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写稿也一样,文贵自出机杼,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人云亦云,套用重复,三番五次的轮回,读来如同嚼蜡。这类现象我们绝不少见:说到“困惑”,于是便有“消费者的困惑”、“大商场的困惑”、“书市的困惑”、“吃喝的困惑”,连篇累牍;谈及“怪圈”,于是相继有“文人的怪圈”、“家教的怪圈”、“休闲的怪圈”、“股份制的怪圈”,纷纷亮相;出现了“辉煌”,更有数不清的“辉煌”出台,“明天更辉煌”、“再创更大辉煌”、“辉煌的岁月”、“把乡镇企业推向辉煌”;谁家先用了“误区”,于是接踵…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时下,纸质媒体很难再以“快”取胜.而扬长避短。以“深”取胜,则是提高竞争力、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途径。要做好“深”字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需要在“专”字上狠下功夫,因为“深”与“专”往往紧密相联,“专”有利于“深”,“深”有赖于“专”,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4.
时下,“托儿”盛行,买房的,会遭遇“房托儿”;买药的,会遭遇“药托儿”;看病的,会遭遇“医托儿”;买车的,会遭遇“车托儿”;找伴侣的,会遭遇“婚托儿”;上学的,会遭遇“学托儿”;跑官的,会遭遇“官托儿”;被采访的,会遭遇“记托儿”,甚至饭有“饭托儿”,电话有“聊托儿”,互联网有“网托儿”,诸如此类,可谓不一而足。然而,诸如“房托儿”这类词,古今工具书没有收入。而在《现代汉语词典》却有“托儿”这样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tuōr(方)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给“托儿”如此定义,相当准确。显然,以上“房托儿”等词是“托儿”一词的衍生。  相似文献   

5.
常用字辨     
下面这几组字,在使用中也易发生混淆,必须认真分辨相像“相”有两个读音。读xiàng,指外貌、姿态,例如“长相”、“相貌”、“可怜相”、“狼狈相”、“立有立相,坐有坐相”等;用作动词,表示察看,例如“相马”、“相面”、“相机行事”、“人不可以貌相”等。“相”又读xiāng,表示亲自观看考察,例如“相亲”、“相中”等;用作副词,表示互相,例如“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等;有时表示偏指一方,例如“良言相劝”、“拔刀相助”等。“像”指按照人物制成的形象,例如“人像”、“肖像”、“图像”、“画像”等。“相”、“像…  相似文献   

6.
倪久芳 《新闻战线》2022,(11):99-101
寻找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的前提和基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产”新闻,从节日及季节性工作中“捉”新闻,从上级宣传任务中“吃”新闻,从来信来电来访中“集”新闻,从文件资料中“掘”新闻,从新闻媒体中“借”新闻,从重大会议中“挖”新闻,从通讯员来稿中“寻”新闻,从“道听途说”中“拣”新闻,从基层调研中“跑”新闻,从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中“追”新闻,从朋友圈、网络平台中“捕”新闻,都是新闻线索采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小邪 《新闻世界》2006,(7):53-55
这里的电影都离不开爱情,这里的爱情都在电影中回放,在电影里,我们透视着爱情;在爱情里,我们阅尽了人生。十部经典影片,一场荡气回肠的情爱历程。从“寻找”到“心动”,漫长的“等待”,短暂的“缘份”,是该“珍惜”还是唏嘘?爱是“时间”?是“空间”?是“寂寞”是“责任”?还是“离别”之后的“重逢”?也许“爱”就是“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8.
韩鸿 《新闻界》2005,(1):37-38,40
2004年,“变脸”、“洗牌”、“推销”、“整合”成为省级卫视频频出镜的关键词,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纷纷在各地游走,举办各种各样的“推介会”“研讨会”,掀起了省级卫视新一轮的“定位”大潮。东方卫视“新闻立台”,湖南卫视则“娱乐中国”,安徽卫视继续“剧行天下”,以各自的特色来抗衡央视的垄断。在西部地区,贵州电视台继续向“西部黄金卫视”挺进,  相似文献   

9.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10.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