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梁锋 《新闻前哨》2014,(5):90-90
美国学者瓦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也译作《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拟态环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  相似文献   

2.
任陇婵 《视听界》2014,(2):15-16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偏离。如今快一百年过去了,人们要随时把握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似乎还没找到一种比借助于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更好的办法,特别是在大众传媒过剩和人们的媒体意识普遍增强的时代,人们对“拟态环境”的依赖反而越来越强,甚至连日常生活方式也日益媒介化和拟态化。人们在通过“拟态环境”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渴求自己能够出现在主流媒体以声像、图文话语构筑的“拟态环境”中,成为密集曝光和公众关注的对象,并以此来确认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及价值。  相似文献   

3.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由舆论学创始人李普曼(Lippm ann )在他的传播学经典著作《公众舆论》(PubilcO pinion)中提出,那就是“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 ent)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 “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 “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5.
李艳 《东南传播》2010,(5):86-88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但是又不是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刻板成见与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儿,因为人们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容易对事物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而人们依赖的标准,往往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虚拟环境。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都以为新闻是真实的,新闻的生命是客观性;但是,很少有人明确知道新闻报道的根本属性是主观性。客观事实与新闻报道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传媒机构通过“议程设置”对现实环境中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选择、加工、重构而成的“拟态环境”.与客观事实已经全然不同。这种不同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报道的“事实”中已经自觉不自觉、  相似文献   

7.
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塑造的超真实的、仿真的媒介现实。在现今的消费时代,消费内容丰富,并不断出新。而大量的消费信息是通过广告传递的。广告中根据广告主的主观意识要求,针对消费者的需要,通过设计多种广告语境,营造出不同的消费拟态环境,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虽然广告所建构拟态环境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方式,但它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失衡问题,难以保证广告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试论媒介“拟态环境”的文化修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播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化修改的过程,传播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媒介拟态环境以其对客观现实及受众文化趋向的修改,演绎出并非高度真实的媒介现实。特别是在多元的文化对话关系中,媒介拟态环境的文化修改作用更见突出。  相似文献   

9.
刘怀丕 《报刊之友》2010,(5):110-111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相似文献   

10.
一、理论基础 拟态环境是与客观世界相对的概念,与客观环境相比,拟态环境是新闻传媒基于语语优势,通过媒体信息选择、加工、重组而构建的假定环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者沃尔特·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它建立在民众和客观环境之间, "将民众和客观环境隔离开来,以致使人与作为本原的现实世界脱离了直接联系".①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对现实环境的拟真表达.区域媒体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记录者和传播者,更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助推者,区域媒体通过对区域文化的积累、传播、选择、创新,积极介入区域文化的建构,生成拟真环境,促成人们"对某种文化价值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把握其鲜明特征,产生出一种符合自身的内心期待和利益诉求的正面印象,达到认知认同"②,同一价值观的共享.  相似文献   

11.
新闻推送对世界的二次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建构的拟态世界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对现实世界中影响信息选择与传播的各种力量角逐和协商的综合反映.新闻推送的产生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网络用户的新闻获取而进行的自觉进化.新闻推送过程既反映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智能互动,又反映了新闻推送主体与社会集体意识之间的微妙互动.新闻推送的结果作用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观察,从而完成对现实世界的二次重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场域视野下的信息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新闻与自由>等论著中提到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的行为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日本的藤竹晓也认为,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拟态环境"就是本文所说的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新闻世界》2009,(8):153-154
人们借助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来了解和认知世界,并据此对自身的行为做出调整。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介也参与到构建“拟态环境”中,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生态,并由此引发了“拟态环境”的变局。本文探讨了网络营造“拟态环境”的机制,分析“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赵建国 《新闻界》2008,(4):92-93
通过大众媒体所认识的世界,往往不等于客观世界本身。然而,利用“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环境,千万不能将“拟态环境”取代了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广义的议程设置中构建"真实"的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存在严格区别.另外,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将其局限于大众媒介、公众事件和公众范围内.本文通过对这些传统理论进行思考提出了是传播而非仅仅是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议程设置对于"拟态环境"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个人层面而言,在议程设置构建的是真实的"拟态环境"等三个层面的结论,扩展了原有的理论范畴,并且简述了这一新结论对现实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语言学概念的语境,通常是指言语双方都受语义环境影响的情形。在大众传播中,媒体语境同样无处不在。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有学又进一步发现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许多涉及人们价值及生活方式的东西,一旦进入大众传播,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大众传播时期,拟态环境的建构被传统媒体所主导,由于信息生产、制作、传播流程的种种局限,建构的拟态环境往往是经过选择和组织的,与现实环境存在较大偏离;如今进入全民抖音时代,抖音去专业化的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微"内容传播、无时不在的传播渠道、广泛化的传播效果、受众真实化的自我记录都在消解并重构着拟态环境,对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充实、延展和推翻作用。除去技术进步的外在因素,抖音生活化的文化基调与以人为本的文化基因,以及受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是抖音对拟态环境形成重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良性有序的新闻报道对于恢复公众信心,引导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战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职业规范与媒介伦理不是被新闻传播业强制执行的条款,它是指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①我们现在处于一种拟态环境中,公众所掌握的疫情信息实际上是由媒体通过对信息源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解构而来的,与真实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9.
拟态环境下,由于对广告主体与信息的解构和重塑,使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很难得到验证,受众在没有其他渠道来验证拟态环境下所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媒介所传播的广告信息接受所看到的客观现实.由此广告信息在拟态环境的解构与重塑下有可能偏离广告信息应具有的功能和本质,从而异化为一种“信息陷阱”的符号,这意味着广告真实性的本质被拟态环境所颠覆.本文将引用传播学理论对拟态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意指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也都证实,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将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