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凯  陈谦 《新闻知识》2001,(3):26-27
从英国王妃戴安娜为躲避隐私暴光而导致车祸香销玉殒,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因绯闻案而闹得沸沸扬扬;从吴绮莉公开宣布自己怀了"龙种"而引起轩然大波,到郭富城因在澳洲的绯闻而被媒体炒得焦头烂额,一时间关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似乎成了媒体吸引受众的强有力的"卖点".在这些隐私报道中,不乏以侵犯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为代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隐私报道进行认真而深入地分析,以便我们能够对隐私报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蔡新宇 《传媒观察》2003,(10):26-27
关注隐私话题,窥探他人隐私似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媒体对明星隐私的热衷由来已久。从往日对“王菲和谢霆锋的姐弟恋”,“毛宁事件”,“歌手高枫病逝事件”到前些时候的“张国荣跳楼身亡”等连篇累牍的报道中都可见一斑。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对公众人物的生存状况多加关注,满足受众正当的知情权和好奇心本无可厚非,然而掩卷之余,我们却不能不对这样的现象给予思考:媒体对于明星隐私的报道究竟该走多远?  相似文献   

3.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已放弃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思考和甄别的责任。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妙作”上,而且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为此中国记协呼吁要提高娱乐报道的格调,从中央到地方的42家媒体也表示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文化娱乐报道的低俗风。  相似文献   

4.
张楠 《新闻三昧》2006,(11):32-34
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报道之一。虽然在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就曾有文艺界委员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庸俗化,但时至今日,娱乐新闻“八卦”反而愈演愈烈:从“黄健翔婚变”到“范冰冰包养案”,再到“窦唯和娱乐媒体冲突”,再到长达数月的“猫鼠”博弈般的“王菲生孩子及赴美治兔唇”,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作为工人日报这样的“大报”,面对娱乐媒体正在走向不断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的报道方向,使得娱乐报道不断挑战伦理…  相似文献   

5.
庹继光  蹇莉 《编辑之友》2018,(8):71-74,83
当下,许多科学家、优秀运动员等被媒体和网民塑造成网络红人.从以往的典型人物到如今的“网红”,媒体对于这些社会楷模的报道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形成了颠覆性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一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从榜样到“网红”都没有改变楷模的偶像地位,是公众人物报道与传播行为片面化、概念化产生的刻板印象,进而对社会楷模传播“网红化”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克服其负面影响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6.
李琛  来向武 《青年记者》2008,(10):52-53
从全面参与报道1984年奥运会起,我国媒体在对历届奥运会的报道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奥运报道模式。从报道的指导思想和报道内容的选择方面看,“唯金牌论”是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新闻报道中的“唯金牌论”,主要指媒体以胜利者为聚焦对象,着重于对冠军运动员和优势竞赛项目的报道,客观上形成“胜者为王,败者被冷落”和“银牌仅仅是一种安慰奖,而铜牌则几乎不被议论”的舆论氛围,“宣扬一种表彰成就、崇尚胜利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继“王锋恋”、“李铁绯闻”之后,“张王恋”是近来有些媒体爆炒的又一大热点。在报道过程中,那些娱记们可说是挖空了心思,用足了劲头,甚至有的还吃尽了难言的苦头。  然而,这一切最终换来的是什么呢 ?据最新报道,所谓的“张王恋”其实“完全是一个有预谋的新闻炒作”,除了绯闻主角之一王海珍大出风头之外,对于媒体、娱记和读者来说,不管其有没有先见之明,事实上还是着实被人大大地“耍”了一把。有一句不恰当的话说,这是在“集体意淫”。不过,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一绯闻事件的策划者竟是南方某大报的一个记者。这就不啻于说众…  相似文献   

8.
张子龙  杨实 《新闻知识》2002,(11):36-38
近年来,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体逐步走向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众媒体争相做起了“名人菜”,尤其对影视圈、体育界人气较旺的名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当今媒体在内容上的多样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媒体的“争相关注”下,名人的“隐私报道”已呈泛滥之势。媒体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名人“隐私报道”,成为应慎重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峰  田步石 《视听界》2006,(3):98-98
随着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蔓延,各媒体对娱乐新闻特别是明星绯闻穷追不舍。前段时间,黄健翔、张靓颖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人又掀起了娱乐报道的狂澜。从百度输入“黄健翔张靓颖绯闻”搜索,用时0.064秒,就出现52400条符合要求的查询结果。大都是报道张靓颖在超女比赛后,之所以能够顺利签约华谊兄弟,与黄健翔从中牵线搭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为“知的权利”、“了解权”,是公众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权利和自由,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政府官员的作风及道德品质,小到个人的有关信…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隐私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不能利用知情权或言论自由来对抗它,它是新闻报道的禁区之一。对于公众人物来说,他们的许多私事由于与公共利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面临着公民的知情权时,这层“隐私面纱”自然就要被掀开,公众人物的这些私事应当成为允许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7月17日,上海《文汇报》刊发王向东的文章,批评绯闻现在非常走俏。在一些报纸版面上,绯闻是娱乐新闻的“主打产品”,简直到了版面“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状况。文章还说有的报纸已对刊登“自己的明星”的绯闻感到“不过瘾,就把国外的全文照搬,传播进来”。王向东在文中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绯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绯闻不是新闻,也不可能是新闻。绯闻既不“娱”人,也不添“乐”。把绯闻误当做娱乐新闻,既是对新闻的践踏,更是对娱乐的亵渎。媒体上绯闻泛滥是一种不健康的舆论导向,绯闻失控是媒体的失职,更是媒体的耻辱。诚…  相似文献   

12.
熊杰 《声屏世界》2006,(12):28-28
每到开学时,一些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贫困大学生的入学难问题。媒体往往对受助者的困难状况作“原生态”的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细节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电视屏幕上,使受助者在得到关注和资助的同时,背负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笔者认为,在贫困捐助的报道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1、不可忽视弱势群体的权力。现在,媒体关注较多的是如何在新闻自由和公众人物隐私之间找到平衡,顾及更多的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很少考虑到贫困者的隐私权同样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人人都需要隐私权。隐私权体现了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它是公民享有的生活秘密权,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有读者形容眼下一些媒体文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有读者尖锐地提出“某些媒体的娱乐报道该整风了”(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依我  相似文献   

14.
李轶 《新闻界》2008,(4):62-63
本文对公众人物的认定标准及其隐私报道的界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素材,是否都可以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从认识层面来说,所有媒体从业者都会给出否定答案。在笔者最近执行的一项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问题研究”的问卷调查中,197位有效受访的编辑记者在被问及“您认为报道哪些有显在新闻价值要素的事实时应慎重对待,而不仅仅是偏重考虑受众需要?请您列举几项”的问题时,有176位被调查者都将“隐私”列在第一项,其余被调查者也在稍后的位序列举了隐私事项。  相似文献   

16.
章洁 《新闻实践》2006,(2):53-54
近年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日益成为一些媒体关注的热点,甚至成为有的传媒在竞争中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法宝”。随着报道量的增多,国内出现了多起公众人物诉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例。如2002年原中国足球队队员范志毅状告上海某报业集团侵犯其名誉权一案(目前国内司法实  相似文献   

17.
朱巍 《青年记者》2009,(13):19-20
【现象】明星隐私权被媒体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不是新鲜事情。在公众知情权汇集形成的公共利益面前,绝大多数明星面对自己隐私被曝光的选择是忍让,最多就是发出类似于冯小刚“炮轰”之类的愤慨,很少有明星选择诉至法院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因为此类案件的诉讼多以媒体使用“公众人物”抗辩胜诉而告终。  相似文献   

18.
也谈新闻策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炒作不是新闻策划 “炒新闻”有时候还真能制造出流行来,可流行的东西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从现实的情况看,“炒新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媒体的无序竞争,更主要的一点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拿对公众人物,即名人的报道来说,有些媒体不但文字、照片连篇累牍地往上搬,而且涉及的内容无所不包,一会儿是名人的生活消费,一会儿又是名人的情场绯闻,甚至连名人之间的龌龊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版面上。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娱乐新闻中,我们看到最多的都是与“明星”或者“名人”有关的新闻,比如名人官司、明星绯闻等。笔者注意到,从90年代中期开始,绯闻新闻开始斩露头角,到了近两三年,绯闻新闻俨然已成了娱乐新闻的主角。因为绯闻是可以跨领域的,而且每个人——包括大牌明星在内,都有私人的感情生活。出于人性窥视的本能,加上娱乐新闻的推波助澜,绯闻新闻也开始在体育新闻、时政新闻中大量出现。当然,它的产生基础是名人效应。从某利意义上讲,绯闻新闻已成为媒体和明星的  相似文献   

20.
4月1日晚,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身亡。在他去世的第二天,众多媒体将这则新闻放上了版面的头条,有的甚至还进行了整版的专题报道。这股热潮延续了半个多月。从不同媒体对这一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中,再次引起了我们对公众人物报道的思考。一张国荣之死引起的新闻效应不小。从当天晚上开始,这一消息首先主要利用的是网络、短信和人际传播的途径。从第二天,也就是4月2日开始,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等后来居上,跟进中报道。笔者对从这一期间几个主要地区部分纸质媒体的报道作了初步调查,发现有关报道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北京:在这次对张国荣事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