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传播时代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之前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的灾害信息传播活动是当时人类生存的客观需要,也是当时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量。本文分别论述了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各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传播环境)和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21):28-33
灾害信息传播者是灾害信息传播过程的起点,连接着灾害事实和灾害讯息。根据身份的不同,可以将灾害信息传播者分为政府传播者、公众传播者和媒体传播者。政府传播者承担着灾害预警、灾害救援、灾损发布的责任,是灾害讯息最权威的来源。公众传播者有效弥补了专业传播者在灾害突发现场的"缺席",及时记录第一现场的影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媒体传播者承担着信息编辑和信息传递的责任,是灾害事件中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3.
灾后报道应遵循的传播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佳 《新闻前哨》2012,(2):76-77
】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专业的传播者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行动和道德标准,都是媒介伦理的指导和规则的范围涉及所在。信息传播媒体必须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新闻传播伦理的约束下,确保所有信息的真实、准确,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本文剖析了在重大突发灾难事件应急报道机制中应注意的媒介伦理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应急报道中应遵循的媒介伦理。  相似文献   

4.
陈妍 《新闻爱好者》2010,(10):33-33
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 随着手机用户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开始作为手机这种新兴媒介的存在形式逐渐参与到大众传播中。此时的手机短信已具备了构成大众传播需要具有的三个要件:一是专业的或有意识的传播者,二是可以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媒介,三是数量众多的受众。  相似文献   

5.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灾害信息传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灾害信息传播主体发生多元化转变:职业新闻传播主体的合作共赢,非职业传播主体的多面化信息视角,公众个人传播主体成为突发灾害事件第一时间的传播者。灾害信息随灾害事件发生而同步发布、时时更新、专业全面,满足受众更多需求。灾害信息传播活动不断缩小传播时滞,及时引导舆论,新闻推送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受众到达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拉斯韦尔"五W"经典传播模式为研究视角,借鉴前人有关正义理论研究成果,将媒介正义分解为四个维度:一是涉及媒介传播渠道资源的分配正义,二是涉及媒介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三是涉及媒介传播信息内容的信息正义,四是涉及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的人际正义。媒介正义的实现路径,即是在媒介传播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上述四种正义要求。  相似文献   

8.
略论媒介法制传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更喜  裴王建 《今传媒》2004,(Z1):35-37
所谓媒介法制传播,即传播者通过特定媒介,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群体和社会所进行的法制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以公元前 21 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伴随着国家文明的发展而开始了不断积累的过程,与此同时媒介法制传播活动也逐渐展开。到 20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媒介法制传播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新时期。  研究媒介法制传播的功能,有必要对传播功能问题的研究做一历史回顾。1948 年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这篇文章中概括了大众传播的三个显著功能,即“监视周围环境、联系社…  相似文献   

9.
刘坚 《传媒观察》2020,(5):5-11,F0002
在新闻智能化传播的环境下,传统媒介的新闻信息资源理念发生变化,智能算法成为新闻信息资源获取和开发的重要手段。智能化传播的新闻信息价值判断,建构了新闻事实信息-社会数据信息-用户需求信息三位一体的新闻信息价值确认系统,体现了智能化新闻信息价值理念的特殊追求。新闻信息生产流程中人工智能系统与新闻传播者形成特殊的生产关系,新闻信息生产理念强调人机协作与共处,由此产生新闻报道视野和新闻产品形态的变化。智能化的新闻发布机制,促进了新闻信息的多渠道推送和分散化传播,也有力推动了传统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理念的智能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建立灾害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标准是政府改善危机管理的客观需要,是媒体进行良性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公众参与灾害救助的理性诉求。灾害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标准具体是指:是否有利于灾害救助的顺利开展,是否有利于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否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否有利于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该标准不是效果评价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不只是一个现实标准,也是一个历史标准;不仅是一个微观标准,还是一个中观标准、宏观标准;不是一个固化标准,而是一个动态标准。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存在仰视效应,而主动被传播者则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媒体仰视来打造自身想要的媒介形象.本文着眼于此,以斯大林、赖斯、吕日周为例,分别论述了硬控制与强制传播、软控制与强制传播、混合控制与强制传播三种主动被传播者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2.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受众的逆反心理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灾害信息传播是指灾害信息的传递以及灾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要素的总和。灾害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内容限制,既包含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包含灾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静态要素。通过这个概念,可以发现:灾害信息传播是以灾害事件的发生为前提的;灾害信息传播既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也要注重社会效果;灾害信息传播是一个历史概念,这一概念的外延随着媒介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4.
聂颖  张宜军 《出版科学》2013,21(3):29-32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和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改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又融合,媒介生存格局发生变化;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消融,单一传播转为双向互动传播。这对编辑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编辑要具备前瞻性媒介研究力、多媒体传播策划力和多信息整合知识力。编辑可以通过更新理念、升级技能和构架体系等途径不断提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著名记者郭梅尼曾经说过,记者"心中有杆时代的秤"。当前,在媒介形态多样化和信息传播分众化的现实条件下,受众对信息接触、接受与解释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新闻传播者需要应时而变,紧贴受众需求、尊重受众需求,与受众近些、再近些。  相似文献   

16.
张鹏  张红伟 《新闻世界》2010,(5):115-116
客观评价受众媒介素养现状,对于评估媒介生态环境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列举了受众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和表现,包括对传播者形象的盲目迷信或全盘否定、受众独立意识模糊产生传媒依赖、混淆传播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和客观环境、难以辨别纷繁庞杂的传播内容、传播效果方面产生信息恐慌等。并根据上述媒介素养缺失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体。实际上,第四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的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因而它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框架。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即职业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和不确定的广大受众。而因特网是建立在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群体传播,继而由于传统大众传媒纷纷上网,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特网开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喻国明  姚飞 《中国广播》2014,(12):89-89
增强介入主动性。在现代的网络交往模式中,每个人都集信息制造者、接受者、传播者三种身份于一身。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制造、复制、传播虚假信息轻而易举,但消除这些虚假信息造成的影响则可能耗时费力。因而,在利用自媒体媒介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广大主流媒体应当积极增强介入的主动性,自觉运用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同时要防止陷入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一向被认为是影响与被影响关系和买卖关系。本文以生态学角度重构两者的关系 ,认为处于传播系统中的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协同进化关系。协同进化的途径是信息互动 ,动力是制约因子的变动 ,过程是“双螺旋”结构 ,集中表现是传播内容。重构传受关系可以解释长期的宏观现象 ,为传播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不是专业化的传媒组织,但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博物馆的传播类型以大众传播为主,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等因素相互作用的集合,传播各环节都受到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传播者和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双向(乃至多向)的信息传播,传播效果也作为这些要素和环节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