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界越是为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而纠结,中国对诺贝尔奖的研究就越热。然而,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对科学研究的工具主义观念,"诺贝尔学"并不能帮助中国成为科技强国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正在开车的徐飞手握方向盘,目光直视前方,用平淡的语气说:"诺贝尔奖里最有含金量的还是科学奖。我现在丝毫不怀疑,中国科学家随时都有可能获诺奖,并且很可能不止一位。"身为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部主任,徐飞长期研究科技史与中国科技制度,从中国科学发展目前的总体水平来看,无论中国科学家获还是不获诺奖,他都不会吃惊。然而,科学界却未必都有徐飞这般的淡定。早在2000年,杨振宁就提出"中国科学家将在20年内获诺奖"的断言,由于这一预测迟迟未能实现,莫言的获奖,也  相似文献   

2.
莫言大热! 因对"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独特而非凡的言说,莫言荣膺诺奖桂冠,随之引发的轰动,一时间无人可比.大热的不仅是他的作品,而且还有他和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现实中的东北乡人声鼎沸、百态聚集.高密与中国再次契合,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我努力地要使它(高密东北乡)成为中国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石述思 《报林求索》2012,(11):150-150
<正>莫言更像是得了世界好声音的冠军。他毕竟是个严肃写作的人,感到这些猛然糊在身上的热潮有些燥,于是毅然决定闭门谢客,保不齐会搬家。在人文精神溃散、作家地位沦丧的今天,一个叫莫言的人获得了诺奖,像一起事故。或者是有些没落的诺奖评委会在刻意与中国修复关系,当然这一努力也得到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扬。只能说莫言幸运的,能与他比运气的也许只有  相似文献   

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作家诺奖"零突破"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文学作品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有效传播"对莫言获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立足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传播技巧三个层面探讨对莫言获奖起到的推动作用,分享莫言作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有效传播"经验。  相似文献   

5.
由小国瑞典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西方一个小小的奖项,中国人的“诺奖”梦只能显示文坛中人的“诺奖”焦虑症.即便莫言获奖也不能拯救文学,人们对莫言获奖与否的关注,恰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学的轻视.  相似文献   

6.
傲慢与偏见     
正2012年10月,莫言位于山东高密的老宅子虽然被纷至沓来的访客拔了萝卜苗,但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由此也或将换来当地大面积栽种红高粱的无谓之举。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舆论的追捧下,莫言仍然看似面相木讷,但其作品洛阳纸贵,不仅给中国文学,也给中国出版打了一剂"鸡血"。莫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中国作家群体与世界接轨的成功。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一种让西方认可和愉悦的话  相似文献   

7.
莫言之我见     
郑春光(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对国人来说,诺贝尔奖的符号意义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在这种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中,诺奖成了一块验金石.经济的腾飞,让中国骤然成了世界的巨人;然而底气不足,始终有一种名实不符的焦虑.多少年来,我们急切地渴望获得世界的赞誉,对诺奖也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结.一种酸葡萄心理,曾长时间弥漫于社会.主流媒体对诺奖也颇有微词.如今莫言的获奖,成了一个契机,撩拨起了品尝到葡萄美味之后的自豪和虚荣.莫言的书一抢而空,铺天盖地的赞誉一浪高过一浪.一奖遮百丑,中国俨然一夜之间成了文化强国.其实,我们不过是被诺奖牵着鼻子走.对莫言、对华语文学、对中国来说,获奖绝对是好事,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欢呼之后,我们要清醒,巨人的脚跟依然不牢固.  相似文献   

8.
消费莫言     
自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成为了众人围追的对象。这个名字的品牌效应让众多商家使尽浑身解数,而莫言本人则像个剪影,在喧嚣之中无奈地沉默"这个事情还没有人知道,我们还没对外说过。"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在山东高密的家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个事情"指的是他本人已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签了一本书的出版合同,暂定名为《大哥说莫言》。这个寒冷的冬天,"莫言热"并没有冷  相似文献   

9.
刚刚评选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在国人的殷切期望中折桂.已经走过110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得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标志,获奖者、获奖国度等也会随着这一全球盛宴而声名远播.莫言的此次获奖,证实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获奖后,莫言的作品在国内出现了抢购风潮.对于诺奖的强烈期盼与关注,催生了国内对于诺奖作品的关注,也幻化出强大的诺奖作品的阅读欲望与消费需求,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诺奖作品翻译出版的功利化.  相似文献   

10.
黄龙 《新闻前哨》2014,(8):49-5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进行有效传播的典范.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向世界宣布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登顶“诺奖”奖台的第一人,标志着中国作家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相似文献   

11.
莫言获奖了,大好事!国人纷纷抢购莫言,算是怪事!一者能获得诺奖的作家,往往都是影响大、国人阅读量大的作家.可是偏偏莫言的书,能一下子卖空,这至少说明此前人们没太搭理这个作家. 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一者国人不爱文学,功利主义读书;二者热爱文学的青春期的人们,又太喜欢那些穿越和魔兽:三者莫言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虽然号称土生土长,直接来自民间的语言,但是,却总是更多合乎现代主义文学的传统,跟国人的阅读习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小说,无论精神指向,还是叙事风格,都是先锋且独立的。他没有成为这个盛世的合唱者,他眼里所看到的,多是受伤者和软弱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对记者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但尽管莫言的作品早已登堂人室,也为主流文坛所认可,可他的写作风格、艺术趣味、精神特征,其实一直都是反叛的、孤立的,他是文学的异类,并从未停止自己对文学的探索——无论叙事角度、话语方式,还是他对人性与社会的警觉。《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它堪称是中国小说界的天外来物。这部小说,敞露出了莫言身上难以压抑的才华,他对苦难记忆的处理,对现实隐忍的抗议,对  相似文献   

13.
莫言在西方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5-126
22年前,美国文坛痛失顶尖短篇小说家雷蒙·卡佛。他曾预言:“我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期望值很低。在这个国家里,选择当一个短篇小说家或一个诗人,基本就等于让自己生活在阴影里,不会有人注意。”  相似文献   

15.
李杰 《报林求索》2012,(12):90-91
<正>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让莫言一下子跃升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在他被捧上天,被疯狂消费和娱乐化之后,应慎思"莫言热"背后的泡沫。不久前,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得益于"诺奖效应",莫言以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两个月前,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引发全民关注。无论各地实体书店抑或网上书城,莫言的书一度售罄,在出版商连夜加印后,还是可以看到读者们排队购书的盛况。据了解,莫言作品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销售风头最劲。《蛙》和《丰乳肥臀》单本的印量约为60万册,《檀香刑》《生死疲劳》和《红高粱家族》都突破30万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时候,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一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和那令人热血沸腾的血尿掺和的高梁酒,使莫言这个古怪的名字不胫而走,红遍中国,远播海外。山东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家乡,那里留下了作家青少年时期的足迹。对于家乡,莫言极其自豪,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去走走,看看,吮吸那丰厚、粘稠的乳汁、来补充精神营养。高密东北乡,是他心中的圣地。千里沃野的山东高密东北乡和那诗意的青纱帐——高粱地,与莫言的顽童经历紧密相连;莫言说他在写作时,思绪常常神游在高梁地里,每逢面对稿纸仿佛又回到了那记忆深  相似文献   

17.
正我虽然不出生于1949年,但我的名字中却有"国庆"二字,揣摩父亲当年给我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大概是要我长大后牢记新中国给我们家带来的好处,永远不忘本吧。我们家以前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如今家里也有大学生了如果我父亲能活到今天,他该有多高兴啊。捏粉面人的人家里竟然也出了大学生,这是我父亲这一辈人连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我目前是老城隍庙"松云楼酒家"的一名糕点师,也是徐汇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的父亲叫李新发,山东荷泽人,艺名"面人阿三",解放前在上海大世界、宁海西路、老城隍庙一带以捏粉  相似文献   

18.
争议中成名     
莫言的成名史中从不缺乏争议。对于他作品的语言方式和精神指向都曾被"主流"指摘。但莫言在巧妙地选择沉默和不断发言之间渐渐突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似乎愈发"左右不是人"。有些人争议他的体制内作家身份,有些人质疑他作品专以揭丑为主题,神圣化"龌龊、丑陋、邪恶"等负面文化,以此打动诺贝尔奖评委。莫言自己倒是很平静,"支持的批评的,都感谢。"他这样说道。实际上,对这些他早就习惯了。在31年的创作生涯里,莫言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引发绝然相反的尖锐争论。在体制内身份和自己那些批判现实主题作品的夹缝中,他一路走向国际知名作家的过程几乎可以  相似文献   

19.
阿刀田高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位畅销的类型小说家。他一直用文字描述日常生活中潜藏的欲望和恐惧,毫无戏剧性地白描背后闪现着被隐藏的残酷真相中国作家莫言曾说,"很早之前我就读过阿刀田高的小说,很喜欢。他的小说是惊悚推理一类,但包含着严肃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他揭示出了当代社会的病态万象以及人类灵魂的扭曲。"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私交甚好,他一直想到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去看一看。今年春节,大江终于来到莫言小说《红高粱》中“我爷爷我奶奶”生活过的地方。旅日作家毛丹青陪同翻译,为本刊记叙了两位文学家在“高粱地”里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