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世界,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上频频露脸。与此同时,中国记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样的重要场合。怎样搞好大型国际会议的报道,就成为新世纪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怎样抓到鲜活的,有价值的、有分量的新闻,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大型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相当严密,会议程序也早已确定,能否拿到每一场重要会议的入场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世界关注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出场往往只在瞬间,记者一般很难靠近,更不用说对你提出的某个单独问题发表意见了;还有电视台在做现场直播的镜头,对纸质媒体记者的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压迫,记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低头问自己“我们还能写什么?”“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如此等等,这时记者的突破能力、公关能力、观察能力等非技术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上海APEC会议到多哈会议,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下面我们听听他们的致胜经验。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写稿,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有人会说,哪有这么多东西可写?这对刚刚入行的记者要好一点,他们刚入社会,见到什么都觉得新奇,见什么写什么.但是,工作了几年以后,许多记者会感到,好像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为,见的东西多了,对什么都不感到新奇,反倒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个题目会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记者署笔名是记者的自由,更没有什么“讲究”的,笔名爱怎样署就怎样署,你何必瞎操心乱指责?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而且认为此问题很有必要让记者同仁们引起重视。 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写新闻是不会特意用笔名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记者写新闻用笔名已习以为常了。这是因为以写社会新闻为主,尤其是写批评或揭露性报道的记者,为了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常隐去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正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记者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的角色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冲突。怎样在社会转型期做好记者的角色认知,进而实现记者的工作价值?本文将从社会转型期记者角色面对的冲突和做好记者角色认知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记者如果要追求新闻的社会效益,那么首先应该明道. 明道是什么?是知晓新闻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这就要求记者把职业道德作为从业基础,这样,记者才会秉承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写的新闻才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面对一篇新闻作品,人们看到了什么内容?获知了什么信息?心底有什么触动?引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是受众在新闻审美中的期待。虽然新闻总是在不断地被覆盖,但媒体赋予新闻的人文内涵却会因承载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情感和理智、忧患和理想对舆论产生积极影响,并为新闻审美增色添彩。温暖  相似文献   

8.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很多同学常常随身携带笔记本来到资料室或阅览室,看到什么好的内容都记录下来.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记得多了,日后用时查找起来会很不方便,甚至费九牛二虎之力也难找到,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这里我给广大读者介绍一种做笔记的好方法--卡片法.  相似文献   

10.
11月8日,又逢记者节.记者,社会中一个看似特殊却又平常的群体.他们为什么要有自己的节日?社会对记者有什么要求?他们又当如何要求自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走进了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翟惠生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的记者特别是新记者常常为抓不到好新闻而困惑,当看到别人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挖出新闻来,就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这个新闻而自己却没有发现,别人有什么技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技巧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对新闻的感知能力,对记者来说,有了  相似文献   

12.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体向财经新闻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倾斜,越来越多的记者加入到财经记者的队伍中来.除了专业性财经媒体,一些都市类报纸甚至党委机关报也纷纷加大财经新闻报道.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财经新闻?财经新闻的视角取向是什么?怎样写好财经新闻?财经记者必须具备什么素质?本文就财经新闻在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谈谈财经报道的采写.  相似文献   

14.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5.
每年寒暑假,在报社实习,见习的大学生就会多起来.如何做新闻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是他们经常咨询的一个问题.怎样找选题?找好选题后,怎样完成采访任务?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后,如何写稿?稿子写完后,还需要注意哪些?稿子见报后,是否需要再去留心学习浏览?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与有兴趣的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新时期。作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追求什么?效仿什么?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不图官位,注重提高新闻业务素质 从事新闻职业,做官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正如一些老新闻工作者所说的,想做官就不要干记者,当了记者就不要想当官。在新闻单位工作的,一辈子都是个记者,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新闻单位是培养和锻炼新闻业务人员的场所。 新闻单位是业务性较强的单位。当记者,作了编辑,就应专心致志地钻研新闻业务。新闻工作者不注  相似文献   

17.
年轻记者往往羡慕那些名贯全国、著作等身的新阁前辈,常常如痴如迷地追求怎样成为那样的人。这篇由新华社著名记者、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文有仁撰写的文章,用冷、热板凳这样生动的比喻讲了“那样的人”是怎样历练而成的;讲了他们成功道路上统一的辩证法。时代有不同、年龄有长幼,然而其间所含生活的体验、奋斗的辩证法岂不是共通的吗?编者  相似文献   

18.
这大约是出于一种职业的习惯,当记者的人。每逢他们在生活中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事,总会引起他们的思索,总会在头脑里出现一连串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对于四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涉及到千百万人民生活切身有关的方针大计到具体问题,作为一个记者,就要抓住它,了解它,分析它,反映它,跟踪追击,刨根究底,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记者所需要的政治敏感吧。如果情况是相反,发现不了问题,抓不住什么问题,或者发现的问题、抓住的问题都比较平庸、一般,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这当然就一切无从谈起。发现了问题,就要抓住它,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个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19.
记者是什么?在社会中 如何定位?其实,记者就是记录新闻的人,他只忠实于他的工作、他的职责,他无须越俎代庖。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所关注的就是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一日一有了线索,他们就会像战士一样奔赴采访一线。刘朝先生说记者“乔装打扮……进行偷拍……”不管乔装打扮也好,堂皇进入也好,只要记者不是歪曲和造假,反映的是事件的真实,就无可指责。乔装打扮仅仅是手段的变化而已。 而至于是否需要报告,这只能看情况而定。就广东、湖南有关事实来看,情况是严重的,是有预谋、有步骤地进行的,是把严肃的高…  相似文献   

20.
记者被打,被通缉或者被投监,越来越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于记者职业的"公共性",他们的类似遭遇仍会引起社会各方对"舆论监督权"及"保护记者权益"问题的强烈关注. 原本深受社会尊敬"见官加一级"的记者为什么现在会麻烦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