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在名人圈里他算不上出名,也许在艺术界里他算不上泰斗,但你不会没有看过他创作的小品.也许走在大街上和他擦肩而过你都没有认出他来,如果认出来了你也会觉得他是一个长得很标准的农民,普普通通,看不出他身上的幽默细胞.但在春晚的那几个小时里,可能你的笑声有很多都是他制造出来的.他就是何庆魁.  相似文献   

2.
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腰缠万贯.他很久没有坐过公共汽车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体验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他投了币,找到一个靠窗边的座位坐了下来.他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人,他的前边是个怀孕的妇女,他的身后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每天挤着公共汽车,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依然很快乐.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出悲苦,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满足.他的心情很好,他的对面有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他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车子到了下一站,上来的人渐渐多了,美女就渐渐被人遮住了.  相似文献   

3.
商量     
她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嫁给他的.那时候,她是梳着两条麻花辫子的女学生,他是英俊的解放军营长.欲嫁未嫁时,他告诉她,乡下家里已经有一个老婆了,老婆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说,他们俩的事,要与老婆商量一下--老婆大他8岁,从小带他长大的.她很生气,哭了,像梨花沾雨.他哪受得了这个,连说算了算了,只寄了一纸解除婚约的证明回家.事情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与两个"杜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行知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但他又是一个卓越的图书馆学家.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意志坚定,被人们誉为穿草鞋的洋博士.这当然与他的勤奋好学、刻意研究,远大抱负是分不开的.同时,和他远涉重洋,留美深造的经历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胡愈之先生曾赞叹一个人:“他不是什么大作家,可是他的作品得到非常广大的读者,他不是政治家,而他有广大的群众拥护,他不是学者,可是他在中国大众文化运动上有极重要的位置.”这里的“他”指的就是邹韬奋.从1926年接手《生活》周刊到1944年病逝,邹韬奋的新闻生涯总共不到20年,然而他却拥有百万读者,几千人参加他的追悼会.这些都是因为他始终秉持着“群众工作和编辑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广大读者是‘事业的基础’,而为读者服务则是事业发展的‘酵母”的读者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6.
1909年,胡适离开中国新公学,茫然不知所归.当时,他的家已不可救药地衰落下去.于是,他只得寄居在上海,与一帮酒肉朋友混在一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堕落下去. 中国新公学有个德国教员叫何德梅,他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这位何君能说广东话、上海话、官话.此人是个中国通,中国人的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当时的胡适就和他同居一室.何德梅常邀一帮朋友打麻将、喝酒.这样,不到两个月,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胡适全都学会了.  相似文献   

7.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8.
哑爱默默     
他是个哑巴,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话,却说不出自己的感受. 她是他的邻居,一个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女孩. 一直喊他哥哥.他真像个哥哥,带她上学,伴她玩耍,含笑听她唧唧喳喳讲话.他只用手势和她交谈,可是她能读懂他的每一个眼神.从哥哥注视她的目光里,她知道他有多么喜欢自己.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但亿万中国人民仍然深深怀念着他.人们不仅仰慕他的不朽业绩,钦佩他的非凡才智,更崇敬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特别是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是<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能有多少人相信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走向革命胜利,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呢?但是埃德加·斯诺相信.他之所以相信,并不仅仅因为感情上对中共的偏好.我认为,更多的是理性说服了斯诺.因为他的所见所闻,尤其将"根据地"和.国统区"对照,使得他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共一定会胜利.现在,我读<西行漫记>,除了赞叹他卓越的洞见以外,更多的是产生了一些怀念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