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9,(7):4-9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著名电视理论家阿曼达·洛茨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探讨过去十年间,随着世界进入"后电视网时代"和"多频道切换期",电视行业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电视研究实践的启发。洛茨认为:一方面,数字化的浪潮对电视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和使用环节,使观看行为能够打破原有的线性节目时间表,让电视突破家庭限制,给受众更多的选择权和互动性;另一方面,尽管电视有了新的观看方式,但是原有的文化惯例并未瓦解,理论界亟需新的研究范式重新对"电视"进行定义。  相似文献   

2.
刘霞 《报刊之友》2012,(12):106-107
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电视形式的迅速发展,电视正从单一的传输渠道、收视时间、收看方式等方面解放出来。电视节目通过多种渠道和端口到达你我眼中,并以其越来越先进的性能和质量,以及覆盖等层面,征服和改变着受众接受方式。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盈利模式,新电视的出现使得传播渠道日益增多,观众将更加分散,新电视市场将呈现出日益细分的趋势。近期互联网电视的变革、数字电视市场的起伏、手机电视在不温不火中期待突破、标准的难产使得移动电视面临的困局,这些现状都表明新电视的发展会有低谷,却挡不住春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3.
刘霞 《今传媒》2012,(12):106-107
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电视形式的迅速发展,电视正从单一的传输渠道、收视时间、收看方式等方面解放出来。电视节目通过多种渠道和端口到达你我眼中,并以其越来越先进的性能和质量,以及覆盖等层面,征服和改变着受众接受方式。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盈利模式,新电视的出现使得传播渠道日益增多,观众将更加分散,新电视市场将呈现出日益细分的趋势。近期互联网电视的变革、数字电视市场的起伏、手机电视在不温不火中期待突破、标准的难产使得移动电视面临的困局,这些现状都表明新电视的发展会有低谷,却挡不住春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4.
传播力与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工作者除了要在形式上和传播方法上寻找突破以外,传播内容本身也会影响传播效果。经典文化应当得到更加正确的认识和传播。电视在提升整体国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同时要注重对外传播,将国家价值观和审美品位一并传播出去,从而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电视媒体传媒领域有着显著的改变,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传媒而言,受新媒体的冲击非常明显,如果仍然坚持以往的经营方式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对此,为了确保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质量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性,本文从传统电视媒体实现突破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着手,探讨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如何寻求突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了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论述了各个不同阶段电视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说明了电视理论研究对于电视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视晚会的整体编导是由一个综艺节目晚会创作和编导的艺术组合,深化对电视晚会编导的实践与理论探究,对增强电视晚会编导效果优化具有显著意义。本研究通过探析电视晚会编排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阐释大数据时代创新技巧在电视编导中的应用,逐步提升我国电视晚会编导的创作创新效果,由此发展电视晚会节目的文化与艺术并存的举措,使受众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过程中对于电视文化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8.
梁英 《当代传播》2006,(4):77-79
所谓电视理念批评,就是在具体的现象和节目的分析中探索普遍性的理念,既是对于具体现象的批评,同时又是一种对于普遍性理念的建构与解构。新时期以来的电视理念批评实践取得了不菲的成果,通过选择、导向、制衡与监督,加速了一批老化的电视理念退出历史舞台,催生了一批生机勃勃的新型电视理念,对于电视理论的建构、电视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对传统电视理念的扬弃中,对新兴电视理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追问中,电视理念批评自身也在不断地建设、嬗变、整合中。本文将在探讨电视理念批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把握它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电视节目的主要创造者为电视编导。同时电视编导也是电视传播工作重要组成点。就根本来讲,电视节目后期走势以及发展方向受到电视编导直接影响。本文主要在创新思想基础上对于电视编导进行概述,对于电视编导创新素质进行要求,同时要加大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  相似文献   

10.
黄洁 《新闻界》2013,(17):60-64
本文依据大众传播学基本原理,阐释本体论语境中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并通过比较方法,厘清本体性娱乐功能与"娱乐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指出后者体现着一种被市场化、商业化以及消费主义异化了的非传统娱乐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了在本体性娱乐功能的基础上衍生的传统娱乐功能。通过对于典型的西方电视连续剧的解读,揭示传统娱乐功能在其制作与传播中的特殊表现,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西方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恰当地评估传统的娱乐功能对于建构和谐的电视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馨 《新闻传播》2006,(5):53-53
通常,个好的电视报道(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电视宣传片等),要想让观众经久不忘,不仅要注重题材独特、主题深刻,很大程度上还要注重对细节的巧妙运用。如果说主题和结构是头脑和躯干的话,那么细节则是血肉,它让电视报道更加生动、鲜活、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2.
电视转播车称作是流动的电视台,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转播车也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完善,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应用于电视工作当中。通过对电视转播车进行简单的分析,对于如何提高电视转播车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的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渠道以更加快捷、更加方便的途径及时接收到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但是这种新兴媒体的发展给电视新闻记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突破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费电视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孙玉胜先生的这篇论文在借鉴了当今世界电视经营的多种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电视发展的实际 ,从传播内容与盈利模式之关系、频道专业化与盈利模式之关系、付费系统与频道专业化之关系以及单一盈利模式化与电视发展之关系等多个角度和方面 ,深刻分析了中国电视在传播内容、盈利模式、频道专业化等重大命题上的认识与实践误区 ,并为中国电视未来做大、做强提供了重要的、可行的理念与思路。文中许多表述立论有据、清晰畅达 ,对于正在改革、调整以应对入世挑战的中国电视业 ,无疑有着相当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电视本身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一模式,其工作内容和信息形式都有了巨大的突破,对于电视编辑来说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电视编辑需要掌握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还要在数字化的时代下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配音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配音员的要求是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的。本文从电视纪录片配音的作用、创作原则,结合自身实践对电视纪录片的配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对于电视媒体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包括电视在内的各种类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对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编导要正视这一现实情况,真正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基本构成,采用借鉴、延伸、突破、兼容的策略,激发、完善并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为创作出更多精彩的电视节目、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现阶段的电视纪实作品中,电视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突出的一种记录形式,在拍摄时会通过纪实的视角和手法来对某一特定的事物进行探索和记录,相较于众多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纪录片更为真实,这也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点。随着观众对于美学认识的提高,纪录片也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因此,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需要更加亲民,不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剪辑手法都需要更加平民化,本文将有针对性的探讨如何实现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内容创新需要体制化的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笑 《视听界》2009,(1):20-24
从港台、日韩到欧美,从综艺、访谈到选秀,从着装、发型到谈吐举止,中国电视的“简单仿制”时代,似乎已延续太长时间。对于中国电视亟需突破的内容创新,不妨先通过如下开放式的提问来激发并铺陈思路: 不断加速变化的受众偏好需要多大的内容创新量来支撑? 中国电视内容创新的风向标由谁在把握?  相似文献   

20.
林溪漫 《东南传播》2011,(8):112-114
与《话说长江》相比,《再说长江》在电视理念上的创新、电视技术上的突破,它折射出这二十年间中国纪录片发展变迁的璀璨光芒。本文通过对两部恢弘的社会画卷《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比照分析,探究我国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以及采编手段上所取得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