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走在时尚繁华的上海南京西路上,到泰兴路口蓦然回首,一个颇具古典风味、刻有"张园"二字的门头十分醒目。走进张园,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清水墙、老虎窗、雕花门头的石库门房屋,让人感到恍若穿越时空,又回到了老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群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生活形态保存之完整,堪称上海之最,被誉为"石库门生态博物馆"。海上第一名园1862年,上海跑马总会出资修建跑马道——静安寺路。至此,静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乐趣你最喜爱什么?——书籍;你经常去哪里?——书店;你最大的兴趣是什么?——读书这是友人提出的问题和我的回答。真的,我这一辈子算是和书籍,特别是好书结下了不解之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办给人们看的。一张报纸,读者拿在手里,如果眼光停不下来,一翻而过,甚至根本不想多看,那还有什么效果?夜班编辑贯彻落实编委会的编辑思想,采用什么稿件,选用什么照片,放在什么位置,是要反复掂量的。所以,在夜班的岗位上,想得最多的是:在我们编辑的这张报纸上,国家大事要事、国际重要新闻、编辑部的重要言论,安排是否突出、得当;在所编辑的版面上,什么消息最“抓人”,什么照片最有吸引力,“亮点”在哪里?时刻不忘服务大局3月份的一个报道重点是“两会”,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战役性报道。“两会”期间,既充分报道…  相似文献   

4.
《新闻世界》2008,(3):44-44
60年代青年有句口号是这样说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今天,青年的口号变为:“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如今的人把找工作的标准做了这样的定位,您如何看待这种苡金钱为本位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左菲菲去应聘上海一家法律顾问公司,面试的全过程非常顺利,最后,主试人突然出了这样一道题:“你结婚了吗?”已婚的左菲菲在头脑中用1秒钟对当时的情势进行判定后,斩钉截铁地答:“没有。”主试接下来说:“你看什么时候能来上班?”  相似文献   

6.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6,(12):18-21
对地方新闻网站而言,走在前面的有两个巨人,一是综合性商业门户网站,二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在经营上,地方新闻网站无法与商业网站抗争;在新闻上,无法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竞争。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网站的影响力,都无法与前面这两大梯队的网站相提并论,由此也成了地方新闻网站一块抹不去的“心病”: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我们的定位是什么?地方新闻网站的社会公信力、市场影响力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过去极左的时候,读书多的人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甚至说他们最无知识,是“臭老九”,而且好像永远也改造不好。现在气象一变,一下子有高学历的人又成了香饽饽,好像只有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成。我看两种看法都是走极端。学自然科学,在学校里有动手干的实验室,还要到工厂、科研单位、工地去实习,书本知识与实际的需要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学社会科学的,有的就难说了。现在有本科生、硕士生,一毕业就去当村里的一把手的,当然可能干好,但是我看是不一定那么容易干好。社会科学是研究和社会打交道,是要和有各种欲望,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支持我创办香港《立报》1938年圣诞节前夜,我乘意大利邮船康特凡蒂号只身离开上海。那时,到底去什么地方,哪里将是落脚之地,我心中也无数。总之,上海沦陷了,呆不下去了。当时从上海去内地有一条路线要经香港,于是我旅行的第一站便是香港。在船上不期而遇到了茅盾、谢六逸、严谔声,旅途颇不寂寞。  相似文献   

9.
宋志标 《青年记者》2005,(11):16-16
媒体权力的诱惑、受众市场的压力,在如此难堪的困境中,新闻记的价值观被迫萎缩,该到哪里寻找终极的栖身之地?当记被围攻、暴打至无力还手之际,记丧失的职业尊严又凭借什么去一点点修复?在对于价值的创造和维护上,新闻记的遭遇让人想到了“知识分子”.无疑,知识分子是理念最忠诚的守护和最坚定的信仰.但是,记是知识分子吗?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文化,究竟有哪些特性与特征?如何认识与运用它们,以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呢?这里,试从六个方面予以概括与论述。1.传播范围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电视文化电视是当代所有传媒中效应最广泛、最普及的载体,它的视野无界,受众人数最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且俗中有雅,深入浅出;不论文盲文豪,不分年龄性别,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元首,在电视荧屏面前,人人平等,个个均为观众;不分上班下班,无论私人卧室或者公共场合,电视文化都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据外电与新华社20世纪90年代初的分别报道,美国70…  相似文献   

11.
从1996年12月至1997年10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顾老曾3次到上海。而最后一次到上海,他去的地方最多,也特别高兴,他风趣地逢人便说,我到上海秋游去了。1997年10月14日,顾老乘火车由北京抵达上海。在历史文献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顾老为新成立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揭牌,并高兴地担任了历史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在开幕式上,顾老就其一生中的收书、编书和印书作了一个讲话。在上海的3个多星期中,顾老去了不少地方。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苏州。去苏州看墓  相似文献   

12.
看金庸武侠小说很受启发。大凡学武者,最常用的办法是先拜师,一招一式地学习拳法或刀剑之术,而练到上乘功夫就会抛掉招式,得心应手地与敌搏斗,到了无招无式之时,也就达到了武学的至极境界。当然,这都是经多年勤学苦练、融会贯通之后的结果了。新闻写作也是如此。记得初做记者的年代,每有新闻素材,就先考虑运用什么形式去写作,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特写……而这种写作形式的选择,往往花费一番脑筋。后来当记者年岁多了,实践经验丰富了,每遇新闻采访,就可以省去这方面的心思,随手便能确定写作形式。所以,新闻写作的形式无定…  相似文献   

13.
六、创办香港《立报》中国共产党支持我创办香港《立报》 1938年圣诞节前夜,我乘意大利邮船康特凡蒂号只身离开上海。那时,到底去什么地方,哪里将是落脚之地,我心中也无数。总之,上海沦陷了,呆不下去了。当时从上海去内地有一条路线要经香港,于是我旅行的第一站便是香港。在船上不期而遇到了茅盾、谢六逸、严谔声,旅途颇不寂寞。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我抓住这个新闻点,全面报道一下我省的援藏干部。临行前,我到老家看望了80多岁的老母亲和病榻上的老父亲;回来后我把要待办的事全都交给妻子,到西藏万一发生什么,不会留下遗憾。一切安排好之后,我只身走了,去了祖国最遥远的地方,完成我有生以来最辛苦、最艰难、最危险的一次采访。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1995,(5)
论记者的形象编者记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说到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也许就会冒出个“无冕之王”来。好象也真是这样,记者想到哪里去,就到那里去;想采访谁,就采访谁。似乎什么人都不敢怠慢,俨然一个未加冕的君王。其实,这不过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的比喻...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7.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却丢了天下?我们认为原因是陛下您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都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相似文献   

18.
有些报刊,除了主办单位外,还有不少协办单位。有一家刊物,协办单位竟多达105家,“排名不分先后”,整整占了一页。开展协作当然好,但协办单位太多,令人费解。仔细瞧那些协办单位和协办人,也可看出一点“名堂”:有的协办单位是有钱有实力的房地产、建筑、仪表电子、饭店、饮料等大公司,有的是地方上一些有实权的负责人。这些公司、这些人能共同研究协作办好报刊么?据知底细的人说,什么“协办”,无非是人家出钱嘛!这算不算是变相的“有偿新闻”?办好报刊,要在提高质量、让读者爱读爱看上下功夫,这样报刊才不愁发行。当前,在…  相似文献   

19.
冯斌 《新闻前哨》2006,(12):59-61
现代社会人人都在看电视,但人人都会看电视吗?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对电视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看?什么叫不好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到一个十分复杂的电视宣传质量评价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都会自觉不自觉经常谈论的一个仁见仁智见智的话题。本试从多角度、多层面谈谈电视宣传质量评价体系中对一些共性与个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闻中国高校以“华约”(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的简称)“北约”(以北京火学为首的“综合性火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的简称)结盟争夺考生,是好书或坏事?在我看来,好坏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看他们争“什么人”?二看他们“怎么”争?但综合目前种种因素看,似乎还足以争夺各级“高考状元”为最高日标,以及考录不分,甚至以考代录的争夺方式,本人对此颇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