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付琳  黄威 《兰台世界》2024,(1):145-150
《白虎通义》一书历来认为有《白虎通》《白虎通议》《白虎议奏》《白虎通德论》等异称。然而其中存在误解,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实际情况当为:《白虎通》为略称,《白虎通议》中“议”为误记。这两者与《白虎通义》为同书异名的关系。《白虎议奏》为白虎观会议之后形成的上呈皇帝的会议记录。《白虎通德论》是为白虎观会议所作的赞颂之文。古文献中记载的《白虎议奏》《白虎通德论》与《白虎通义》并非同书,而是原始记录、赞颂文与述经著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于《白虎通义》思想性质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个观点:封建法典、宗教神学、礼典。本文认为,总体来讲,《白虎通义》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宪章性文献,其本质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情感方式、审美意识和道德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精华部分是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作为产生于宗法社会的思想,它也完全体现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夫权社会的需要,它的糟粕更多地体现在妇女观、婚姻观方面,表现出残酷的非人道主义的倾向。从上古时的“三礼”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婚姻也即夫妇伦理作了许多极端不平等的规定。特别是儒学独尊的汉代,从《春秋繁露》到《汉儒通义》,从《白虎通义》到《女诫》对夫妇伦理作了更…  相似文献   

4.
清人汪士汉编有丛书《秘书廿一种》,在清代曾经多次刊印,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足见其流传之广。笔者通过对其中《白虎通》的版本调查,第一次将此书的版本刊刻顺序加以梳理,藉此以说明清代书坊刻书之复杂与一般官刻、私家刻书不同,不可忽视,以期为日后清代书坊刻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学术界对宋、元时期"股体"时文的演变过程至今不甚了然。现存论及元代"股体"时文作法的材料在元代一些《诗经》注本中有所展现,而这些注本的主要内容都集中保存在明初孙鼎编辑的《诗义集说》中。本文对《诗义集说》中引录的元代谢升孙《诗义断法》、彭士奇《诗经主意》、林泉生《诗义矜式》、曹居贞《诗义发挥》四家著者和著作进行了一些考辨,确认四位著者都是元代进士,他们的著述以及他们的科举活动与元代科举及元代"股体"作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第一部气象史名著:《乙已占》。我国第一部栽培学名著:《荔枝谱》。我国第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我国第一部学术论争集:《白虎通》。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书:《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珠算介绍书:《盘珠算法》。我国第一部刻印的法典:《宋刑统》。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秦朝制订的《田律》。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相似文献   

7.
朱岩 《图书馆杂志》2022,(5):128-135
现存韩国奎章阁的朝鲜王朝《书》学文献《书义》抄本,其本旨虽然是为了应对朝鲜科举中的“经义”考试,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第一,体现出朝鲜《尚书》学的“性理化”特征;第二,较全面地展示出朝鲜王朝的政治伦理;第三,丰富与拓展了《书集传》的义理阐发。《书义》的作者题为朝鲜大儒丁若镛,但学界一般认为并非如此。根据《书义》一书的性质以及丁若镛本人的治《书》经历分析,目前学界判断《书义》是伪作的理据存在若干问题,《书义》的作者应该是与丁若镛一样曾经在成均馆读书以备“大科”考试的生员。  相似文献   

8.
清训诂学家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6月影印本。以下简称《义疏》),虽不象《尔雅义疏·序》作者宋翔凤所说"凌唐跞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至于旁皇周浃,穷深极远"那样完美,然郝氏知识渊博,功底坚实,长于名物训释考据,郭璞《注》、  相似文献   

9.
华海燕 《图书馆杂志》2015,(2):108-112,73
《左传》自产生以来,就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历代注疏点评研究者不可胜数。本文拟对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春秋左传评林测义》三十卷之版本进行考证,考察其存藏现状,并对一些讹误进行辨证。重点比较其与穆文熙《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评点本,凌稚隆《春秋左传注评测义》七十卷本之间的异同,最后确定凌稚隆《春秋左传评林测义》三十卷本的版本。  相似文献   

10.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那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广泛流行于神州大地。这也确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輓词·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la者。”“六纪”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朱蕊婕 《东南传播》2012,(11):145-147
《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是以20世纪三十年代的广州为背景,讲述了日本侵华、广州沦陷时期中华儿女积极抗日的故事。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电视剧《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中的人物性格、心理变化、剧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丹 《新闻爱好者》2011,(22):134-135
新版《水浒传》的播出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笔者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忠""义"情结,即融合了儒释道墨等学说思想精髓,利他、助他、自由、平等、救世的情结。本文首先从儒、释、道以及墨家的传统"忠""义"思想为中国人的"忠""义"情结溯源,通过《水浒传》中对该情结的表现,进而阐释中国人的"忠""义"情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90年前的《新青年》亮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就这位“德先生”而言,在《新青年》前身的《青年杂志》时代,其语言表述为“惟民主义”。陈独秀深感青年教育之重要,因而该杂志第二期有《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文中胪列教育青年的四个主义,次第为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  相似文献   

14.
李丹 《新闻爱好者》2011,(11):134-135
新版《水浒传》的播出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笔者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忠”“义”情结,即融合了儒释道墨等学说思想精髓,利他、助他、自由、平等、救世的情结。本文首先从儒、释、道以及墨家的传统“忠”“义”思想为中国人的“忠”“义”情结溯源,通过《水浒传》中对该情结的表现,进而阐释中国人的“忠”“义”情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尔雅》是增补《尔雅》的一部训诂专书,在《小尔雅》的注本中,胡承珙的《小尔雅义证》成就较高,最为世人推重。以《小尔雅义证》"键谓之籥"条为例来看,今人对此书的整理、引用存在不少点校问题,主要有标点问题、文字的错讹脱衍、没有指出原书引文方面的错误等。在古籍整理工作中,整理者和出版者都应该细心审校,尽量减少或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和"有"允许"义。此义"甚奇诡",郭在贻先生认为"和"字之所以有此义,是"词义渗透"的结果(参《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P2(?),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关于"和"之"允许"义的最早用例,现在一般认为是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参《汉语大字典》P602)但该诗是否为东汉人所作,历来颇有争议。即或退一步讲,把它当成东汉时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和"之"允许"义的最早用例。笔者在《战国策》中,就发现了一个比目  相似文献   

17.
美国报纸纷纷上“路”在美国推进”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中,美国众多的报纸也忙不迭地电子化,纷纷进入信息网络,如《亚特兰大日报》、《亚特兰大宪章渺、《洛衫矾时渺、<<新闻日渺、《达拉斯晨榔、(芝加哥论坛报》、义纽约时报》、义圣何塞水星榔、<<底特律自由报...  相似文献   

18.
在汉代《公羊》学的众多义例中,日月时例既是重要的义例之一,也是遭受后人诟病最多的义例之一。后人指责该例时大都言其曲意附会、繁琐复杂,但这些问题却并非《公羊传》所有。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公羊传》的日月时例尚处于萌芽阶段,何休的增衍与发挥才是该例渐趋复杂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对《公羊传》与何休的日月时例进行分层讨论,梳理清楚该例由简到繁的演变过程,我们才能对日月时例有一个更加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平 《历史档案》2006,(1):99-102
在《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一文中,李文海先生对近代义赈兴起的:过程作了较为明晰的描述。他根据曾直接参与并领导义赈的上海绅商经元善的回忆以及《清史稿》、《清史列传》等记载,明确指出光绪二年(1876年)和三年无锡籍士绅李秋亭(名金镛)前往苏北海州、沭阳一带赈灾为近代义赈之始。但是,关于海、沭赈灾的详情,李先生未作具体讨论。由于这次赈灾与以前的“官赈”存在性质之别,是带有转折性的近代义赈,在中国赈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不可不加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但"扑朔"究为何义?旧注曰:"足不前也"(《中文大字典》)、"兔走貌"(《古诗笺》)、"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就是没有解为"短小貌"的。我以为就是短小义。《诗·召南·野有死(?)》:"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联绵字。"而朴樕之义,又非专指小木。《尔雅·释木》:"朴樕、心."王引之《尔雅述闻》云:"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古者谓小为朴樕。"并引证《汉书·息躬夫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