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电视纪录片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核心价值构建、社会道德观念认知、人文精神传扬、艺术审美塑造、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同时,我国的纪录片还在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起着独特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彭玥 《新闻世界》2010,(5):31-32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起源和概念出发,比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领域和社会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的差异,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我国大众传媒的体制和功能以及其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同时也指出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相似文献   

3.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4.
刘琼  黄幼民 《新闻界》2005,(2):94-95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历程。市民社会遵循法治、自治和民主原则,它是在填补国家逐渐退出过去的控制领域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给民众以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自由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资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不但社会公共事务出现在公民的个人议事日程上,甚至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话题也被搬到传媒中加以展示。市民社会中传媒建构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究竟呈现什么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狂欢化与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自春晚开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广场式的狂欢化娱乐释缓了中国观众背负的政治、传统道德压力,以娱乐的方式完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个体、公众的建构.当下具有后现代特征、有广泛参与性的综艺节目构造了一个有民主性质的文化公共空间,但在消费主义挟持下,娱乐受众到民主公众、娱乐中的公共文化空间到公共领域的过渡并非必然.这种过...  相似文献   

6.
陈茜  刘芳男 《新闻知识》2012,(10):64-65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在社会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势媒体,空间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国内一些学者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扁平化、网络舆论空间特点的论述,多集中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命题的网络建构方面。本文借鉴相关理论研究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现状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及公众应有的认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余玉 《声屏世界》2014,(5):64-66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所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是形成公众意见的社会生活领域。新闻传媒扮演了公共领域的建构者的角色,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中与公共领域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形态是网络论坛。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英国BBC连续推出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包括《美丽中国》《中国春节》《中华的故事》等,从他者视角的社会认知建构着"中国文化"的影像形象,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从人物形象、情感意象与空间影像三个维度分析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跨文化交流,探讨中国诗人杜甫源自他者视角与西方语境建构过程中的微观意象与宏观架构,对于国内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表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3)
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公共领域"框架和"社会共识"框架去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但是,在喉舌理念和市场理念的双重压力挤压下,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呈现出"差异性"、"片面性"和"破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陈浩  李文英 《今传媒》2023,(5):48-51
纪录片是一种视听艺术,视觉影像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V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开始去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们也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迎来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代。4K技术的出现丰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现力,拓展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它的应用革新了纪录片拍摄的影像品质,为纪录片的内容表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VR技术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二维叙事空间,改变了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改变了纪录片的观看模式,让观众成为观影视角的自主控制者和参与者,提高了观众的主体意识。“纪实美学精神”是本文的“落幅”,在今天的技术浪潮之下,纪录片领域并未出现过分的“技术至上”现象,纪录片人要进一步发扬扎实、严谨、虔诚、谦卑、独立的“纪实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何凡 《新闻世界》2013,(8):276-277
本文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梳理,并就网络平台对我国社会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浒 《东南传播》2018,(1):35-37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解严之后,坚持现实主义的影像记录活动重新回归到纪录片实践的舞台,社会题材纪录片为台湾民众重新打开了认识社会现实的窗口。本文从行动主义风格的角度切入,对台湾社会题材纪录片进行研讨。通过研究发现,基于行动主义的立场,台湾社会纪录片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公共议题有着深度思考与介入。此类纪录片的出现与传播有效维系了台湾社会空间的公共性,为其它华语地区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进程的推进,财经题材纪录片相继走向荧屏.它们几乎都抱持着一种建构历史的心态,试图还原历史和建构新型历史生态.它们以多种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致力于寻找个人经历和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之间的联系,彰显全球意识,坚守公共立场.  相似文献   

15.
朱述超 《东南传播》2010,(10):34-36
本文认为自春晚开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广场式的狂欢化娱乐释缓了中国观众背负的政治、传统道德压力,以娱乐的方式完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个体、公众的建构。当下具有后现代特征、有广泛参与性的综艺节目构造了一个有民主性质的文化公共空间。但在消费主义挟持下,娱乐受众到民主公众,娱乐中的公共文化空间到公共领域的过渡并非必然。这种过渡需要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升与引导,更需要电视分级制等长效监管机制对综艺节目低俗化倾向进行有法可依的强有力干预。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公众新闻业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众媒介是公共空间的主要建构者,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政治进程,促进民主发展。但媒介最近十年的变化已经导致这个公共空间被商业主义“殖民地化”。公司商业主义的发展横扫公共领域的媒介,社会生活商业化———媒介在中间起了中心作用———已经将公民的身份变成了消费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娟  丁桃 《新闻传播》2007,(9):4-8,10
政治宽松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孕育了脱离权力控制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展开公开讨论的人际交往模式——博客社区。博客社区被视为建构公共领域的理想场所。但是从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主体、媒介、共识来考察。会发现博客社区中公共领域的现实建构缺乏理性基础。本文在肯定其具备建构公共领域潜力的同时。以新浪博客和博客中国为例,深入剖析建构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以期为现实建构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报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性设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也为知识分子安排了以言报国的广阔舞台。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报刊中,知识分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构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路,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起到了历史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充分营建了一个文人论政引领的公共领域。本文浅析了报刊的社会背景对知识分子通过报刊构建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