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语含义深刻、概括力强,有的还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因而,恰当地引用或活用成语制作新闻标题,会使新闻标题简洁明快,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成语制作新闻标题,常见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单独引用一个成语为题。能够单独引用制题的成语大都是意义完整、寓意深刻的成语,一般不需要加修饰成份。可以说,一条成语就是一则标题。比如《锦州日报》(1985年7月19日),通讯标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标题应用成语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拘一格,大体须有、定式则无。报纸新闻标题应用成语要不知不觉"引入"、巧妙自然"嵌入"、漫不经心"植入"、雕章琢句"拆入"、踏雪无痕"融入";目的是让成语与标题巧妙融合、标题与成语珠联璧合、成语与标题浑然一体,最终使标题与成语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3.
新闻标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要"目光四射"、"引人注目"、"传神达意",应用成语是最巧妙的途径。应用成语能帮助标题增强概括力、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标题借用文言词语是常有的事,用得好会使标题增色不少.但新闻标题中也常见一些用错文言词语的例子,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简称在新闻标题(包括广播新闻提要)中的运用是很普遍的。用得好,标题简洁明了;用得不好,引起歧义,甚至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说说新闻标题中的简称运用。一、要用规范化的简称这里说的规范化是指社会已承认的简称。既是规范,就不能随意生造。请看《浙江日报》1990年8月4日的一则新闻标题: 永康千户菇农不愁销路“菇农”是“种菇农民”的简称,  相似文献   

6.
刘世华 《新闻界》2008,(6):193-194
新闻标题出彩的技巧有很多,其中巧借成语入题,用“衍名”法拟题可使新闻标题一语中的、精炼传神、新鲜有趣.让人一目了然、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7.
周霞  顾光燧 《新闻三昧》2005,(10):32-32
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意义相近的词很多,但每一个近义词都有它各自的意义,不可能与另一个近义词等同。在我们的一些新闻标题中,有些近义词的运用很不准确。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每天阅读报纸,常会见到此类报道:“我市十大新闻人物呼之欲出”“奥运会大名单呼之欲出”“XX体制改革呼之欲出”……我们知道,成语作为一种长期沿习,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已经约定俗成,是汉语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在新闻报道中,为了简洁明快地传播新闻信息,适当地运用一些成语无可厚非。但切忌不顾成语的实际含义而盲目使用。如前面提到的几条新闻标题,成语“呼之欲出”的使用就值得商榷。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呼之欲出”一词出自北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欲出”。后来就以“呼之欲出”形容画像栩栩如…  相似文献   

9.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如果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得活,就能增强文字表达力,使标题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更吸引读者。 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成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地吐痰,不注意公共卫生之人。《切莫见利忘艺)(198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改“义”为“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文艺团体只顾赚钱,不顾艺术质量的倾向。还有如《恭喜发“才”)(198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就地取“才”》(1984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0.
新闻标题中的逻辑关系混乱产生歧义 为了精练,新闻标题须利用语言的逻辑来表现语意的承接、转换,在表意复杂的复合型标题中更为如此。制作复合型标题时,既要用逻辑使主题和辅题相对独立,分层表意,又要用逻辑使它们形成恰当的逻辑关系,成为有机的整体,准确表意。如果处理不当,辅题与主题的逻辑关系就会出现混乱,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活,运用得巧妙,可以增强文字的表达力,使新闻报道写得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时随地吐  相似文献   

12.
新闻标题很重要。为了拟好标题,除了应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增强新闻敏感外,还应加强语言修养,掌握各种常用的修辞技巧。可用以拟制标题的修辞格很多,其中用得较多的是“对偶”。标题讲究对仗,读起来顺畅。寥寥数语便可表达新闻的主要内容。它既是标题又是对联,令人回味无穷。对偶有严式对偶,即“工对”,还有宽式对偶。由于内容的限制或时间的紧迫,采用工对很难,那就用宽对。对偶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下面分别谈谈它们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数字能够准确地反映事物质和量的发展变化,因而写新闻总不免要用一些数字,经济新闻更是如此。而数字的运用却往往使记者感到头疼:不用说明不了问题,用得多了又会使新闻枯燥乏味。 数字本身确实是比较枯燥的,呆板地把它们列举在新闻作品里,会使新闻逊色,甚至令读者生厌,但如果用得巧妙灵活,恰到好处,它也能使文章增色。有这样一条新闻标题:《(肩题)电影工作者头脑里要装着三个数:(主题)八亿农民、二亿青年、三亿少儿(副题)陈荒煤在故  相似文献   

14.
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眼”,一个生动的新闻标题能够迅速引起读的注意,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信息高速传播、信息海量生产的时代,新闻标题的好坏甚至可以决定一则新闻的价值能否得到实现,如果标题平淡无奇,就很容易被读一带而过,随手就把这份报纸扔在了一个角落。新闻标题要准确、鲜明、生动,力求简洁鲜明,出神人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15.
新闻标题具有特殊性,为适应编制索引与数据库的需要,必须对某些新闻标题进行改写。本文阐述新闻标题改写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成语“画龙点睛”说的是画龙的过程中,点睛之笔最为关键。常言道:“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作为电视新闻来讲,人们在欣赏声画一体的活动画面的时候,其实也会注意标题。电视新闻标题,是业内人士常谈的老话题。电视新闻标题制作对大多数记者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每次采访结束,写好稿子,编好片子,至于新闻标题呢,随便糊弄了事,便交给领导和编辑去进行后期制作。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学会制作好电视新闻的标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标题学》一书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彭朝丞同志的著作——《新闻标题学》,作为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新闻业务名家书系”之一,将于近期出版发行。《新闻标题学》是在已经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标题的艺术》和《现代新闻标题学》的基础上、紧密...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般读者打开报纸,往往先浏览标题,再决定选读哪些新闻。读者很容易从标题的第一印象来考虑哪条新闻先读、可读或不读。因此,一条生动的、鲜活的、新颖的标题能“先声夺人”,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新闻标题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较多运用的有修辞式标题、成语式标题、数字式标题、标点符号式标题等。常见于新闻中的标题制作方式主要有时态式、叙述式、描写式、号召式、提问式、评论式、赞扬式、口语式、引语式等。  相似文献   

19.
新闻标题的语言环境,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本语境的特殊性。这表现在:新闻标题的词语意义不仅与新闻作品中的内容要素息息相关,而且还与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思维特征,审美心理等紧密相连。因此,一些记者或编辑常常利用在这种语境的特殊性,使用下面的技巧去拟制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标题与诗学———贺捷标题艺术探胜涂怀先后在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从事新闻工作40年的贺捷,几十年来,在提高新闻标题宣传艺术上,作了很好的探索和研究,并制作了数以千计诗化的标题,自成风格。标题不容易,它必须遵循制作新闻标题的基本原则———准确、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