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解放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随着全党全国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报的经济新闻及相关经济内容大大增加,经济报道在我们这张综合类报纸中的位置已十分突出。如何使本报的经济报道顺应时代要求、满足读者需求?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面临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与新闻职业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我想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形象谈一点感想。 一、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 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言之,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规律从事经济活动。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包括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事业心、责任感等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特定内涵而得出来的。首先,从生产过程,尤其是从流通领域看。在市场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三题余焕春一、新闻属性的再认识80年代《人民日报》一版登了一条新闻,题为《长途贩运不是投机倒把》。当时从事贩运的农民争相购买那天的报纸,他们知道这条新闻对他们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花钱买这张报纸是划得来的。新闻和报纸又是新闻从业人员经过...  相似文献   

6.
“有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权与钱的交换。它影响新闻的真实,损害了新闻单位的形象,腐蚀了新闻工作者,败坏了社会风气,是一种牵动许多方面的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目前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认识上的误区,是产生“有偿新闻”的动因 第一个误区是滥用“市场导向”。现在新闻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新闻单位都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办报讲求经济效益,要赚钱,这没有问题。但是,新闻工作者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决不能忘记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经济效益必须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我们认为,市场只能回答报纸某一方面的社会需求,至于这种需求是不是健康的、积极的、真实的,还需要办报人员在社会责任的驱使下, 进行判  相似文献   

7.
万里 《新闻知识》2002,(11):52-53
近些年报纸的一大发展是报纸刊发的图片越来越多,越来越显要,报纸的这一变化,使读者爱看了,记者肯干了(指主动抓新闻图片)。随着图片新闻在报纸上地位的增强,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就要不断加强报纸图片的瞬间形象,新闻含量及时效性、真实性,力求做到动人、感人、印象深刻、余味无穷。一句话,要大力增强新闻图片的表现力。怎样提高新闻图片的表现力呢?我在夜班编辑和推荐新闻图片中,有一些体会,结合同行们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三句话,这就是:真实是基础,形象是翅膀,说明是眼睛。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应该怎么办?是严格遵守办报宗旨,执行报纸法规,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还是受拜金主义影响,为金钱所左右,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在这个问题上,江苏健康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面典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进一步改革的目标,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新闻应如何进行改革?报纸、广播、电视怎样宣传好党的十四大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下功夫引导人们  相似文献   

10.
一张报纸要有大的改观、大的进步,只是孤立地从一两个方面努力,是难以奏效的。需要的是整体把握,全程驾驭。即便是局部改革如版面调整等,也要从大处着眼,顾及报纸的整体风格。一讲整体,就会涉及报纸形象这一概念。一张报纸的形象,既是社会公众对这张报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也是报社同仁对这张报纸的宗旨、内容、风格等要素的整体策划和设计。无论是内部设计,还是外部评价,都是一个通过报纸形象加以整体把握的过程。 一、时刻不忘自己充当着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报纸形象策划的首要课题,是认定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定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地位和使命。我们的角色就是干新闻,这还用认定吗?报纸本是刊登新闻的新闻纸,办报的首要使命就是传播新闻信息。可是我们有些报纸,由于种种原因,刊登了过多的说不上是新闻的东西,如毫无新意的会议报道,文件味十足的大块文章,空话不绝套话连篇的八股新闻,群众看不懂专家不屑看的专业情报,以及冒充新闻的关系稿、情面稿和有偿新闻等。这些没有或缺乏新闻价值的东西登多了,  相似文献   

11.
报纸新闻的改革应从何入手?尚宜之、沈俊法撰文认为:首先要研究读者的需要。在报纸新闻和读者这一矛盾统一体中,读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对报纸及其新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者需要是按照它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的,大体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信息需要——形象需要——理解需要。这三种需要由低至高,  相似文献   

12.
报纸群众工作如何走出传统的“围城”,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这是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报纸群众工作的任务,尽管1984年9月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的首届地市报纸群众工作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会议上具体开列了十大项,但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却没有涉及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问题。市场经济虽然在十四大才确立下来,但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而新闻传媒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变革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使新闻传媒无论是在结构体系、传播内容、还是报道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革。这种经济体制与新闻传媒的同步变革,使双方产生了许多共同的需求:其一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作为新闻传媒主体的报纸都有进一步加快信息沟通与传播的要求。从报纸的角度看,企业,尤其是步入市场经济的国有骨干企业,是重要的新闻信息源。只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才能迅速获得与深入开发这些新闻信息源。从企业的角度看,报纸是他们获得外部信息与传播自身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强与报纸的联系,将有利于自己获得信息和传播信息,在市场经济的竞  相似文献   

13.
李茗 《今传媒》2003,(6):39-40
“好酒也怕巷子深”。对众多商业企业来说,这是早已为市场验证的经营要诀。作为与商品广告联系最为密切的媒体自身,又该怎样看待自我形象包装?本文着重就报纸媒体的形象包装谈一点看法。 一、媒体的商品属性决定其必须进行自我包装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党性原则是指导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报纸媒体的党性不可动摇。但作为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图片报道,作为直接、简洁的报道方式,已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快节奏。形象地报道,很快就会让人了解到一条新闻。并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摄影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为使新闻图片达到新意境,报社各方面还应通力配合,对新闻图片进行一番再创作。技术上的再创作新闻摄影报道同文字报道一样是以突出主题来达到宣传目的。图片的构图直接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新闻传媒如何准确定位,这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要的实践问题。笔者思虑再三,将一些见解呈上,以求讨论深化。 一、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准确定位,决定它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 1978年,我国大众传播领域只有报纸186种和为数不多的电台、电视台。1996年,我国的报纸增至2202种,电视台增至3100多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新闻传媒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给新闻市场带来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多元化的新闻媒体都力图在市场空间中占有尽可能多的份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名牌产品就难以取得高效益。同样,商品性和社会性兼有的报纸如果缺乏新闻精品,就难以得到读者的认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呢?我的体会是,只有经过长期的、不懈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在发现新现象、新方式的同时,运用经济新闻评述的形式,告诉读者它的成因和走势,以期引导读者识别市场,发挥报纸的独特作用。其实,这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的社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主持新闻报道的新闻单位面临的矛盾也随之增多。这些矛盾不仅影响了记者的利益,而且使新闻单位的名义和形象也受到损害。其中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新闻工作者本身的。为此,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加强新闻业务素质锻炼,还要从利益、名义、形象等方面进行“自我保护”。 一、留足证据 不再尴尬 1994年10月4日,某省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九旬老妪行乞街头,期待后人赡养老母》的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报纸,应当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也是增强报纸可读性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新闻媒体应从哪些方面增加信息含量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2005年3月4日,继“要闻报道”、 “新闻策划”两个研讨班以后,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新 闻培训中心组织了所属九报相关编采人员举办了报纸 言论研讨班。本期刊发的六篇文章和丁宗皓的总结, 是这次研讨的归纳和整理,基本呈现了研讨成果的整 体面貌。 言论就是说话,就是论理,是建立在新闻事实上 的直接发言,作为一种直接承栽思想的新闻体裁,它 在报纸中的作用可想而知。往迹不追,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报纸的言论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成为营造改革开放的舆论氛围、提高党报 权威性的先锋。比如辽宁日报刊发的范敬宜先生的 《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在 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社会文化已 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规则,因此对 于秩序和规则的强调是报业生存和竞争的背景,同时, 竞争越激烈,报纸就越依赖个性和思考,如何发挥言 论在提高报纸公信力、竞争力、权威性的作用,已经成 为一个课题。 由此而派生的问题相应出现。 怎样认识言论在新的语境下的作用,言论对于一张 报纸、一个版面的意义?作者与编辑怎样实现言论的写 作与编辑方式的创新?如何实现言论在舆论监督功能的 最大化的同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如何丰富拓展言论 的功能,使之新闻化、平民化、知识化、趣味化?言论 创新需要什么条件等等。 研讨会上,各报代表在不同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 题。当然这回答不仅仅通过书面,书面上的一切都来自 于各报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