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盛行扶桑的汉籍三翻本──汉籍在日本流传方式的变化羽离子作为汉文化集中体现的汉籍曾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大陆输往日本列岛。向日本延伸的汉文化与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共同组成了日本文明的根基。在长长的历史时期里,汉籍对推动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古籍,在国外被称为“汉籍”。早在中国西晋时期,《论语》、《千字文》等汉籍名著就已传入日本,此后,印刷术也在日本传播。随着中日友好往来的发展及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入的汉籍越来越多,在日本相应出现了许多汉籍文库(即图书馆)和汉籍收藏家。日本人历代治汉学、珍视汉籍,同时十分重视汉籍目录的编纂工作。自明治(1868—1912)以来,日本各大学、学术研究机关及汉学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理研究,编制了大量的汉籍目录索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日本的“汉学”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目录学的方法,分析唐代日人所撰传入日本的汉籍目录,梳理汉籍东传的历史、路径、规模与种类,从文化传播角度论证汉籍对古代日本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任剑乔  邓开锋 《出版视野》2009,(1):F0002-F0002
经过近五年的不断努力,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下简称《珍本文库》)由西南师大出版神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于2008年10月下旬顺利推出第一辑(共20册)。2008年11月26日下午,西南师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汉籍之路”学术座谈会暨《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工作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5.
谈及域外汉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境内流散到国外的隋唐旧籍、敦煌卷子、宋椠元刊,以及明清印本等。而另一大宗域外汉籍,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人足够的关注,这就是在日本境内由日本人据中国古籍翻版刊印的图书——和刻本汉籍。近年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在和刻本汉籍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成果之一,即是《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 该书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宝平副教授任主编,辽宁图书馆韩锡锋研究员任副主编,聘请学术界前辈顾廷龙先生任中方顾问,聘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任日方顾问,联合全国68家图书馆同仁参加,历时五载通力合作编成。此书列入国家教委人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汉籍在域外最大的资料库.调查、发现、整理日本馆藏汉籍,充分发掘、研究其文献价值,可以与我国的馆藏文献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进程.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本馆藏汉籍目录的基础上,以《诗经》为例,梳理出日本馆藏汉籍文献的价值优势.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古事记河已载,大约六世纪末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典籍经朝鲜传入日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从那以后,一千多年里中国典籍以各种方式不断流入日本,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中国,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少古文献散佚失传了,在日本却有收藏。清末黎庶昌、杨守敬等出使日本时曾收集到数十种,辑为《古逸丛书》,杨氏另撰有《日本访书志》。改革开放以来,也不断有学者前往东流访求古书,成果颇丰,中日汉籍的交流已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经几代学者的努力,应该说日本所藏…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证书目、史料,探讨了唐代日本摄取中国汉籍的途径以及中国汉籍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刻本汉籍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古籍版本类型,相互之间虽然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版本形态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然本质上却是打上很深民族文化烙印的独立文化遗产,因此,在版本学研究中不能混为一体。本文以中国清代与日本江户时期的刻本汉籍为对象,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近二三十年日本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状况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学术文化交往。在日本,不仅保存着大量的汉籍与和刻汉籍,而且还保存着一个从古到今的比较完整的汉籍目录系统。这个汉籍目录系统,既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一种国外形式,也是日本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日本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了解日本学术界对他们保存的这个汉籍目录系统的研究状况,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记述这一文明史的图籍--汉籍,浩若烟海,广布宇内,流播域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明进程.其中产生于日本的"和刻本汉籍"便是日本民族吸收中华文化的证物.和刻本汉籍是中国古代典籍在日本流传的一种特殊形式,构成了中国古籍在域外传播与保存的一个重要系统,是中国古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日之间书籍的交流源远流长,各期的特点不尽相同。从书籍流播的途径、载体以及种类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日本不同时期文明程度的差异性以及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取向性。从《蔗轩日录》中记载的大量中日汉籍交流的资料表明,遣明使是明代中日书籍交流的主要担当者,官方赐予、友人馈赠以及少量的物物交换是当时书籍的主要来源;儒书、医书等是书籍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陈莉 《文化遗产》2014,(5):144-150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收藏古籍资源丰富,其中有一些是在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用汉文刊刻的古籍,在国内统称朝鲜本(或称高丽本)、日本本(或称和刻本)、越南本(或称安喃本)。这些古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国文化及各国汉籍的刊刻特点。本文着眼于越南汉籍,藉此探知越南本土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之渊源。  相似文献   

14.
由日本翻刻的中文典籍以及日人对汉文化进行研究或对汉籍注释而刊印成的日人汉文著作统称为和刻本。本文首次公布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和刻本汉籍,并对日本刊印的和刻本汉籍及其回流中土的情况做了简要的概述,论述了和刻本汉籍独特的文献价值,肯定了和刻本在中日传统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岳麓书社王德亚兄送我一本由他亲自编辑、黄仁生先生撰写的《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这是一本好书,编审精当、检索方便、印制精美,我爱不释手。1990年前后,我热衷于日本刻本的研究,曾试图编写一部《日本刻中国典籍别录》,于是寻访国内各大图书馆,广泛阅览各种藏书目录,其中包括数量不少的日本汉籍目录,如森立之的《经籍访古志》、岛田翰的《古文旧书考》、吉田篁墩的《活版经籍考》、丹波元胤的《医籍考》等,收集的资料卡片达二千余张,并托友人从日本带回《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和长泽规矩也的…  相似文献   

16.
9月优异策划☆《辛亥百年——重回1911现场》,《廉政望》,9月下简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为中国现代化隆重破题。从辛亥到辛卯,整整100年过去了。辛亥革命当年的情形究竟是怎样的?今天的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这一专题让我们重回1911年的现场,除了纪念,也还原了那一年被拉长的历史景  相似文献   

17.
杨守敬(1839~1915)是我国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兼考据学者。1880年作为驻日公使何如璋的随员访日,1884年归国。在日本的四年中收购了大量中土亡佚的古籍及珍篇的日本汉籍(大部是经史及医书),并因编著刻印了《日本访书志》、《留真谱》、《古逸丛书》等不朽名著,从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名垂青古的杰出人物。笔者久慕杨守敬访书之举,杨氏的著述,早已熟知,观海堂、飞青阁等藏书也已成旧闻。然而,若对杨氏访书之经纬,成就诸  相似文献   

18.
整理介绍了日本代表性大学图书馆特藏中国资料“存档数据库”,为我国大学的数据库建设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深化中日大学图书馆界的国际合作提供信息。本文依据中国的“全球汉籍分布GIS系统”、日本的“全国汉籍数据库”及日本各大学图书馆开放数据库,选取从北到南12所大学图书馆进行调研分析。日本大学图书馆开放获取式数据库活化馆藏中国资料,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还拓展和促进了学术研究。根据馆藏情况,可以挖掘日藏中国珍本史料、进而展开汉籍史料合璧等各类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的动荡和维新以后价值观的变化,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书以及汉籍和刻本从古寺、旧家中流散而出,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如杨守敬从日本带回大量善本旧籍的事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与此同时,活跃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书商的商业活动也是汉籍回流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本稿利用前人未曾注意的中日两国文献资料及乐善堂的销售目录《乐善堂书目》,对岸田吟香与他经营的乐善堂在中国的图书出版和贩卖活动加以考察,在分析乐善堂出版销售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同时,对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藏汉籍回流中国现象中商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日间图书交流有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丰富的史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本刊将陆续刊发羽离子关于中日图书交流史的一组文章,除此文外尚有:仿隋唐东瀛建制藏书——日本对古代中国藏书体系的移植,唐风熏染的日本古典目录学——中国普通图书、类书、佛典三大分类组目之学被日本承继,揭开八世纪日本印刷术产生之谜——唐印刷术专著的新发现及其东传日本,盛行扶桑的汉籍三翻本——汉籍在日本流传方式的变化。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