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给力"泛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很烦"给力"两个字,因为报纸上"给力'标题泛滥让我由审美疲劳至尤生厌恶. 何为"给力'?一说中国北方土话,表示给劲带劲之意,一说系从闽南话演变而来.作为形容词用类似"牛""很带劲""酷";用作动词相当"给予力量""加油'之意.  相似文献   

2.
近来,网络词语"给力"成为许多报纸追逐的一个热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11月11日全国有约十家报纸的标题中出现"给力".笔者经常阅读的一家报纸,接二连三在标题中用"给力",有一天竞有两个大标题中出现"给力".如此赶时髦滥用一个词语,"不给力"!  相似文献   

3.
"给力"或许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最炙手可热的新词,其蹿红的速度和力度都高居2010年网上十大热词的榜首。去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标题,以"改革攻坚迸发动力政策创新激发活力厚积薄发释放能力"为引题,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作为党中央喉舌的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引用网络热词,无疑为"给力"一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档案报今年1月3日一版的《新年献词》也  相似文献   

4.
当"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成为常态,我国党报似乎陷入为改版而改版的误区,"万变不离其宗",若没找到"宗",党报改版就会在变来变去中迷失方向.<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排头兵,每次改版都引人注目,具有党报风向标意义.本文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三次重要改版,分析党报改版中"变"与"不变"的因素,望能给党报改革带来些许启迪.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给力”语用的失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杰霞 《今传媒》2011,(8):54-5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中使用网络热词"给力"作为新闻标题,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大唱赞歌者有之,质疑反对者亦有之,俨然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介事件"。时至今年,此事虽已告一段落,但对其进行事后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有必要的。笔者将结合《人民日报》特殊的中央机关报性质,以及网络语言的特性,从媒介语言使用的角度,分析"给力"语用的失当性。  相似文献   

6.
说“给力”     
互联网自1995年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它就犹如一个造词的大工厂,大量的新词在网络的传播通道中产生,再经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运用与推广,迅速突破网络的使用语域,向社会生活空间全力渗透,继而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010年9月,网上开始盛传"给力"一词。11月,一则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新闻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后,该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类媒体乃至日  相似文献   

7.
每至年终,媒体总要有所总结,或历数一年来发生的大事;或盘点今年的"年景",憧憬来年的"收成".10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广东酝酿发展模式之变>就是篇"盘点"之作,它是<人民日报>推出的2005年度特稿系列之一.  相似文献   

8.
2010年年末"给力"热潮兴起,"给力"作为网络新词语开始迅速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然而其热度的背后也带来了语言上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剖析给力的构词模式、语义特征、语用价值和新时代传播背景等解释给力的流行原因,并指出了一些关于给力的滥用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描述建国初开展的"批判<武训传>运动"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明这是建国后"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发动、引导"的第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场所'进行‘表达、检验、相识',进而铸就党所倡导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改造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成为日后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0.
思想优势空间无限--从<人民日报>"社会多棱镜"专栏受读者欢迎说起 <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在资源上竞争不过新华社,速度上竞争不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形象上竞争不过中央电视台,内存上竞争不过互联网,但原有的优势--思想理论上的深度依然存在,可以说,思想优势空间无限.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新闻版今年以来改革力度很大,在前年、去年设立<视点新闻>、<体育>新闻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块新闻版.  相似文献   

12.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漫画家方成,曾任<人民日报>高级美术编辑、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一生从事漫画创作与会积弊.在给人愉悦会心一笑之后,更多的是揭示与发人深思.方成对事业追求执著,乐此不疲,作品在国内外有深远的影响,被人誉为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在人民日报大院方成的寓所,我曾几次看望他并作访谈.这期间,他还赠我一幅他的自画像,果然是"画如其人",幽默得趣.  相似文献   

14.
在2010年中短短的几个月里,"给力"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热词之一,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期一些文章标题对"给力"一词的用法作一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通过评论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社会热点,发挥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人民日报>不同内容风格的评论中,"任仲平"以其清晰的大局观、权威的指导性、深刻的洞察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首次以"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此后15年间,"任仲平"发表文章55篇,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任仲平"文章为什么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它产生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品牌追求和写作机制?评论人才队伍有什么样的培养途径与激励机制?本刊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获奖的主要原因,我本人并没觉得做了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2002年10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颁奖会暨优秀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大多数获奖者一样,接过范长江新闻奖奖杯的<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很珍视这份殊荣.他说,是<人民日报>的声望与舞台,给了他事业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党报改革的"风向标"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每一次变革,都理所当然受到社会各界及海内外的极大关注. 虽然<人民日报>此前发布消息称,这次只是"扩版",但是按照"改版"的定义和学界的看法,其实可以将其称为"改版"或"改扩版".  相似文献   

18.
今年7月4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了浙江临海市(隶属于台州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背债几千万元甚至高达数亿元,竞相攀比迁建豪华校舍陷入困境的现象.报道播发后,<人民日报>和台州市委机关报<台州日报>等60多家媒体予以刊登.然而,与临海百姓大声叫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市的一位主要领导看到报道后,公然指责<台州日报>刊载新华社"这样的文章""不负责任",让临海不好的影响扩大;并指责有关部门"监管不严".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台州日报>刊登的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而不是自己记者采写的报道.但即便如此,<台州日报>还是大受指责了.  相似文献   

19.
邹蕾  欧阳宏字 《大观周刊》2012,(7):230-231,220
网络流行语“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是主流媒体对大众文化的一次认同。根据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来探析此现象,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而不是加在大众身上的,《人民日报》选择"给力"作为头版头条标题是大众化的,这说明“给力”这一流行语的出现是《人民日报》对于大众文化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报业正经历着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人民日报>决定开发一套"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实现高效、快捷、可靠、安全的新闻采、编、排一体化信息管理.经过严格测试和比较,人民日报最后选择了Sybase作为其"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数据库合作厂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