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2.
改革和创新编辑工作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编辑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各出版社都在摸索适合本社实际的编辑工作模式,有的尝试项目管理制,有的尝试把编辑分为策划编辑(或叫策划人)和加工编辑(或叫文案编辑),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要明确编辑职能,加强策划,提高出版社核心竞争力。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社)在2001-2002年一度尝试将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离,2006年人卫社吸取上一次改革的经验教训,再次推行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离的改革。我们深刻地感觉到,要实现出版社又好又快地发展,改革和创新编辑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胡永球 《新闻三昧》2005,(10):54-56
编辑工作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反映了编辑工作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特点。今天这种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或电视,看到听到的许多新闻作品署有多位作的名字,其中有的作往往就是作品的编辑,也有的是记兼编辑。在有些报纸的《本报新闻》版,这样的作品占了大部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其中存在一些什么问题,笔认为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编辑意识的主体性本质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波 《编辑之友》1997,(4):42-45
近几年来,期刊界对编辑意识的讨论时有所见。有人认为,编辑意识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原动力”;有的则认为,它“是指编辑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等等。这些表述均来准确回答编辑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而也来触及编辑意识的主体性本质及其表现特征。我们认为,编辑意识的主体性是编辑主体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在编辑认识、评介和改造文稿的过程中,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占据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来稿少、质量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报社。这个现实影响编辑工作。但是,面对同样的现实,有的编辑就没有出现“等米下锅”的窘境,编发的稿子质量普遍比较高;有的编辑则是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编发的不少稿件真是目不忍睹。一些编辑学习抓得很紧,工作也很认真,但就是发现不了线索,抓不住苗头,对解决来稿少、质量差的问题没什么招数,主要原因是不敏感。怎么办呢?综合一些同仁的工作体会,我认为具体需要在4个环节上下些功夫。看文件要敏感一些同志文件也看,但看过了也就终结了,既不抄,也不记…  相似文献   

6.
有的编辑一谈到选题,就感慨万千。伴随着一声长叹之后,脱口而出的就是一句话:“山穷水尽,无路可走 !”   我们的回答是到读者当中去,这就是每个编辑选题策划的必由之路。   选题从何而来呢 ?这本身就是一个方向问题,路线问题,思想意识问题。这不是故意“上纲上线”,而是理之所在。选题它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编辑心灵的自由创造。它只能从读者的需要中来。   出书难,要出好书更难,这是当前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形势一方面是出版事业兴旺发达,市场繁荣;另一方面则是竞争激烈,该出的书好像都出尽了。有人…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多年来新闻工作中的一句流行语。它反映了编辑工作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特点。今天这种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或电视,看到听到的许多新闻作品署有多位作的名字,其中有的作往往就是作品的编辑,也有不少是记兼编辑。剖析这种现象,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对署名的职业道德问题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岁末年初,各行各业都在做总结、谈打算,对出版单位来说,集中全社编发人员和有关方面的行家里手,分析、讨论编辑人员新一年度的选题计划,是此时必须要做的工作。因其必须要做,因其年年要做,因其社社都要做,年长日久,各出版社编、发人员对这一保留节目的程序和内容了然于心;于是,每当此时,编辑人员中,有的巧设题目,应付一时;有的东拼西凑,只为填满表格;更有敷衍者,干脆天马行空即兴海侃,算不算数,并不在乎。于是有人认为,这样的年度选题论证会既耗资又费时,而那些所谓的年度选题计划看似“精品荟萃”,实则个个都是童话…  相似文献   

9.
邹韬奋说:“关于编辑工作,虽然有其特殊的技术,基础仍在写作能力和学识的充分修养。”把写作能力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予以特别强调,足以说明编辑加工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有的老编辑把编辑加工称之为最能体现编辑才能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这二十多年来报业市场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且不说报道重心的转换、组织采访的多元,报道内容上的求新求异,只说报纸的门脸也是越变越漂亮:标题火了,照片大了,版面美了。一些报纸也形成了独特的编辑个性:有的以庄重大方见长,有的以清新典雅著称,有的则以生动活泼引人。很多报纸都把编辑个性作为报纸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来抓。 所谓编辑个性,指的是通过对稿件内容和形式的整合与包装,通过各种编辑手段,而使报纸所体现出的总体特色,它是报纸的外在包装与内在思想的统一,也是此报与彼报最显眼的区别。其实,如今报纸编辑强调突出个…  相似文献   

11.
张海燕 《新闻窗》2010,(6):70-71
近年来,综观见诸于各级业务期刊的以新闻策划主体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似乎过多地强调了编辑在新闻策划方面的作用:有的说"编辑是记者的老板,才是实际上的办报人”;有的讲“媒体的竞争也就是编辑水平之间的竞争”;有的提出“编辑策划本位论”;有的力推“编辑中心制”……毋庸置疑.编辑“上承”领导、“下启”记者,  相似文献   

12.
经常给报刊写稿,有时主动,有时应约;有时写长的,有时写短的;有的发了,有的没发;有的是原照发,有的是编辑删改后再发。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作为作,高兴之余,对报刊的编辑一直心存感激。因为我知道,发表的那些章,虽然署着自己的名字,但背后凝结着编辑们的心血。编辑们乐于为他人作嫁衣,甘心做无名英雄,我一直十分敬佩他们。所以,在写这篇对编辑可能有点不敬的章时,我总觉得不够厚道,有点忘恩负义。但是,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又事涉法律,确实值得一谈——尽管以我的能力未必能谈清楚;编辑们既有奉献的精神,亦不乏容人的雅量,想必也十分关注并愿意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海明 《新闻窗》2008,(6):34-36
加垒大著名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其含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传播偏向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编辑在采集新闻、传播观点时同样存在偏向问题。偏向——编辑价值取向的体现。这种价值取向,有的在编辑方针中已有明文规定,有的却只是编辑个人选稿的个人偏爱。如果编辑方针和编辑的个人价值取向发生些许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媒体的风格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编辑要有档案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编辑在完成稿件的编发工作后,能将稿件予以妥善保存,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编辑在工作中存在着丢失稿件等行为,不仅给编辑本人带来了麻烦,也给所在单位带来不少困难,有的甚至因丢失了作者稿件,使编辑及其所在单位成为被……  相似文献   

15.
编辑有“生杀大权”,他有取舍、修饰、安排稿件的权利。因此,编辑在工作中也就存在严格与宽容的问题。如何掌握好严格与宽容的分寸,显然应以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下 《中国编辑》2007,(2):89-90
编辑是干什么的?听有的人说,编辑就是“拉稿子的”。这话按说也没大错,作者的稿子,可不就是编辑们又是打电话,又是登门拜访,从人家那里“拉”来的么!如果你仅是十分崇拜作者,害怕得罪作者,一字不易地把该作者的稿子发表出来,你确实也就是个“拉稿子的”。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由最初“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发展到今天,涵括了选题、组稿、编选、发行全过程,编辑的工作范围由单一的文案工作,前后延伸,覆盖了图书出版全部流程。编辑职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笔者认为,编辑职能的丰富与延伸,同时带来了编辑力量的多点分散,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编辑效果。只有打破分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整合,才能求得编辑工作最优化。而这需要在体制上完成从编辑到策划到出版人的转变。一、“编辑”的起源与流变“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已经有“编”字,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辑”字本义为和协…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和与通讯员的交往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基层通讯员普遍存在“精品意识”差的问题。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通讯员的稿子写出来不愿修改,嫌麻烦,有的甚至说“稿子寄给编辑部,反正编辑要改”;二是有的通讯员写了一二十年,居然拿不出一二件像样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版面语言是报纸编辑用以充分表达其编辑思想、编辑意图。与读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此,愿就版面语言的运用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体会和认识。一、版面要突出重点。要有。招牌菜”。就像一桌大餐,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总要有体现“特色”的“招牌菜”,它是抓住顾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胡风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七月》、《希望》等著名杂志。虽然他很少从事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工作,但曾经为《国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编辑过文艺副刊,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深有体察。另外,作为一位忧国忧一位忧国忧民、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诚如他自己所说,报纸“是一直在看,所积的感想自然不少”。他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观点颇具特色,值得我们珍视。一1942年,胡风已经是一个成名的编辑,常有年轻编辑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当编辑的秘诀”这样的问题。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