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物联化、互联化两化融合下的智慧图书馆正在呈现出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以及馆馆相联、库库相联、网网相联的管理新趋势和服务新形态,体现出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智能惠民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现状进行梳理,在分析研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高校图书馆从文献资源环境向知识资源环境转变,建立书书相联、人书相联、馆院系相联的互联互通的服务体系,需要实施新的工作策略:做好信息服务发展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构建融合式多种资源知识发现与服务系统,开启学科化个性化用户知识服务模式,提高馆员队伍学科专业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馆风论     
馆风,是图书馆的灵魂,是服务于人的重要心理环境,它与图书馆的整体形象紧紧相联。对于图书馆来说,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良好的读书环境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些只是办馆的基本条件,真正能体现图书馆办馆特色和服务水平的却是一个图书馆多年来所形成的馆风。优良的馆风,对于促进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确立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馆风的含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表现为作风。家庭有其风气,表现为家风。社会有其风气,表现为民风。一个图书馆也有一种风气,这就是馆风。馆风是图书馆风气的简称。它是一个图书馆全体馆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团结奋斗,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而独特的思想行为风尚。它  相似文献   

4.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内实体书店是汇集知识、面向读者群体的学习场所,两者在服务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高校图书馆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实现增值服务提供了可能。为此,本文结合多方的成功经验,对馆店跨界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馆店跨界融合发展的作用,指出了馆店跨界融合发展存在服务模式较为单一、增值服务明显不足、休闲阅读功能体现不够充分、共建共赢机制不够完善、馆店功能的错位等主要问题,论述了新时代馆店跨界融合发展的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集美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党支部主题立项活动的情况与成效进行了总结。高校图书馆和谐馆读关系的构建包括和谐的图书馆管理机制、和谐的图书馆信息环境和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图书馆党支部在构建高校和谐馆读关系中是馆务的决策者、馆务的推行者和馆务的督导者。同时,高校图书馆党支部在构建和谐馆读关系中发挥着思想政治核心作用、组织纽带作用、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并校办馆中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并后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将并馆带来的机遇性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关键在于实现实质性融合,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并馆融合的指导思想及融合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开创并馆融合工作新局面的七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者们关于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等馆的一体化发展之道赞同及质疑者兼有。文章将从国内高校各类资源馆的信息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国内外资源馆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案例,着重探讨我国高校中各类资源馆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自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及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文章叙述了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融合研究成果情况.针对我国图档博三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特点,指出需要大力加强博物、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三馆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店馆融合”在理念上顺应新时代新文化的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服务对象和内容资源的高度互补,能大力推动实体书店参与全民阅读服务。“店馆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三种模式,即主体为个体运营的书店主导、主体为公共性质的图书馆主导以及扎根社区的政府主导。稳定发展且可持续的“店馆融合”模式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和服务体验价值,为书店解决生存危机且创造文创经济价值,为图书馆文化宣传和公共服务进行价值赋能。针对目前“店馆融合”在全民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准聚焦服务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服务价值等促进店馆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殷洪 《图书馆杂志》2000,19(3):42-42,33
1 城市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建设之现状城市图书馆包括省级市馆、地级市馆、县级市馆及区级馆。由于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的限制,城市图书馆一般很少采购外文文献尤其是原版文献。除省级市馆有可能选购部分原版文献外,地市级及以下级图书馆几乎是无力购置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地市级及以下城市图书馆今后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