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边陲的茶峒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保护意识缺失和传承手段相对落后,很多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优化路径。本文从数字传播角度探讨以边城茶峒为代表的古村古镇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更为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文献遗产是奥运遗产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做好奥运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奥运遗产理论为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石,提供了可直接复用的经验;文化遗产理论为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主体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与思路,有助于其创新开发手段与模式,指导其开展管理工作;后现代档案学理论提供了对奥运记忆、国民认同及情感建构的独特认知,丰富了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内涵;数字人文呼吁在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注重数字技术与人文理念的张力结合与双向联动,重视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合作交融.  相似文献   

3.
徐彤阳  赵昶 《图书馆》2023,(8):47-56
文章简述了韩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同时利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对韩国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出其特点。韩国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分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三个类别,其具有数字化记录内容丰富、数字化保护形式多样、数字项目集成程度高、机构间项目合作密切的特点,并由此得出对我国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永林 《文化遗产》2015,(1):1-10,157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及创新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分类和检索体系构建、虚拟现实和可视化展示技术、新媒体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与传播的作用,以及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等问题,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姚红平 《兰台内外》2023,(32):58-60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档案文献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的丰富内容,对于保护和传承国家记忆和文化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保护与利用方法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物质文献的脆弱性、空间限制、时间流逝等。文章通过深入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档案文献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分析了数字化保护对于遗产文化的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如果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守护者、传承者,也应该成为遗产保护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7.
杨春丽 《湖北档案》2010,(11):16-18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近年来,我国档案文献工作者正积极努力地将一些重要档案文献遗产申报国家级或世界级记忆名录,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通过修复恢复原貌、实施数字化保护方案、改善原件储存条件等各种方式,不少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是傣族记忆与传承的重要方式.此文论述了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分析其保护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建议.依托云南省"十二五"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规划,采用原件收集、载体修复与发掘利用等方式抢救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对构建傣族社会记忆、传承傣族文化遗产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怀化,地处滇黔咽喉、湘西门户,在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洪江古商城、芷江受降古城、龙潭古镇、皇都侗文化古村、芋头古侗寨、地笋苗寨以及船溪古驿站等大大小小的古村寨30多处,组成了中国最完整、形态最丰富、组合最完美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以下简称"三古"),被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联盟授予"中国第一群落"的特殊称号.近年来,随着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的推进,怀化境内"三古"资源逐步得以开发利用,展现了独特魅力,尤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世人.但因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共享机制,"三古"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受到很大制约.鉴于此,本文从实践角度,就"三古"档案数据库建设作些探讨,旨在搭建"三古"信息收集与共享"绿色通道",使"三古"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数字遗产虽然对很多人来说尚属新鲜事物,但因数字遗产关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问题,特别是在文化遗产观照下对数字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已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对数字遗产概念及内涵进行探讨,有利于全面了解数字遗产的内容和范畴;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瓶颈的分析,是对数字遗产的把脉和诊断,是进一步做好数字遗产保护工作、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类红色档案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还具有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呈现形象化、信息传播远距化和信息保存长效化等诸多优势。总的来说,其方法主要包括以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技术促进有效保护、以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促进广泛共享、以数字化复原与再现技术促进多元传承。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有数字化复制存储、数字化建模再现及数字化虚拟漫游和4D影像体验等几种应用形式,主要集中于数据保存和商业性旅游、娱乐等方面,从而出现侧重复制保存模式、趋于商业化等问题.本文针对当下数字化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诸多应用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尝试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形式、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人类的桥梁和纽带,有义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从图书馆自身的职能和特点来看,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整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通过教育传承、规模化宣传活动、数字化技术应用及深度挖掘研究等多种方式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花儿"传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探讨了"花儿"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借助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契机,通过数字化保护策略的运用,"花儿"必将走上新的传承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周耀林  吴化 《档案学研究》2022,36(5):123-129
保护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档案工作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重要使命。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困境和数字化保护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数字人文与数字化保护的逻辑关联,探讨了数字人文视野下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通过改善保护条件、加大保护力度、更新保护理念、拓展实践视野,数字人文视野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将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数字化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淮安剪纸为例,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从数字化处理、加工、传播几个维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周秋萍 《兰台世界》2017,(16):71-73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非物理属性表现出显著的不可再生特质,换句话说,此种遗产难以采取以往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对其实现保存,因而全球各国普遍对此种遗产的保护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档案资源能够实现对人类文化进程中相关文化要素的有效记载,因此,借助档案资源的形式,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记忆。本文以佛山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教训都表明,加强传承人档案管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概念、内容、特点、地位、作用及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定义 目前,传承人的概念得到较多认同的是祁庆富所言,“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