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鲜花 《出版广角》2018,(14):94-96
司各特·莫马迪(N.Scott Momaday)是美国印第安吉尔瓦人的后裔,是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他的主要小说如《通向阴雨山的道路》《日诞之地》《远古的孩子》蕴含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态美.生态美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自然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存在观.莫马迪主要小说的生态美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评述:自然的存在之美、家园之美和动物伦理之美,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庆鹰 《新闻窗》2012,(1):9-10
张兴又发表组诗了。工作这么忙,他哪来的精力和兴致?我开始过电影般地回忆着几十年来与之共事的张兴,留意追踪他的诗作。  相似文献   

3.
蒋勋的孤独     
据说这是一位在台湾颇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被很多青年人奉为精神导师。恕我愚昧,在此之前未曾读过他的任何作品,直至此次在大陆出版的《孤独六讲》和《汉字书法之美》。  相似文献   

4.
刘力恺 《大观周刊》2012,(3):15-15,8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艺术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一般的艺术”、“美的艺术”。他将艺术与自然、科学、手工艺区别开来,指出艺术是自由之物,而非自然之物、雇佣之物。康德在肯定艺术因筑基于理性之上是一种自由艺术后,又指出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的是美的艺术,是自由和自然的统一,是一种当它同时显得像是自然的艺术,是带有无目的性的形式合目的性的艺术。艺术尽管有客观实在的目的,违背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当艺术由自由艺术成为自由与自然统一的艺术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绝对界限就消失了。正是这种自由和自然的统一,使艺术完成了一般与特殊、直觉与思想、想象和理性的统一从而提供了向自然目的论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王玲  吕军利 《兰台世界》2016,(16):122-123
对自然的向往、对自然的亲近、追求自然本性、吟咏自然之美,系宋朝时期山水诗歌中体现的主要生态意识,此种朴素的生态自然意识在众多的诗人身上得到了体现。宋人山水诗歌中体现出的自然美、生态意识与和谐、纯净之美,深受后人喜爱与好评,至今依然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美有很多种,我认为最美的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之美,一种是心灵之美。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采访了王琳很久,她的真诚,她的爽朗,她的亲和,她的豁达,严格地说其实她的发光点很多,笔触轻描的同时,让我一直没有一个词能形容从她骨子里透出来的光环。  相似文献   

7.
关于“九五规划”的总体构想杨牧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下称“九五规划”)终于确定下来了。这是一个集中了大家智慧的规划,是一个启人思考的规划,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规划。现就制定规划的总体构想谈谈我的看法。一、制定“九五规...  相似文献   

8.
台湾见闻     
我六哥已在台湾居住了六十多年.他是国民党部队一位退伍的老兵。今年已有82岁,体弱多病,行走不便。因此,我向公安部门申请,办好入境台湾手续,于今年九月中旬,前往台湾看望六哥,在台湾住了十多天,观看台湾之现状感慨甚多,现将所见所闻之事,纪实如下: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择李嘉佑贬谪时期的诗歌为考察对象,认为其诗作既有大历诗歌之共性,也有诗人的个性。他的贬谪诗歌中融入了诗人的深深愁情,无言的"惆怅",仕隐之间的纠结,以及对百姓苦难生活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0.
对于自己的诗作,鲁迅并不十分看重.他在1934年10月13日给《集外集》编者杨霁云的信中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自己记得的也不过那一点,再没有什么了."①12月9日的信中又说:"旧诗本非所长,不得已而作,后辄忘却,今写出能记忆者数章."②12月20日的信中还提到:"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③尽管鲁迅对于自己的诗作,始终抱着自谦的态度,但他并不反对将这些诗作收集起来.因此,除了就其中的题目进行调整外,还不断给杨霁云提供新的诗作.在鲁迅的直接帮助下,杨霁云将鲁迅的14首诗作编入了《集外集》,1935年5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这是鲁迅诗作的首次集中披露.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择李嘉佑贬谪时期的诗歌为考察对象,认为其诗作既有大历诗歌之共性,也有诗人的个性.他的贬谪诗歌中融入了诗人的深深愁情,无言的“惆怅”,仕隐之间的纠结,以及对百姓苦难生活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2.
林木棋 《东南传播》2014,(12):29-31
海峡传播之间的差异,源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媒介生态的不同。探讨研究台湾媒介对大陆新闻的解说,可发现两岸传播在内容、形式方面之异同。本文分析了台湾TVBS下的《中国进行式》栏目2014年1至9月份的节目,对其在节目内容、演播室主持人与现场导播记者之间的互动方式、提示标题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发现其成功之处,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海峡传播之间的差异,源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媒介生态的不同。探讨研究台湾媒介对大陆新闻的解说,可发现两岸传播在内容、形式方面之异同。本文分析了台湾TVBS下的《中国进行式》栏目2014年1至9月份的节目,对其在节目内容、演播室主持人与现场导播记者之间的互动方式、提示标题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发现其成功之处,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4.
聚焦台湾     
4月6日,我作为祖国大陆派出的首位轮流驻点摄影记者,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祖国大陆新闻摄影界,特别是对新华社来说,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采访。 同祖同根 血脉相通: 摄影报道的第一主题 赴台之前,找更多考虑的是首次宝岛之行应该拍什么。在学习领会了党和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了解有关台湾的自然  相似文献   

15.
与自然相遇     
作者在书中用博物的心灵书写着自然的故事。全书通过弗农山一北京一里诺一瓦尔登湖这样一条叙述主线,详细地描写了作者在近10年间的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观察遍及身边的草木鸟兽以及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深入这些自然对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由人与环境关系而引发的深层思考,挖掘探究其人文与自然的价值与意义。一个业余博物爱好者,一个生态关注者,就这样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穿梭往来,在陌生之地从一花一鸟开始熟悉,在常居之地则不断发掘身边惯常的地景,重新发现自然的美与乐趣。作者的观察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观察对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考察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则引入深思。中美两种环境之间的自然和文化体验之比照更是本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将目光对准老年人的精神困境和心理困境,试图以朝圣之旅的方式召唤其精神的复苏.围绕这一主旨,小说以断断续续闪回的方式勾勒出主人公哈罗德的家庭关系,探索了他的精神成长问题.同时,旅行中所遇到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女性之光,成为哈罗德在这次朝圣之旅中治愈心灵、获得救赎和实现精神复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到天津,那是1988年夏季,正逢多年不遇的高温天气,气温在38℃至39℃之间徘徊,让久居大西北的人,觉得进到一个大蒸笼里面了。当时,《今晚报》正值创业的日子,社址在鞍山道,工作环境还不宽畅。当李夫先生知道我要与他叙谈后,主动到我们住的一家小旅馆来聊。旅馆条件简陋,通风设备不好,双方边谈边擦汗水,可委屈了他老先生,让人心里甚过意不去。然而在一个小时的谈话中,他的教诲,他的启迪,使人受益匪浅,顾不上是春夏秋冬了。由于他谈话显得十分随和,很快冲走了陌生感,似乎觉得鼎鼎大名的他与无名之辈的我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许多,顿有受宠若惊之感。从此,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为人随和。今年6月,我又去津门造访,谈笑中,对他那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长者风  相似文献   

18.
昌耀45年诗作真实展现了一个受难的灵魂,经由全民族在历史命运上的苦痛到人于存在论意义上的普遍性痛苦这两段心灵历程。本文选其代表性诗作加以评析,力图对其苦难世界加以理解与阐释,进而探询诗人之死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崴是一个22岁的台湾女孩,她面对访问时提起:“当我与男朋友吵架后,他发了个短信给我说‘抱歉’,这让我更为生气,通过短信,让我感到他在敷衍我。”相同的问  相似文献   

20.
侯咏萱 《今传媒》2020,(4):151-152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作为新古典主义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他艺术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佛罗伦萨画派和人文主义以及其生活时代的影响。他坚持追求绘画作品中的真实感,主张艺术要忠实于自然,同样"美"对于安格尔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甚至是他艺术风格的全部,他致力于追求古典艺术中那种理想与完美的形式。"真实"和"理想之美"作为其绘画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观念,也完美地融入在其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