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是我国当下一个普遍的问题.其中乡村网络信息入户是推进乡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关键.利用有线电视,手机终端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结合等间接手段把网络信息送到农户手中是现阶段切实可行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乡村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做出解读,通过剖析乡村文化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语境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传播主体文化自觉意识、拓展乡村文化新媒体传播维度及建设文化传播协同体系等对策,为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探寻新的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郭继强 《东南传播》2023,(3):110-11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乡村传播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乡村传播研究新的视域和背景,新兴媒介技术使得传播权下沉至农民手中,乡村传播研究也逐渐突破了城乡对立的二元叙事范式,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播日益成为重要的议题。近三年,在具体内容上,乡村传播研究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的乡村传播研究、涉媒介环境类乡村传播研究、三农类短视频的研究。在研究趋势上,乡村文化传播和新媒体视域下的乡村传播研究备受关注,抗疫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广播研究成为“新宠”。未来乡村传播研究应把握媒体融合趋势,创新短视频传播路径;立足当下的抗疫时代背景,寻找具有特色和价值的研究方向;合理利用乡村网红传播乡村文化,讲好乡村故事,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  相似文献   

4.
姜笑君  关靖  孙旭 《新闻传播》2023,(23):27-32
在信息化时代,农民群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对乡村振兴产生着巨大影响。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接触、组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公司助力乡村公益项目的情况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辽宁农民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现状、网络营销现状与影响因素,发现辽宁农民群体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很高、对各类社交媒体接触频繁、微信是最重要的信息沟通平台、部分农民开展了网络营销。但因对社交平台的政策了解有限、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力不足、现代化物流系统不健全等,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主要停留在初级的信息交流层面,网络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农民群体的媒介素养,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需协同配合,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帮助他们弥合“信息沟”,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屈利雯 《传媒》2023,(14):56-58
新媒体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和社交平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乡村居民获取信息、消遣娱乐、互动交流甚至积累财富的重要渠道。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重视并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工具载体。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为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提供指导和借鉴,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2020年新冠肺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中国的乡村传播在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都表现出独有的传播优势,为打通疫情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历史示范.本文从其中存在的新旧媒体交融系统性、专业性不足,乡村传播"站点"专业度及素养匮乏,新媒体带来的"知识鸿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方面创新新旧媒体的交融互动、充分发展乡村"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充分搭乘"乡村振兴"的政策利好,消解新媒体带来的"数字鸿沟"等建议,以期对后疫情时代的乡村传播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于风 《新闻世界》2020,(5):41-44
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传播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下,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为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隐忧。本文从乡村文化传播过程中凸现的问题着手,试图探寻促进乡村文化传播的多元路径,从而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发展导致村民的身份观念出现离散化,村民的乡土认同和身份认同逐渐消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祠堂作为重要的媒介域在村民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祠堂一方面通过符号媒介向村民传递着各式信息,勾起其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在仪式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将村民的情感连接,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村民通过新媒体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围绕乡村祠堂展开的仪式活动,在网络公共平台传递价值信仰和共享仪式意义,加固群体身份认同,促进群体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在5G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5G时代下,如何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做好新媒体快速传播是当下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集视频、语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新媒体微信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媒介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也是一种时尚和流行。本文主要从运营方式和传播效果两方面对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吉林省乡村文化传播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吉林乡村文化传播做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利用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在传播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赋权功能促进了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其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研究发现,乡村女性作为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新媒介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可以打破传统话语控制模式,改变乡村传播场域中的男性一元中心格局,实现自我赋权和构建新的社会角色与身份。乡村女性由"弱者"到"自主""自立"的身份变迁过程,为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乡村多元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无论学界与业界对于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有多少种,但对于深度报道在新闻媒介竞争中的作用人们却是一致肯定的。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无论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内容本身都被贴上了"泛化"的标签,传播主体具有隐匿性、虚拟性以及双重性,而传播内容由于传播主客体的双重性会产生海量的浅表化和虚假性信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解释、调查、预测新闻事实的重要阵地,在新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克服新媒体时代碎片化表达缺陷的武器,打造融合性新闻深度报道,优化媒介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且这些平台上也涌现出大量的乡村短视频,这些乡村短视频的内容和风格各有特色。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题材类的短视频已逐渐成为当下热门的领域之一。为了进一步拓展乡村短视频的传播范围,提高乡村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影响力,就必须探讨一些成功乡村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为此,文章充分阐述了乡村短视频传播的主要内容,并以“念乡人周周”这个乡村短视频账号的传播为例,深入剖析了当前乡村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并对乡村短视频的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翔  牛鸿英 《传媒》2015,(21):49-50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较于报刊、广播、电视、户外等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当下,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的时代,为信息交互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化媒体盛行的时代,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元化的新媒体形态出现在社会空间中,为大众的日常交流、互动带来了诸多便利。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活动而言,网络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公开化、共享化的信息空间,大众的自由言论也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塑造良性的网络生态空间。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传播与舆论引导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传播与引导的具体建议,旨在基于当下全民网络狂欢的背景下净化网络空间,引领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罗丹 《新闻前哨》2023,(6):16-18
乡村文化振兴是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随着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国各地。本文从乡村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出发,以短视频为切入点,研究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17.
谢文静 《新闻传播》2023,(6):101-103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广播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如何发挥其在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是当前传统广播媒体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广播媒体在新时代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中心(以下简称厦门广播)推出的《我的家乡在振兴》融媒体系列活动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广播+新媒体”发展模式,做好乡村报道,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陈曦 《青年记者》2016,(24):77-78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9.5%,多达2.16亿,预计2040年将达22.1%.①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广播通过单纯的声音传播,更会让人专注其信息和内容,更接近心灵,②老年受众对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使得情感类广播节目成为抚慰老年群体的最佳“心灵触媒”.“互联网+”时代,老年群体渴望熟练使用新媒体,与时代齐头并进.因此,情感类广播节目应适应新媒体时代老年群体的变化,融合互联网思维,在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三方面呈现出变革与突破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卫毓博 《传媒》2018,(2):73-75
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依然是媒体专业性的体现.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深度报道从形式到内容再到传播都面临着变革,"中央厨房"的出现,为改进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提供了诸多机遇.  相似文献   

20.
刘菁 《出版参考》2015,(17):39-40
母婴类杂志在新媒体环境下,因其特殊的受众群体和显著的办刊风格,较之于其他期刊而言,对市场有更强的适应性,一方面紧随新媒体发展态势实现自身多渠道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利用二维码等新兴技术实现立体传播.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以期实现自身多元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