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微博,博物馆需要思考如何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利用微博做好大众传播,进行文化传播和公众教育。本文通过对安徽博物院微博进行案例分析,引入传播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将传播学中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及"使用与满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微博传播实践中,可以初步总结出博物馆微博的传播模式,以启发各博物馆实现更好的微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博物馆的展览从物型展览转变为信息型展览,实物展品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由设计师编码后通过陈列展览这一载体传播给观众,观众再将这些信息通过心理势能、心理动能转化为外化行为,产生社会效果,同时也会给设计师一个反馈。因此以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和传播学的大众传播模式为基础,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及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博物馆传播功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作为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机构,博物馆以文化传播为基础和本职,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应突破传统的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和范式,从市场营销及文化消费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笔者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传播工作实践,着重对博物馆传播理念进行初步思考,进而提出了一些想法和观点,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以来,呈"爆发式"发展的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对新闻生产、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也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微博研究为切入点,分析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学与传播学在业界实践和学界研究层面呈现出的不同特质,并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科研究水平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传播学有着纽带般的不解之缘。研究和确立博物馆传播学的尝试,无疑会加速博物馆学与传播学两种学科的融合,开拓博物馆学理论的新领域,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的变革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让博物馆成为不局限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景观。当展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参观"博物馆。这种文化的"远距离影响",让展览的观众群体变得无限大,使博物馆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征。对博物馆传播效果的考察是观众研究的核心,属于典型的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用以证明博物馆是否夸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何认识这些媒介的影响对象?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观众研究历史与研究方法的回顾,概括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和视角;在大众传播学经典范式的指导下,为考察特定环境和媒介供应方式下的博物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用受众概念指代一般意义的观众,关注他们对意义的主动获取与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1):71-78
传播的非物质性是传播学研究的主导性本体论基础,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空间、身体等问题不断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传播的物质性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中,媒介理论以一种区别于主流传播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和讨论传播的物质性问题,试图扭转传播学的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在媒介理论的视野中,媒介并非只是指向内容、机构以及形塑这些的社会力量,而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中介物,在技术条件上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联结性,开启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意识,建构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并成为形塑日常生活场景与文化实践形式的物质性动力源。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究竟是不是媒体?如果按照传统的媒体概念来界定的话,博物馆既不是媒介,更不是媒体.但是,传播学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秉持着泛媒介观,即一切事物都是媒介,甚至如铁路、电线等在我们的理解范围中与信息传播并无关系的介质都是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以这种观念重新思考博物馆这类实体机构,毫无疑问,博物馆也是一种媒介,且可被称为实体媒介.以这种思路看待博物馆,就会发现博物馆与媒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实体空间或者实物,都是由人建构起来的,都具有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功能,同时,它们作为一种空间结构,也都构成了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新空间,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有着一定的传播功能的实体.因此,从作为媒介的博物馆和新媒介塑造的博物馆两个方向去理解博物馆与传播的关系,来构建博物馆的传播学意义,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英国著名学者简·基德(Jane Kyd)将这一思路运用在对博物馆的研究中,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一书.该书由学者胡芳翻译,是当前国际上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周胜林 《新闻实践》2008,(11):50-50
一年前,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商务传播学"作为市重点学科之一,这是对传播学教学与研究的思路、视野和领域大有启迪的一个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传播学教学与研究似乎除了"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之外,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其实,西方传播学早就提出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理念。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传播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故宫H5"在移动媒体上的爆红,博物馆的传统传播模式已经被颠覆,不少省市开始着手于移动互联时代博物馆传播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对近三年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和观点提炼,从传播学的角度指出了博物馆传播模式的创新不仅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更要以公众需求为核心,在"人性化传播机制"和"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基础之上,建立"博物馆智慧化传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实践与研究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综观民国至今的博物馆展览研究文献,"物"与"人"的关系探讨可以说是焦点问题。在近百年的博物馆展览研究中,以"物人关系"为依据,可以划分为"以物为主"和"以人为主"两个研究阶段。在以物为主的阶段,博物馆展览研究呈现出机械性和同质化特征,在以人为主的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两个阶段构成了博物馆展览研究中的物人关系转向,并在当前形势下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性质经历了由"多元化"的新民主主义到"一元化"的社会主义的转变。作为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省级地志性博物馆的主要基本陈列,历史陈列在当时"文化政治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红线通史为内核的通史陈列模式"一统全国"。通过对建国初期文化转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史陈列实践探索的回顾,以传播学的视角对当时历史陈列做出学术性地评价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引言博物馆是"以物思考说事"的地方,因而在内部管理或各种利用过程中,馆藏实物形态信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没有实物藏品就不称其为博物馆一样,数字化管理的博物馆也不可欠缺藏品影像。实践表明,馆藏数码影像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较为关键和复杂、也是最耗费资源的工作项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代际传播内含于人际传播之中,是指具有代际关系的相邻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传播,而父母与未成年子女间的代际互动,则是博物馆场景中的"主要代言人"。本文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式走进博物馆,从博物馆参观者的个体特征入手,进而探索观者走进博物馆的需要和诉求,以传播学视角探究博物馆场景中出现代际传播障碍的原因,分析更高效完成代际传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一方面作为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场所,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文化传播机构。博物馆传播是其生命与成长之所系,不论它的藏品有多么珍奇丰硕,学术研究有多么高深广阔,假若传播不善,那么充其量只是一个拥有奇珍异宝的收藏所,如同死物,意义甚微。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博物馆与传播的关系、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含义、特点,和加强博物馆传播的途径、效果、过程的研究,来探讨如何改善博物传播,并促进博物馆的效益,密切与大众的联系,扩大自身影响,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传播文化、储存与开发信息的场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疫情改变了博物馆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下,博物馆成为人类社会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观。数字技术是一种媒介手段而非目的,博物馆应避免被热点牵引,产生同质化现象。在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发展中,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做到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关照、熟练运用线上技术互联互通、关注人才培育等等是重要议题。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思辨相结合,探索基于观众研究数据指导下的数字资源制作与传播精准化、博物馆使用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平衡、数字化如何提升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联结以及从社会关怀的视角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反思,将推动博物馆在后疫情时期更有效地发挥媒介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受众反馈"是体现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从传播学的理念与过程入手,强调受众反馈在博物馆传播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让学者更加注重观众接触展览媒介的"使用"动机与"满足"过程的学习体验,据此提供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8.
龚伟亮 《新闻界》2013,(9):3-13
中国传播研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可归结为双重公共性的缺失,即学术共同体内的学科公共性的缺失与社会共同体内学术公共性的缺失。前者反映传播学的智识品质问题,后者反映传播学的思想品质问题。以布洛维的社会学分类法为参照,应当在一种关系性的传播学"四分法"中为公共传播学开辟理论与实践空间,并建立一种互异共生的传播学知识生态。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新技术变革之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战略性学科"和"平台性学科"属性凸显,"实践性学科"属性需要继续强化。本文回应当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普遍发展困惑,聚焦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中的主流与特色融合创新这一核心命题,以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探索为案例,展开相关学科体系的革新与实践研讨。  相似文献   

20.
陈卫平 《博物馆研究》2006,(3):10-13,59
本文分析了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实践和他关于博物馆的一系列论述,指出在博物馆融合科学与人文,有利于全面发展博物馆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本文还简述了南通博物苑近年来探求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大力推进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