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与苏俄的联盟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联盟对孙中山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理念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亦是苏俄"世界革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深入历史情境,拨开云雾,这一联盟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政治运作.无论是苏俄的"向东看"抑或孙中山的"恋苏",皆是在具体历史发展中历经观望、试探、妥协而走出的"妙招".一句话,联盟是孙中山与苏俄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АдолъфАбрамовичИоффе)是苏联著名外交家,《真理报》创始人之一,曾任俄共(布)中央委员.《孙文越飞宣言》为改组国民党和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并由此撬动了中国此后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 越飞来华的背景与《孙文越飞宣言》 1921年,苏俄方面随着国内战争形势的好转,政府开始从战时"革命外交"向国家间正常外交转变,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再度成为政策取向的核心.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一次远东会议,大会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为指导,讨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的革命任务及其同民族革命政党的合作问题,实际上是要促进远东各国共产党和革命政党的合作,以结成"国际反帝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АдолъфАбрамовичИоффе)是苏联著名外交家,《真理报》创始人之一,曾任俄共(布)中央委员.《孙文越飞宣言》为改组国民党和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并由此撬动了中国此后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 越飞来华的背景与《孙文越飞宣言》 1921年,苏俄方面随着国内战争形势的好转,政府开始从战时"革命外交"向国家间正常外交转变,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再度成为政策取向的核心.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一次远东会议,大会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为指导,讨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的革命任务及其同民族革命政党的合作问题,实际上是要促进远东各国共产党和革命政党的合作,以结成"国际反帝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4.
杨丽娟 《传媒观察》2012,(10):62-63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指陈独秀,"李"指李大钊。1922年、1924年"南陈北李"分别带队来到社会主义大本营——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与五大。这次社会主义故乡之行,给两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分别写下了两篇"苏俄通讯"——《苏俄六周》与《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介绍  相似文献   

5.
民国国民政府执政期间,在“党治”名目下,实际贯彻的是“领袖集权制”,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实位领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外交大权当然也由其亲自操控。然而.蒋介石毕竟是一个政治人物.甚至只是一个军事领袖,要操度一国之外交,是非常需要外交人才辅助的.而领袖的外交用人如何.既与领袖的行权方式密切相关.也取决于体制本身。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一位在政治上偏右的自由主义者,他虽然不赞成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但更不赞成革命,他对孙中山的革命政策就不赞成,更不赞成共产党的革命路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斗争中,蒋介石一直希望拉拢胡适,为己所用,曾有意请胡适组织一个政党并参加政府.胡适于1946年7月5日回到国内,9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出席了为中共和民盟抵制的"制宪"国民大会.  相似文献   

7.
富杰 《出版参考》2010,(12):22-23
民国初年,有许多革命志士在党派之争、国家救亡运动中挥洒热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旗下的军统特务部令人闻之惊颤,其杀人无数,蒋介石只是视之平常。但有一位革命志士的死,令蒋介石痛哭流涕,还冒着危险为他亲自收尸祭奠,这位革命志十便是与蒋介石结义金兰的陈其美。  相似文献   

8.
中国知识分子对苏俄的好感和狂热,20世纪上半叶集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十月革命以后,对苏俄革命民粹主义式的想往;第二次是30年代,对苏俄计划经济强烈的兴趣。在这之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苏俄模式的讨论时断时续。  相似文献   

9.
1923年8月,由蒋介石担任"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代替孙中山前往苏联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其政治、军事和党务,而特别关心的是所谓红军的长处和短处."[3]1220三个多月的考察,蒋介石看到苏联红军训练有方、装备精良、士气高涨,感到应该以红军为榜样,建立真正的革命军队.也正是这三个多月的考察,在蒋介石的脑海中深刻地烙印上"反苏反共"四个字.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在历史上曾是俄国人集聚的城市,也是苏俄共产主义者最先登陆中国的地方。布尔什维克在华办报的发源和生存之地皆在哈尔滨,它们对传播革命思想和介绍苏俄建设成就曾起到很大的作用。为苏俄做宣传的报纸在旧中国受到极大限制,但它们仍能顽强地坚持出版。更为重要的是布尔什维克在哈尔滨出版的报纸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刊活动提供了关于无产阶级办报经验与传统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就了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局面.但蒋介石1927年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断送了大好革命形势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前,瞿秋白作为第一个奔赴苏俄采访的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新闻记者,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取来了十月革命之火,系统介绍了苏俄实况,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件大好事。 1920年9月间,瞿秋白利用北京《晨报》招聘特派记者的机会,决定去苏俄考察学习。他于10月16日坐火车离开北京,12月18日进入苏俄头一站——赤塔,次年1月25日到达莫斯科,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在苏俄考察了两年。  相似文献   

13.
七、情极恸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堂堂男子汉,是不会轻易落泪的,更何况一个军人.谁能想到,蒋介石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却曾经几度哭泣. 1926年3月,同民党内的右派分子散布谣言,利用蒋介石与汪精卫及苏俄顾问的矛盾,制造广东同民政府内部的不和.19日,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成员利用机会假传命令,调动中山舰,并向蒋介石报告说,中山舰出动是共产党要抢黄埔的军火,逮捕校长.蒋介石信以为真,认定自己受到陷害,准备逃跑,行至半途返回,20日晨,下令镇压所谓中山舰阴谋,逮捕李之龙等共产党员50余人.  相似文献   

14.
在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联政府不仅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道义上给予了中国革命以巨大援助,同时,还派军事顾问、专家到中国直接参战。据前苏联有关学者统计,在此期间,苏联政府大约向中国革命阵营派遣了130余名军事顾问,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中国革命的武装力量。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大力帮助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东征和北伐等战争的胜利,后来由于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苏联军事顾问只好撤离中国。  相似文献   

15.
侯秀然 《编辑之友》2015,(6):100-104
20世纪20年代起,赴俄取经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络绎不绝.他们在苏俄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有关苏俄社会各个方面最新动态的报道.这些报道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传播文本,塑造了苏俄形象,成为中国人认识苏俄、了解苏俄的重要媒介,同时也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对于苏俄的不同评价和情感态度,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中所反映出的编辑思想,对于今天的编辑也有一定的指导功能.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46年10月31日为蒋介石60岁生日.为了庆祝蒋介石的六秩寿辰,国民党中部分蒋介石的忠实信徒,特地自9月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持续月时间达一年之久的献校运动,即捐献国民学校运动,以资祝寿.通过这场在国统区几乎是全民参与的运动,各地纷纷兴建了数量众多的初、中级国民学校,抗战后国民党提出的"教育复兴"的口号,似乎已经付诸实践.但是,翻阅青岛市商会一宗有关献校运动的档案后可见,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其出发点并非"教育复兴",而是为了借教育之名,提高蒋介石的声望,为达到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制造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些坚持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血腥屠杀所吓倒,他们"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投入到了武装反抗蒋介石独裁统冶的斗争中.  相似文献   

18.
刘良 《湖北档案》2006,(9):41-46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围剿"部队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步伐.1934年10月26日,敌人侵占宁都;11月10日,瑞金陷落;11月17日,于都沦入敌手;11月23日,会昌失陷.至此,中央苏区全部陷入敌手,原本红火的革命根据地一片血雨腥风.据史料载,红都瑞金在80天内被惨杀1800多人,宁都县被杀绝的有3800多户,闽西遭杀绝的为4万多户.蒋介石在其"剿匪报告"中亦写道:"剿匪之地,百物荡尽,一望荒凉;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相似文献   

19.
胡佛研究院收藏的蒋介石日记绝大多数为蒋介石亲笔书写,往往有固定格式,极少收录其他内容。然而,在1939年2月份的日记中却意外地收藏了两封蒋经国的来信。蒋介石与蒋经国、宋美龄等人的家信通常均收藏在台北"国史馆"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之  相似文献   

20.
"精英华语体系"和"革命范式"观点认为五四运动是由精英领袖发起的一幅爱国民众合力抗议政府外交失败的图景。通过翻捡当时《申报》、《国民日报》等大量珍贵史料,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采取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的爱国学群运动。在这场"活剧"中有关各方争先恐后之"镜像"跃然于纸上,其特点是:"学生登台、群众搭台、政府抑台、列强拆台"。五四学群运动并非是失败的,理由是:一方面迫使北京政府延缓签订卖国条约,并给西方列强尤其是日帝在外交上和经济上以威慑;另一方面五四学群运动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使学群维权运动的"涓涓细流",汇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巨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