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人们总爱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以及龙、狮这些表示崇高和阳刚之气的图腾景象,视作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曲不张扬、不恣肆、不妖媚、不争春的中国民歌《茉莉花》,也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性而“香”飘神州大地,芬芳五洲四海!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上海APEC迎宾盛会,帕尔曼  相似文献   

2.
那时大学     
大三那年,大伙学以致用,五四青年节上街搞义务法律咨询。一位大姐拉着我们团支书讲了半天不幸婚史,几次差点被自己的冤气哽死。最后她饱含希望地问团支书:“你看我能胜诉吗?”“啊!”熟读马列的团支书正打算给她做思想工作,一时傻了眼,指着旁边一同学说:“你问他吧,我是搞《结婚法》的,他搞《离婚法》。”团支书就是团支书,比全国人大委员长还牛,一句话就给咱中国新立两法,同时废止了《婚姻法》。  相似文献   

3.
声音     
《茉莉花》是众多民间歌曲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自打一位意大利的作曲家把它写进自己的一部歌剧后,开始为西方人所知晓。中国人一看,原来老外喜欢这,于是凡对外演出,几乎没有不演奏这个曲子的,今天是《茉莉花》,明天是《茉莉花》,你也是《茉莉花》,他也是《茉莉花》,好像中国再没有其他的好歌曲似的。 作为对外宣传的文艺工作者,理应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介绍出去。可是不,他们眼里只有  相似文献   

4.
“给文学插上了声音的翅膀”,“故事和悬念的双重连续性给听众带来了特殊的享受”……长篇连播节目的魅力难以尽数。它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和爱听故事的传统,又依托于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半个多世纪来,涌现了关山演播的《红旗谱》、陈醇演播的《烈火金刚》、袁阔成演播的《三国演义》、王刚学播的《红顶商人》。牟云、刘纪宏  相似文献   

5.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大,甚至我们经历不久的“日子”也迅速成为历史,在时代的匆忙中,人们很容易“失忆”。或许是为了对抗遗忘,有关往事的书也越来越多——拿到刚刚出版的《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才使人悚然一惊:“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竟然已成“历史”啦!  相似文献   

7.
“若要甜,加点儿盐!”是文艺创作的经验之谈,包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人物,但作品在写她聪明率真的同时,也表现了她身上令人难以接受的“小性儿”。而正是这些“小性儿”使林黛玉这个形象显得有血有肉,更让人过目不忘;《水浒传》在写打虎英雄武松的英武时,也写了他打死老虎之前曾流露出的几次怯意和“惊出一身冷汗”。然而,这不仅没有损害人物的英雄本色,反而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英雄的印象和敬意。事实证明,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注意适当表现出与人物心理基调不相符合的另一方面的内容,的确有助于增加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文革”时期,形而上学猖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06,(15):16-17
《茉莉花开》苦等三年终“绽放”。这部由知名摄影师侯咏执导,汇集了章子怡、姜文、刘烨、陆毅等明星的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命运起伏,章子怡一人分饰三角。  相似文献   

9.
历史有它的承继性和借鉴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他驾给唐太宗李世民近百万字的《谏言》、《疏文》、《史论》和《群书治要》等著作,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1.
传说不学无术的军阀韩复榘,一次见人们在篮球赛中你争我夺的情景,便发起宏论:“那么多人争一个球干什么,给他们每人买一个不就不争了!”给世人留下了笑料. 一般人说外行话,影响不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笔杆子”以外行充内行(即是偶尔),后果就不同了,于人于己都不利.请看以下数例: “延安……革命遗址”(1990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三版《丰富多彩的<延安展览>》).“皎皎者”(11月15日西安晚报(?)三版《青豆和红豆》).“遗址”一词是考古学术语.故“革命遗址”应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们的刊物和报纸上,语言文字不规范的例子实在是屡见不鲜。今年一月七日的《河南日报》第二版刊登的“长短录”——《“移植”赞》中,就有好几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值得商榷。①我养了一盆茉莉,花开时香气袭人,十分令人喜爱。(文中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下同) ②人也是需要“移植”的。③在婚姻法中。规定直血统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统不准结婚,以利于优生,那么在培养人才上,不是同样要避免这种做法吗! 例①中的问题在“十分令人喜爱”上。这个句子压缩以后“茉莉花令人喜爱”。从语法上讲,这是个“兼语式”,即由兼语  相似文献   

13.
《辞海》精神“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努力!”这是江泽民为《辞海》1989年版所作的题词。这一题词,以凝炼的语言表达了党和国家对《辞海》的评价和期望。是对《辞海》修订工作所有参加者的鼓舞和鞭策。  相似文献   

14.
制作新闻标题活用成语,能增辉添色。这是我在编辑通讯《孤掌一鸣惊世界———牛贵平奥运会夺魁前后》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孤掌一鸣惊世界———牛贵平奥运会夺魁前后》刊发在黔西南报三版头条,它报道的是:第8届国际残疾人奥运会上,望谟县牛贵平靠残存的一只手,居然在男子A8级400米自由泳中,冲破世界纪录登上冠军宝座,为国争光。这“夹皮沟”里的“小字辈”爆出了震惊中外的新闻,可谓一鸣惊人。收到作者杨建华同志的来稿———《浪里白条今安在盘江汉城泳馆中》(《孤掌一鸣惊世界》的前身),我认为是篇好新闻,但标题要进一…  相似文献   

15.
晚间岂止800     
江西电视台《晚间800》开播一周年来,由于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好评。 在某学校的一次班会上,老师问学生,当遇到坏人坏事的时候你将怎么办?一个孩子天真地说:“打电话给《晚间800》!”  相似文献   

16.
(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开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中共中央7月8日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  相似文献   

17.
热心畅销书的读者对美国学者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一书是不陌生的。几年前,《第三次浪潮》、《大趋势》流行一时,伴随耳目一新、眼花缭乱的观点和材料,它们也被蒙上一层“新观念”、“新思想”的迷雾。1990年2月,奈氏谐其夫人又推出《2000年大趋势》。他的著作又一次成为畅销书,倍受一些人的青睐和推崇。我们国内在数月间,竞相出版了四种译本,印数达十几万册。盛名之下,或有其“实”,笔者有意拨开迷雾,去见识一下《2000年大趋势》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6,(4)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评《女友》一次成功的策划■文/管益农记得去年在《女友》举办的一次读者座谈会上,我曾针对这本杂志的内容提了这样一条意见:“脂粉气多了一点,阳刚之气少了一点;吟花赏月的纤细之作有余,振奋民心的大气之作不足。”这个意见也许尖刻了一些,...  相似文献   

19.
1988年春节前夕,在本世纪最后一个农历龙年来临之际,当中华大地上噼噼啪啪地放掉价值上亿的爆竹、焰火,用千万个大小不等的铅字拼成的文章,按照世俗习惯为龙年祝福的时候,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以下简称《导报》)一反世俗,在春节前三天出版的第379期报纸上,敲起了震撼人心的警钟: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拉大,按现在这样的比率发展下去,再过五六十年,中国有可能重演鸦片战争时的状况——外国人洋枪洋炮,中国人只有大刀长矛。中国人有可能被开除“球籍”。这是危言耸听吗?不!《导报》同仁送给龙年的这  相似文献   

20.
和陈忠实交往是从一篇拙开始的。1998年我写了《(白鹿原)中的部分人物原型和事件出处》一,想征求陈先生的意见。“对号入座”是小说所忌讳的,陈忠实会不会让我难堪?带着这种疑虑去省作协叩开了陈忠实的大门。不出所料,当问起有何意见时,他带着一丝难以捕捉的笑意说:“你这不是名副其实的对号入座吗?”我虽然不免一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