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凯 《出版广角》2014,(7):34-37
正文艺与新民——兼谈知识分子写作柴春芽:我觉得30岁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30岁之前我是像堂吉诃德一样向外去战斗批判的角色,做了八年的记者,有过被撤职的经历。我在30岁这年发生了一个思想的转折——启蒙先启自己,新民先新个人。30岁那年我做了一个选择,去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一个牧场做义务的老师,在那里生活一年,这是没有报酬的。那个地方没有电,没有通讯,没有公路,我每个月要去县城买食物,需要骑马走九个小时,但那九个小时的路不是像蒙古草原那么平坦,而是山路,特别陡峭。我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就是希望先  相似文献   

2.
随笔     
广州 男人三十 明年春天我就30岁了。 我对这个年龄特别敏感,准确地说,是有点恐慌。 以前总觉得,年龄对于女人才有威慑力,而我现在就躲藏在这种威慑之中,内心忙乱而无序。 我为什么怕30岁呢? 30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应该是个标签,可以撒娇的青春彻底地过去了。所  相似文献   

3.
慕容雪村愈怀疑,愈藏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怀疑精神挑战了公众心理之后,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罕见地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由于一些“复杂”的原因,小说作者始终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姓名和照片。在当前的公共文化环境中,个人怀疑可能导致的局面仍然是可怕的  相似文献   

4.
爱之愈深,责之愈严。作为读者和通讯员,我很注意阅读和学习新华日报。发现一些瑕疵均记下来,再归纳成篇,别无他意,旨在提请作者、编者注意,使新华日报愈办愈好。这也是我这个读者和通讯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吧!  相似文献   

5.
湖南日报60岁了,我伴随它度过了风风雨雨30年。在这些岁月里,是领导扶我走路,读者催我前行。  相似文献   

6.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如果采访不深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道听途说,满足于一知半解,情况吃不透,材料不够用,写起稿子来就会“难产”。采访犹如十月怀胎,写稿就象一朝分娩。如果下功夫进行深入采访。掌握占有了大量第一手而不是第二、第三手材料,在写稿时,就有呼之欲出之感,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一气呵成。1980年6月,在采访痔瘘大夫阎家振时,为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一周之内,我骑自行车三下阎家振所在的安阳县羊毛屯痔瘘医院,深入到治疗现场、病房,实地观察,访问病人,查阅了大量住院病愈病人留言簿、感谢信、表扬信、锦旗、镜匾,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掌握占有大量第一手素材的基础上,三易其稿写出的人物消息《阎家振治瘘十拿九稳》很快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新华社同年7月2日播发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全国20多家报纸转载。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栖息     
街拐角街拐角是人群出现的地方,同时也是人群消失的地方。一群鲜亮的女孩子出现在街拐角,她们一边笑着,一边哼着,从街角消失了,我知道她们刚刚从我的身后来,她们来自我的身后——那个有笑声,有歌声的地方,而现在她们消失了,她们也将笑声和歌声带走了。她们带着这歌声和笑声去了哪里?街拐角也是人群出现了的地方。一群小学生背着书包,从街拐角走了出来,他们从一个我不知道的学校,从一个我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的年龄走了出来,他们正走向我。我,一个陌生的30岁的人注视着他们,我的目光从街拐角捕获了他们,他们也在走向30岁吗?我的目光是有罪的,因为我的注视他们才被认为是朝我走来的,朝30岁走,不是他们的意识,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街拐角,我也将从一个街拐角出现。进入另一个人的眼中,我也将从街拐角消火,消失在街那面的某个人的视线里。  相似文献   

8.
我是记者吗?     
我是记者吗?当了将近8年记者,有时还是禁不住这样问自己。15年前那个不顾家长、老师反对硬是由理转文,大做记者梦的高中生好像总是在向我做鬼脸——你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在很多人看来,我的梦想实现了。30岁以前,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单骑走天涯。天南地北地跑新闻;30岁以后,在家里专心致志地做“责任编辑”,不但管自己,也管起了别人的稿子。这似乎  相似文献   

9.
我和地市报的不少同志是老朋友了。1987年秋天,在全国地市报首届业务研讨会上,我惊奇地发现,湖北孝感报的副总编辑王茂亮才27岁,江西宜春报的副总编姜东南也是一位30岁左右的青年人,言谈话语中显露出他们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特点。会后,我曾想写篇王茂亮的专访,后来在《新闻战线》上看到了孝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个沸腾的时代,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幸福的。每日每时,反映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继续跃进的稿件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编辑部。看吧! 从南到北亿万人民战夏收,百万防洪大军用双手击退了西江和北江的特大洪水,蔬菜瓜果绿遍了几乎所有的城市郊区,从钮扣、发夹直到玲珑剔透的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正在以更大的规模恢复和发展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经济战线上的各个部门的工作组成一盘经过斗争必获胜利的棋局;无数平凡的、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正在披荆斩棘,创造着不平凡的历史。这篇稿件说:为了保卫人民的钱箱而英勇地牺牲了自己的双手的徐学惠已经痊愈了。她认为:虽然没有了双手,还是可以为党工作,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那篇稿件说:一位公社供销部的支部书记在赶运货物拉纤上滩的途中失足跌下河岸,在千钧一发的时刻用手攀住纤绳,吊在半空中;但是,当他看到货船可能因为纤绳上增加了他的体重而被激流冲下险滩的时候,他就毅然不顾自己的生命而松开了  相似文献   

11.
卢燕 《电子出版》2005,(7):84-87
初识谭老,是在几年前印工协举办的一次会议上。谭老身着笔挺的西装,胸前挂着进口相机,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他笑容满面地同与会代表打招呼,全神贯注地聆听代表发言并做笔记,还时不时地挑选角度拍摄照片。在会议间隙中,他追赶着那些生面孔的代表,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并交换名片…,他的热情、他的活跃,都与他的年龄不大相符。我暗自猜测这位老者的身份,从形象和做派上看,他像是一位华侨企业家,但年龄似已过了驰骋商场的阶段,说是政府官员吧,又太过谦和,没有官气…。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初识诚望是在1961年冬.那时他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已一年多,而我则刚刚调入.当年我整30周岁.他则小我4岁,是1935年生的,196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于1957年加冕,那时还戴着"帽子".  相似文献   

13.
文化理念与出版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美国和台湾归来,我原打算就此为演讲生涯画上一个句号,但是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我遇见30年前的朋友杨益萍先生,30年的友谊沉淀为一种无法抵挡的召唤,让我觉得无论如何也要来到这里.而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与我也有着一份特别的渊源,当我还是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的时候,我的第一部68万字的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就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于我是个非常重要的学术起点,也让我对上海文艺出版社一直感念不尽.  相似文献   

14.
晓雨 《兰台内外》2006,(6):64-64
父母结婚30多年,也吵了30多年的嘴。到现在,都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仍然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个你是我非。我一直认为父母的婚姻根本是一场错误:曾试着劝他们分开,谁知竞令他们勃然大怒。是什么力量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难道是争吵本身吗?直到有一天听了一位已离婚的朋友的  相似文献   

15.
我遇到了一艘船,一艘在海底沉寂了300多年的古船——碗礁一号,它的出现使30岁的我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在海底做现场报道的女记者。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创刊,至今已经十个年头了。蒙他们的好意,我得以成“十年一贯制”的忠实读者,亦步亦趋地追蹑过它的足迹,获益良多。虽然,《出版参考》的面世,可说应运而生;《出版参考》的成长,得益于其处春和景明之世;但《出版参考》的茁壮,也有赖于编辑人员的辛勤耕耘:既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地创意构思,又要“破石拔玉”“惟才是择”地团结作者,还要孜孜矻矻子文稿内“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方得见今日之霜刃寒光。“十年磨一剑”,真是“辛苦不寻常”。纪念《出版参考》十周年,首先应向历任编辑鞠躬致敬。 今日之《出版参考》,美则美矣,但当然不应也不会止步于此,而是要继续前进,“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而且,我相信,还会迈着更大的步子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7.
罗世庆 《新闻窗》2012,(1):47-48
我在新闻战线滚打了30多年,算得上是个老新闻工作者,退休了仍对新闻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现在订有七报三刊(有的是赠阅),读书读报看电视新闻,成了我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已80多岁了,有时也还写些稿件投给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8.
20岁为爱所困,30岁因年龄遭遇瓶颈,40岁在家庭与电影中赛跑。陈冲说,至今都未找到一个令她满意的角色。不过她认为,“我的人生就是要走弯路的”  相似文献   

19.
王蒙 《出版参考》2005,(20):39-40
独特的性情 秋耘是我最早熟悉的老作家之一.早在一九五六年,当时他与韦君宜一道主编的<文艺学习>连续几期展开了对我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讨论,而且讨论有愈搞愈大,不好收场的趋势.韦主编偕黄副主编找我交谈.韦的谈话基本上是对作品一分为二,但以保护作者为主.黄的谈话则一直是欣赏和叹息.他尤其喜欢赵慧文这个人物,后来的接触中他频频提到赵慧文.  相似文献   

20.
透过玻璃隔断,我搜索着我的那些躲在格子里的部下们。第一个映入我视线的一定是老学究王立纲。老学究并不老,才30岁,只是那迈着方步的气质像老学究而已。在格子里,瘦高的他任凭怎么掩藏自己,格子上方总会露出他的半个瘦脑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