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篇社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篇社论当属1949年10月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这篇社论针对联合国大会通过诬蔑中国人民的“决议”,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社论写到:“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将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他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他宣布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社论强调指出:“在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告成立的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可以确信:我们已是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国家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在登载新华社播发的《新炕围面》这条消息时,以《做农村移风易俗的尖兵》为题发表了一篇社论。社论中说,这篇新闻中所表扬的知识青年李官义的可贵之处,正是他认清了改造旧炕围面的意义,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它,使炕围画这个旧形式获得了新内容,积极配合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这种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值得农村知识青年学习的。我们也不妨这样说,这篇报道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在于作者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和估价  相似文献   

3.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1):39-39
正@观史察人:《大公报》曾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而著称,老板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每天到报馆阅读重要新闻。他们商量一下就决定当天社论的内容。然后让王芸生执笔,写好后稍作修改,一篇社论就出来了。张季鸾说,我们《大公报》的社论只管24小时,第二天就可以擦屁股了。而共产党人陆定一任《解放日报》总编辑时,明确说,我们的社论十年以后还要经得起审查,不能只管24小时。  相似文献   

4.
我干新闻评论员的年头不多,但深感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易写且不说;你好容易把吃奶的劲都使上抠出一篇社论,原是希望有人“溜一眼”。但你一问,十个必有五双说压根不看。你问十回,十回如此。有时我真想扇自己一记耳光:“咱这是瞎忙什么?”当然话不能说绝,少,毕竟还有。五年中我仅遇到一位自称是爱看社论的读者,很想引为知音。但两分钟后,始觉是我自作多情。他说,他之所以爱看,是因为他的工作是给领导写讲稿或者写总结材料之类。社论的话,既现成,又合  相似文献   

5.
名人与题目     
周恩来的非凡手笔1946年,当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时,4月16日、17日,重庆和上海的《大公报》,先后登了一篇题为《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论,为国民党张目。周恩来同志立即责成重庆《新华日报》起草一篇社论,并对草稿作了大量修改。原稿题为《驳大公报》,他圈去了这个题,挥笔写下针锋相对的8个大字:《可耻的大公报社论》。这篇社论在18日发表,有力驳斥了《大公报》的污蔑和攻击。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29日,洛风同志(原名张凤葆),以92岁高龄驾鹤西去,离开了我们。我之所以在时隔一年以后,才写这篇悼念并纪念他的文章,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在2008年以前的十几年中,每年春节,我都和我的老伴一起,去看望洛风同志,给他拜年。但在2009年以后的两年中,我因一直在生病,没有去看望过他。2011年1月下旬,我病情稍好后准备春节前再去看望洛风同志,于是给他的家里打电话,没想到他的家人告诉我,洛风同志已于一个月前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鲁迅诞辰的日子里,读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使人感奋,受益不浅。从百年一遇的纪念意义上说,它是一本珍贵的文献,从作者们与鲁迅的亲密关系上说,它又是一本很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全书的作者六十三人:既有鲁迅的同时代人,又有他亲自教诲过的学生和接受过他的指导的作家,还有他的子侄儿孙,  相似文献   

8.
《读1956年国家预算报告》是1956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作者胡乔木。社论发表的前一天,即6月15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农业部长廖鲁言在大会上作了报告。李副总理的报告题为《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近两万字。社论是配合报告发表的,是一篇解释型社论。这篇社论当年很有影响,它带出  相似文献   

9.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去天津大理道看望李霁野先生(1904年~1997年),在闲聊当中又自然谈起鲁迅来。我说,鲁迅去世后,他的亲友、学生们都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其中不乏具有一定深度的佳作,但却少了一本由最接近的人写的鲁迅谈话录。这种谈话录把鲁迅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包括饮食起居、喜怒哀乐,甚至一些生活琐事如实记录下来,这对深入认知和研究鲁迅的思想、性格与为人都大有用处。李先生对此也有同感,他说,其实许广平最有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七年的夏天,我正在莫斯科图书馆学院读三年级。一天,听说祖国的图书馆代表团要来访问观摩,我们同校的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按时到车站去迎接来自北京的火车。代表团由四人组成:团长左恭、副团长汪长炳、团员杜定友和秘书胡耀辉。他们被安排在莫斯科的“俄罗斯饭店”下榻。我陪他们一同前往,并参与了当天和苏方人员共同拟定参观日程的商谈。几位长者对我们十分亲切。过了几天,左恭同志专程到学校来看望我们.他说,苏方给安排的翻译人员不熟悉图书馆业务,工作有困难;又说,已请示过我驻苏使馆,决定由我在假期内充任代表团翻译。我当然非常珍惜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从此和代表团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这是一次使我终生难忘的经历。时光过去三十年了,左恭同志和杜先生早已作古。汪先生现在南京住,大前年秋天我还去看过他。后来最常见面的是胡耀辉同志,他现已离休,住在北京。回忆在长者们身边度过的一段时光,总使我觉得无限神往.让我追忆一些情节作为纪念吧!  相似文献   

12.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13.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论合理密植》的社论,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对全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这篇社论,至今读来仍能受到很多启发,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在撰写社论和其它文章时借鉴。针对性强,是这篇社论第一个突出的特点。社论的题目叫做“论合理密植”,通篇也是  相似文献   

14.
在当年颐园的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评论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社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他说“报纸上除了社论以外,还要有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它们的共同任务是评论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要有的放矢,不讲空话”。记得1955年5月,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重视商业工作》的社论。社论的前半部分,讲了商业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论的后半部分讲的是  相似文献   

15.
三、主题的倾向性。 新闻评论的倾向性,这是新闻评论最突出的一种特性,是一条客观规律。只不过有的公开声明自己的倾向性,如我们的党报和社会主义新闻媒介;西方半官方和经常反映官方意图的新闻媒介,则羞羞答答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有些声称自己是“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把自己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倾向包藏起来,而实际上欲盖弥彰,包是包不住的。 在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所谓“轻松社论”也是有倾向性的。西方国家很多报纸设有“社论版”,每天刊登三四篇社论,其中有一篇是篇幅较短、写法轻松的社论。有些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者说“轻松社论”只有“娱乐性”,没有倾向性。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台湾出版的钱震著《新闻论》一书中,译载了美国报纸几篇所谓“轻松社论”,让我们看看它是不是只具有“娱乐性”。 1940年2月14日《德模登录报》登的一篇,全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报道北京申办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结果,首都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两手准备。得,发这一套稿子;失,发另一套稿子。人民日报也是一样,充分作好两手准备。撰写评论的任务交给了我。得,发一篇社论;失,发一篇评论员文章。总之,得也评论,失也评论。 接受撰写这两篇评论的任务之后,我到北京奥申委采访新闻发言人吴重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权威人士,是专家,必须虚心向他请教。我问:“能不能给我透个底,得,或是失,”他不敢下结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说不准。毫无疑问,我热切盼望申  相似文献   

17.
“社论是报纸的心脏与灵魂”社论不是个人“发言”,而是反映编辑部基本立场的言论。它是“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报纸缺少社论,就象一天里“没有阳光”一样。美国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创始人普利策说,我的《纽约世界报》虽然有巨大的篇幅,许多的栏目,但是我所最关心的是社论版。我要用种种栏目吸引读者来读社论。担任《曼彻斯特卫报》主编达五十七年之久,并使该报逐渐由地方报纸发展为世界闻名的报纸的G·P.斯科特说:社论是表达报纸立场的基本手段,它是“报纸存在的基本理由”。鉴于社论对读者的影响,资产阶级政治家们也颇重视资产阶级大报的社论。例如,在美国辩论越南战争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19.
杨彬 《新闻记者》2003,(11):17-18
所谓社论版,是欧美一些大报专为刊发社论而开辟的版面。这些版面专门用来刊登社论及其他新闻评论,不作他用。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至今尚未出现欧美报纸开设的那种典型的社论版。但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报业以及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社论版有望在我国报纸上出现。社论版最早出现于美国。与我国传统报刊一般一天只刊发一篇社论不同,欧美的一些报纸每天都刊发三四篇甚至四五篇社论。大报的社论每篇约500字,小报的每篇300字左右。遇有重大新闻事件,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大都会集中发表一两篇较长的社论,再辅以两三篇较短的社论文章。这样多的社论…  相似文献   

20.
杂文创作说来话长,容我陆续成篇,慢慢道来。这次且说“三题”。一曰:什么是“杂文”?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不过,我们不去说古典杂文、文言杂文,只来讲现代杂文,白话杂文。现代杂文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他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但如编年,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