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朱农 《出版史料》2007,(1):118-118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愈之在担任出版总署、文化部的领导工作期间,一直关心人民出版社的工作。1985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35周年纪念前夕,曾请胡愈老给全社同志写几句勉励的话。当时,胡愈老已是九十高龄.刚从医院出来不久,身体虚弱,写字手发颤,但他还是在我们送去的宣纸上亲笔回复:“因病不能握管,请谅之。愈之。”出入意料的是,过了些日子,胡愈老就派人送来了他的题词。  相似文献   

2.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胡愈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使我想起他一件往事。1960年,农业生产因受连年灾害,农民生活还很艰苦,尽管如此,农民还是有学习文化需求的。当时中央主管出版机关的领导人胡愈之,洞悉此情,在繁忙公务中抽出身来,率领原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王仿子及农村读物出版社负责人等一行,到江西农村作调查。胡愈老先听取了江西文化局汇报,确定调查地点。他对文化局负责同志说,我知道,你们文化部门的问题很多,我今天只想集中精力解决农民急需的某些出版物问题,其他问题,以后再解决。我被文化局指派,协助调查组先后到鄱阳、上饶等地农村,带着一批  相似文献   

4.
“专门家”与“无名作者”我在编刊物的过程中,常听到人家批评:你们刊物的作者专家太多。这个批评说出了一个现象,《文史知识》的作者队伍中专门家多。尽量请专门家撰文,正是我们刊物的主张。我是这样想的:专门家对所论述的问题有专门研究,他们所写文章一般都有较高的质量,能给读者准确的知识,这不是很好吗?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专家路线,照你这样去做,怎样培养青  相似文献   

5.
学术著作出版是知识积累和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出版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要显著大于其经济效益.但出版实践中,学术著作出版成本较高,以致起印数很难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印量;即使起印数人为设定到盈亏平衡点印量,但因其读者群相对狭小,大量学术著作长年在书库中被束之高阁.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学术著作出版大多是"亏本买卖";从生产运作角度看,学术著作的出版周期较长,既提高了出版成本又延误了其学术价值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学术著作出版是知识积累和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出版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要显著大于其经济效益。但出版实践中,学术著作出版成本较高,以致起印数很难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印量;即使起印数人为设定到盈亏平衡点印量,但因其读者群相对狭小,大量学术著作长年在书库中被束之高阁。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学术著作出版大多是“亏本买卖”;从生产运作角度看,学术著作的出版周期较长,既提高了出版成本又延误了其学术价值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巴托·托马舍维奇是中国出版界的老朋友。他13岁参加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成为铁托游击队中的一员。他随军转战,经历生死战斗,战后进入南外交部,后又转到新闻出版部门工作。他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生死巴尔干》。这本书回忆了他战斗的一生和叙述他对历史和现状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对出版界的深厚情谊。 我在工作中同托马舍维奇交往较深,他要我为他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这本书已出版了英文版,他在书的前言中多次提到我。他说:原来许力以“跟我一样,  相似文献   

8.
爱泼斯坦今年九十岁,我九十五岁,而他却先我而去了,走得是那样平静和突然。2004年10月我从旧金山回北京定居,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还答应为将重新出版的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所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写篇序言,这本书是1937年初由我主持翻译出版的。今年春天我看到中央有关部门为他庆祝九十大寿的消息,也在4月间到他的寓所致意和叙旧。那天,他兴致很好,紧紧握住我的手,我问他是否常到院外去走走,他说是的,后来我们还一起照了像,但从他家回来不过一个多月竟然传来噩耗,使我十分悲恸,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他与我们诀别的最珍贵纪念,留下不尽…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油灯     
不久前,一位近30年未曾见过面的儿时伙伴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前两天在整理家庭档案时,无意中看到了我们初中毕业时我给他写的毕业留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刻苦学习的情景,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个夜晚,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煤油灯光般永远明亮”。  相似文献   

10.
一本《现代阅读学》(胡继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摆在面前,杂务冗繁,要不要细读呢?可是那恬淡而高雅的书面又吸引了我,“随便翻翻”吧! 谁知,一读起来,却读得很慢很慢。我象一个旅游者,“从阴山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书上“风景点”多了,一一“光顾”自然就“很慢”了! 我说“风景点多”,是说本书搜寻甚丰、总结甚全。可以说这是著者的功夫所在,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不单是名人阅读经验、阅读方法的一般介绍,而是著者以许多有关阅读的名言佳句、  相似文献   

11.
趁这本书再版的机会,作者要我说几句话.在学术著作出版难的今天,这本书居然能够增订再版.这个消息使每一个出版理论工作者感到欣慰和振奋.因为这不仅是对两位作者的支持,而且也是对出版理论研究工作和人民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人们对山东  相似文献   

12.
朋友告诉我,在各种场合要学会插话,不要总一个人闷着。比如有人说到某本书畅销,你要接过话茬说畅销个啥呀现在书的印数跟女人的年龄一样,都是不可问不能问的;有人说现在媒体这个行当不好做,  相似文献   

13.
冯亦代 《出版参考》2005,(11):40-41
冯亦代遗作:我不能忘记的人 本书是冯亦代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晚年的冯亦代以质朴、感人的文字记录下先他而去的挚友、亲人的点点滴滴,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流露在平实的字里行间.读后可以阅尽他那一代文人成长的沧桑历程.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在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不禁要回想起27年前,即1971年,周总理创议召开的全国出版会议和他对出版工作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当时我刚从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调回北京,被派去参加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得以有幸三次聆听周总理的谈话。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小沛 《出版参考》2007,(11):34-34
当我们长大到足够以知识去分辨月亮只有一个时.可能也就失去了想象有千百个月亮的乐趣了。 豆芽三岁时,有一天我们开车回家的途中,她望着窗外的月亮跟我说:“妈妈,月亮在跟我们走咧!她要跟我们回家吗?”我笑笑,回答她说:“对呀。月亮看你很可爱,喜欢你了,想跟你回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版成就展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地方人民出版社的一名成员,我特别关注其中的政治理论类图书。一方面,我感到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政治理论读物,特别是研究阐述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图书;另方面,也感到与历史、文化、古籍类图书相比,政治类图书,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普及读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不足之处。怎样尽快改变政治理论图书相对薄弱的这种状况呢?首先要重视政治理论图书的出版。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  相似文献   

17.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图书的价值要回归图书本身,这是对的。现在很多人出书,不一定是为了要传播自己的思想或精神,而是为了出书而出书。这样的书看上去装帧得很豪华、很漂亮,但是没有有分量、有价值的内容。对这样的书,我认为就没什么出版意义。出版一本图书是否有意义,要看这本书有没有真正很充实、很内在的思想,有没有值得传播的价值。所谓“开卷有益”,我们必须保证读者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是获益的。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初我得知中国青年出版社原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孟庆远同志患癌症住院,我和许多同事都要去医院探视。医务室的大夫劝我们不要去,说老孟每见到社里的老同事总是很激动,探视的人多了,不利老孟治疗、休息。但是想到老孟多年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怎么能不去探视呢?这时社会科学编辑室的王斌俊说老孟有一本历史小品集,已赶排出校样,让我带到医院去, 让老孟看一看,可以尽快付印。我和张国风带了校样和一些营养品去看老孟,这时他已病危,不能进食了。他见到我们时神志很清醒,激动地哭了,他拉着我的手说:“小郑, 我要与你永别了……”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油灯     
正不久前,一位近30年未曾见过面的儿时伙伴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前两天在整理家庭档案时,无意中看到了我们初中毕业时我给他写的毕业留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刻苦学习的情景,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个夜晚,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煤油灯光般永远明亮"。放下电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眼前出现了一盏忽明忽暗的小油灯,我的思绪慢慢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儿时往事中。  相似文献   

20.
听说要力石一本新的图书策划学的专著将要出版,我为他高兴. 我认识力石缘于2002年我那本《汪国真新作选》的出版,这本书是朋友张宝瑞和要力石一起策划出版的,收入在由他们二位担任总策划的新华出版社"金蔷薇"丛书之中.为这本书,宝瑞、力石还陪我一起去了河北石家庄举办新书发布活动,他们细致独到的策划,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