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工程有烂尾工程,新闻报道也有烂尾新闻.所谓烂尾新闻,是指媒体对一些事件的报道,开始时声势很大,但最终对事件的发展结果却不再关注,导致对一个连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2.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10,(10):87-87
建筑工程有烂尾工程,新闻报道也有烂尾新闻。所谓烂尾新闻,是指媒体对一些事件的报道,开始时声势很大,但最终对事件的发展结果却不再关注,导致对一个连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3.
提建筑工程有烂尾工程,新闻报道也有“烂尾新闻”。所谓“烂尾新闻”是指媒体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开始时声势很大,但因为种种原因,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没有持续关注,导致对连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  相似文献   

4.
临近年末,中国青年报记者对2014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烂尾新闻"进行追访发现,随着相关新闻热点淡出人们的视线,讨论的人群散去,曾经发出的很多质疑并没有得到回应,寻找的真相也并未拨云见日,诉求的问责仍然未见结果。(《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29日)"烂尾新闻"原本是业界俗称,现在看来,似乎成为一个专业的新闻术语了。这是因为,"烂尾新闻"已成为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还不是孤例。这些年,有太多媒体选择通过盘点"烂尾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报道的半途而废,没有能够揭示事实真相和事件全貌,造成了事实上的新闻"烂尾",而让读者"悬疑"。随着舆论新热点的不断出现,这些"烂尾"新闻迅速被媒体和受众遗忘,除了浪费了大量"注意力"资源以外没有留下任何反思。本文以"院士讲座上的睡觉学生"这一舆论事件为例,从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和媒体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类新闻"烂尾"与"悬疑"反映出的问题,呼吁整个行业树立危机意识,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媒体从业者、媒体机构、媒体管理部门和新闻教育机构四方面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6.
驻华外国记者的报道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外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屡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报道往往涉及某些争议性议题或新闻事件(诸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新疆“7·5”事件)。以是之故,此类新闻报道的生产者,也就是外国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学界与公众的视野,它们的新闻理念、报道立场、关注议题与生产模式,时常受到国人的争议乃至批判。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主要平台。"魏则西事件"作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本研究选取了"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两大热门新闻客户端上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新闻客户端对"魏则西事件"的呈现特点与叙事方式,反思新闻客户端对社会事件的呈现问题,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传播平台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媒体多杀几个"回马枪",将公众视线重新拉回那些被遗忘的"旧闻",推动舆论监督持续发力,有助于打消相关部门侥幸心理和投机幻想。但热点新闻不烂尾,不能只靠媒体的外部监督,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调查问责及信息披露机制,确保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尽快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首先,建立第三方调查。很多热  相似文献   

9.
正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趋势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社会影响力提升。"全媒体时代"为公众搭建起了新的话语平台,通过这一便捷、灵活的平台,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互联网发表、转载新闻事件,而是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识、看法,而这些评论、态度及反应,越来越受到上至党委、政府下到基层群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前哨》2010,(5):29-31
虚假新闻是人民群众最反感的新闻界消极腐败现象之一。近年来,全国新闻界为纠正和防范虚假新闻作了大量工作.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公众视野里频频出现,如“纸馅包子”事件、“索马里护航舰队逼退潜艇”事件,以及引起全国各种媒体广泛关注、情节跌宕起伏的陕西“周老虎”事件。等等。当这些虚假新闻被揭露时,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我们传媒界背负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新闻事件是指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普遍讨论的新闻事件。从近年来发生的孙志刚事件、贵州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小悦悦事件等一系列公共新  相似文献   

12.
朱巍 《青年记者》2017,(6):29-30
眼下,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开放性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已经使自媒体成为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不过,新媒体中的新闻作品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媒体融合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闻作品并非没有版权 现在有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新闻作品本身没有版权可言.其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时政类新闻合理使用的规定;二是关于社会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的理论基础,时政类新闻属于公众知情权范畴,不应予以版权保护.笔者对此不敢认同,理由如下: 首先,从立法目的来看,著作权法体系中的“时政新闻”应该指的是事实类新闻,主要是对新闻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纯粹事实性质的描述.实践中,这类纯粹事实性描述的新闻信息占的比例并不大.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社会更关注的是事实类新闻背后的信息,诸如事件背景调查、深度访谈报道、人物报道、事件评论、专家观点等.这些新闻作品的成分比较复杂,大都是基于新闻事实性描述基础上的深入加工,不能按照著作权法体系的时政类新闻标准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7):19-23
当今时代,公众往往对于新闻事件停留或满足于浮躁、浅薄的认知层面,一些原本应该进入更深层次认识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经常被迅速遗忘甚至不了了之,造成许多群体围观而只是热闹一时的烂尾新闻。媒体应当承担起提升受众的思考深度、净化舆论空间的职责。本文提出培育受众对热点新闻的追踪意识、媒体自身以专业态度促进深层次的传播致效、大力发扬人文精神而在人文关怀的高度升华报道意义、平衡文本的专业性与大众性色彩等几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肖凡胜 《新闻窗》2009,(3):29-30
按照传统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核心,新闻传播者的工作是以“事实”为中心的:选择事实,记述事实,再现事实,让社会公众了解事实。但这里所说的“事实”并不是直接面对我们的。当一个事件发生了,新闻传播者通过一定的文字手段把事件转化为符号,将这些符号传递到公众那里,公众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获知事件的情况。因此,新闻报道的事实信息,实质上是对事件及其关联的现实世界的建构。也就是说,事件是实际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对某一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焦点问题,新闻媒体运用优势版面和黄金时段,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是常见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对于引导和统一人们的思想,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运作方式也反映了新闻实践活动的内部规律性,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新闻集中宣传报道的意义与作用 新闻集中宣传报道,能引起人们对于一个党和政府希望人们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化解人们可能存在的疑惑,引导社会舆论,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一)有利于公众迅速,了解事件真相。对一件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7.
从“烂尾新闻”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菲 《今传媒》2013,(11):29-30,39
“烂尾新闻”的产生并非单纯的媒介原因,但是作为新闻“烂尾”的直接执行者,新闻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烂尾新闻”实质上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缺失的表现,本文以“烂尾新闻”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媒体问责应当成为舆论监督的着力点,并具体分析了后续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具体呈现方式应该被更加重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指突如其来的新闻事件。像"9·11"事件、"非典"、雅安地震等等,它们的发生是人们无法预料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变动,一经出现,这些新闻事件立刻就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它发生得很突然,人们不得而知它何时出现;它无法预测,人们不知它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更无法把握它的进程。于是,这些事件出现后就会吸引广大媒体的注意,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大媒体对这类新闻事件"狂轰滥炸"般的采访报道。作为一名工作在新闻一线的记者,笔者在采访报道时经历过很多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初遇此类的新闻事件时会茫  相似文献   

19.
(二) 现在让我们回到舆论主体的主观需求上,深入考察新闻信息传播与舆论定势的互动。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舆论定势生成的内驱力,产生于舆论主体的内在需求与环境刺激。某些问题和事件之所以会诱动公众关注而演成舆论,成为舆论客体,主要是由于这些问题和事件内含有一定的价值冲击力和新异色彩,它们是某些社群所关注与有争议的社会公共性问题,同公众与社群的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20.
调查路径是调查性报道重要的构成要素 和其他报道形式只报道事件的结果不同,调查性报道更注重"挖掘业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内在、隐蔽的联系,并向公众解释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