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的怀念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1978年我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从那时起,在我的心目中,蓝鸿文教授就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之一。实际上,我报考北大学新闻专业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助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我父亲范长江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生涯。在北大读书期间,我曾协助  相似文献   

2.
200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钱理群教授有过这样的点评,现代的大学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并不可怕,前面加上"绝对的、精致的"这样的定语,就很可怕了。而且说得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正是被称之为国之栋梁和国家未来的大学生。钱理群教授的这番话是在北大说的,主要面向的是北大的学生,这从侧面反映出北大也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整个大学圈子,并无例外。  相似文献   

3.
盘点2012年中国高校最大的危机事件,当数"邹恒甫微博事件"。2012年,可谓是北京大学的多事之秋。年初北大教授孔庆东骂"香港人是狗"引起香港民众示威游行,连香港特首也发声谴责;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跪拜老母的举动,网上非议声不少,或云作秀,或云炒作,或云以私德照人不显公德之彰等等。实际上,在外人看来,不能掌控情感与理智的人无法管理好一流的大学。一个月后,便爆发了"邹恒甫微博事件"。8月21日上午9点19分,新浪实名认证的邹恒甫微博发布内容称"北大  相似文献   

4.
5月50日傍晚,结束了北大艺术学院的MFA艺术硕士答辩,我在北大东门等车.回眸北大,彭吉象教授的话言犹在耳:北大就是北大.  相似文献   

5.
近来北大学生武小锋找不到工作的事被广泛讨论,笔者也注意到相关报道和评论,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很多报道和评论当中,都用了一个词,那就是“北大才子”。为何不用“北大学生”而用“北大才子”?我想这个称呼虽然可能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但正是这种无意识中的状态,背后隐含了一个社会性的共识,那就是“北大”必然与“才子”并用。北大学生都是才子吗?显然不是,这无须证明。能考上北大就是才子,这显然是一种单一评价观念。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不同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些智能优势和特长,不同组合就使得每个人能力结…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围绕"过云楼"藏书的竞购已成为公众文化事件,你们对北大的行动事先是否有思想准备?陈海燕:事先完全不知情,感到非常突然.参与竞拍要做大量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团队付出了许多辛苦,而且要承担很大的责任风险,因为前无参照,难以证明竞价的合理性.表面看起来是围绕"过云楼"藏书拍卖标的的"国宝之争",但凤凰集团力争不是因为国宝很值钱,而是作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勇于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我想北大也不希望给公众一个"夺宝"的印象,一定也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在教育经费普遍不宽裕的情况下,一个教育机构花巨资收购文物,是需要很大决心的.所以,北大就此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是令人钦佩的.双方的初衷是一致的,心灵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已主动派两位领导班子成员去北大拜访、沟通.  相似文献   

7.
如今,中国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难道果真如此吗?我曾完成了血泪之作——《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度感动了无数读者,其实,书本和人生一样,彼此都有独特的经历,比如,我时常怀念的"北大往事"……(一)走入北大到北京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消息灵通的同学对我说,郭沫若的儿子在我们班。北大是高干子  相似文献   

8.
陈建龙馆长:郝校长,您好! 很荣幸由我来采访您,作为《大学图书馆学报》"馆长采访书记/校长"专栏的第一篇.哈佛前校长艾略特教授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那么在您心目中,您认为图书馆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郝平校长: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知识宝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殿堂.在北大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图书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代代北大人在这里驻足研读、激活思想、濡染文化.可以说,图书馆是北大人心中的一块圣地.当前,北大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图书馆应当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有力服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要,更好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画中有话     
“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 北京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刘伟语出惊人。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史料》2008,(1):62-62
胡适在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时,曾聘请沈从文任北大教授。抗战时,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一次在课堂上对学生说:“适之先生的最大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个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1920年7月19日,胡适在北大新学年开学典礼上演讲,对北大因新文化运动而名声在外却实在拿不出多少学术方面的货色而感到担心。他说:"我以为我们现在哪里有什么文化,我们北京大学,不是人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吗?……我们大学里四百多个教职员,三千来个学生,共同办一个月刊,两年之久,只出了五本……《大学丛书》出了两年,到现在也只出了五大本。后来我们想,著书的人没有,勉强找几个翻译人,总该还有。所以我们上半年,弄了一个《世界丛书》,不想五个月的经验结果,各处寄来的稿子虽有一百多种,至今却只有一种真值得出版。像这样学术界大破产的现象,还有什么颜面讲文化运动。"胡适或许没有去考虑,文化是不能够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建设的,而北大一开始就区分新文化和旧文化,已偏离学术的正轨。五年后,一直低调内敛的清华开办了国学研究院,请来几位对运动不感兴趣且不分新旧中西有用无用之学的学者("清华四导师"),边研究,边传道授业,倒奇特地实现了北大的蔡校长当初曾期望于北大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办学理念。本期两篇文章,第一篇有关钱钟书的治学方法,虽于清华岁月着墨不多,亦可见当日清华之风貌。第二篇则有关北大处于新文化运动颠峰之时的一段很少为人所知的往事,亦可见北大当年之新旧之战。程巍  相似文献   

12.
黄云刚 《大观周刊》2011,(30):139-139
叶圣陶先生指出:“练习作文是一辈子需要,工作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我校三年级一位小朋友在作文《我爱写作快乐多》中写道:“学习之余,我总爱在计算机多媒体的软件里寻找那些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作。”  相似文献   

13.
"手机说"是个奇怪的名字,它真正的含义是适合手机阅读的小说,因而"手机说"并不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而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现今各种文学大赛很多,各式的网络文学大赛也很多,但是以手机为首要阅读载体的文学大赛,即使包括短信、笑话等微型题材,却也并不是太多,毕竟将手机作为阅读终端,是这几年才勃发的风潮.  相似文献   

14.
正一、"南北呼应":"厦大新闻学茶座"正式开张!"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滥觞;1922年厦门大学成立新闻学部,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新闻学科。从历史上看,厦大和北大新闻教育‘南北呼应'的态势是够格的。卓南生教授在北大主持新闻学茶座已经有5年的时间,前后近40期,做的非常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决定聘请卓老师这员大将坐镇厦大,创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并不贫困,却有着与贫困群体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我最早是从"蚁族"身上体会到的。2007年,我带领课题组走进唐家岭——那时的"大唐"仅是个位于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小村落。在那里,我遇到一个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北大硕士生,他月薪两万五千元,每月省吃俭用仅花费一千元左右,丰裕的收入并没  相似文献   

16.
"爸爸,我可以永远活着吗?我不想死。""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上学?"很多时候,幼小孩童对世界的好奇与追问,远远超出成年人思考的范围。不知如何回答的父母往往支吾几句敷衍了事。但是有一个人没有这样做,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认真思考了这些看似幼稚却直抵生命本质的问题。《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也许是今年六一送给孩子和家长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17.
我和范长江都是1932年进入北大的。他作为新生进入哲学系一年级,我则是由于搞学生运动,在辅仁大学待不下去而转入北大教育系二年级的。他虽然是新生,但入学不久就成了北大赫赫有名的人物。大约在1933年春,他和少数北大同学发起成立了一个叫做“一九三六年学会”。发起声明中指出,世界局势风云日亟,第二次世界大战必不可免,大战的爆发据估计当在1936年。因此,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来研究1936  相似文献   

18.
近一个月以来,有两个事件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一是关于股市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在接受一家财经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坚决反对用下调印花税来激活股市";二是关于"抵制家乐福"的事情。关于这两件事情本身,不是本文要探讨的范畴,笔者想要描述的,是网络的可怕,那真是犹如洪水一般。  相似文献   

19.
时政     
《青年记者》2006,(16):4-5
北大海外全职教授造假调查据《新世纪周刊》报道,学校为海外全职教授虚报工作时间在学术界比较普遍,并非只出现在北大。教授们因此获得的利益甚至超过了他们在国外的收入。拿着全职引进的钱,却没有在学校尽到全职的工作任务,是虚领报酬。邱成桐对《新世纪周刊》说,他指责的依据是许多接受北京大学聘任的“长江学”同时也是国外(绝大多数是美国)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说,全职教授脚踏两只船不是什么新闻,他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我在西北一个煤矿子弟小学读书,语文老师要求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作文.我写"我想当编辑"--当时并不知道"编辑"确切是干什么的,只觉得"编辑"是个和书报有关的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