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构万物互联时代的传播范式。万物互联致使媒介不断溢出其所属边界,延伸至传播主客交融动态群,将自身转化为图像思维范式,嵌入“日常生活化”的泛媒介与算法技术浪潮中。图像以崭新的话语生成方式,改变信息流动规模与量级,在视觉文化转向与传播媒介形态革新中,凸显媒介载体对信息传播松散耦合与分布式的交互协同关系。阐论图像传播范式及其谱系重构有益于改善视觉传播对传播理性的损害,创新性架构将促使视觉传播修辞范式完善进程,从秩序、表征、整合修正图像传播革新,以学科互涉的协作、流动,促动图像传播谱系重构从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传播对国际传播秩序均衡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析在信息社会国际传播秩序的新内涵 ,并由网络传播的特点切入 ,探讨网络传播对国际传播秩序的影响和机理 ,得出网络传播对国际传播秩序的消极影响将长期存在 ,以及在理论上可能出现转折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融合创新、智能传播、思维革命、价值重构已成为传媒业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形成传播新形态、媒介新生态和传媒新业态。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催生新内容和新服务,跨界融合和开放合作成为媒体融合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尝试未曾间断,但国际传播的不平衡状况始终存在。我们发现:长久以来国际传播秩序的建立,始终无法摆脱历史和地缘政治框架的束缚,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利益链条的两端各执一词,难以平等共享信息化社会的红利。本文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对传播权理论框架的系统建立和延展,搭建起能引起广泛共识的权利根基。文章从三代人权理论出发,将积极属性的传播权定义为一种新型发展权,并认为其价值基础主要体现在倡导国际传播的平等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化以及推动人类群体协同合作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6.
由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基于此格局而构建的世界传播秩序,从来都不是平等或对等传播.这就导致中国的国际传播处于被动地位,也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与其自身经济体量不相匹配,几十年不懈努力却收效甚微的客观原因.平视世界意味着国际传播的质变阶段的到来,必将带来中国国际传播理念的更新以及传播策略的调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是参与并重建世界传播秩序,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际传播诞生以来已发生过三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目前第四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已露端倪.此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由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引领,以国际传播主要采用互联网技术为鲜明标志.国际广播的衰落是此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的集中体现,美国倡导的“互联网自由”则是发生转移的价值理念支点.引领国际传播技术范式转移是美国主导国际话语权、发挥软实力的关键.中国要想建构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话语权,应在此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中争做主导者,而非后期跟进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国际空间拓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13亿人口、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安理会五常之一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主要还是通过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来描绘,来定调。以前中国是"人微言轻",而今"人重"了,可"言"依然轻。在面向国际,争夺国际话语权,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传播垄断格局的进程中,中国传媒军团必须内部协调,整合资源,利用借船出海策略,开展国际合作,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开展国际传媒并购,打造国际传媒集团。我们的国际传媒机构应该转变成一个市场化的主体,用文化价值理念的魅力、资本的力量、市场的面孔,科技的手段去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综合国力的强盛,更由于中国传媒人对争夺国际话语权重要性的认知和觉醒,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由美国主导的传播格局将会被颠覆,在这个格局中,来自中国声音会异军突起,与中国国力相符合的国际传媒话语权将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9.
传播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媒体边界的消融,推动了传媒的生态重构。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内容产品,电视剧呈现出跨屏传播、跨媒体营销、融合发展的制播新业态,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媒介技术的内在驱动。本文分析了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剧跨媒体流动和营销的内在驱动力,并归纳出电视剧跨媒体营销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世界传媒新秩序与中国传媒业位置当今世界传媒秩序的构建与美国的传媒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美国便士报推动开启传媒产业化;两次世界大战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凸显传媒政治功能,同时也开始走向垄断发展轨道;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传媒业伴随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向全球传播美国文化和整合世界传媒秩序,将垄断推行到世界范围内,建构了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传媒垄断集团集合话语权的世界传媒秩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陈汝东 《今传媒》2014,(3):8-12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综合化是当前国际传媒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推动下,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成为世界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介与时间制度是互嵌的。中国近代历法制度的变革不仅在报刊上获得广泛讨论,而且在它的报头信息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本文以《申报》为切入点,以全球化史为背景,探寻近代中国报刊在时制变革中的角色,从而理解中国是如何与全球传播秩序对接的。研究发现,《申报》报头的日期标注与历法变革相呼应。起初帝王年号与干支结合的中式历法占据主导,随后西历逐渐登场,并最终演化为中华民国的国历,而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作为废历退出历史舞台“。公历”的确认蕴含着中国对全球体系与全球秩序的重新认知,也是中西碰撞与汇聚的焦点之一。近代中国的历法变革、报刊发展与现代时间观念密不可分,报刊作为历法知识传播的载体,成为时间与媒介互构的重要中介。中国的国族概念据此构建,中国加入全球体系,而中国媒介也就此汇入全球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往实现包容互鉴。当前,新传播技术的快速更迭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重构全球传播秩序。但同时,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逆全球化潮流日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阻力。在此背景下,认真研究跨文化传播转向、变化、路径等问题,高度契合当下的理论和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16.
李芊芊 《传媒》2021,(10):77-79
当今,以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智能技术极大地改变着国际传播流程及模式,为对外传播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可能性.本文着眼于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蓬勃发展之大背景,着重关注中国软实力之打造、国家形象之建立以及国际传播机制之革新,尝试探究新技术语境下的国际传播创新范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树立富有正能量的中国形象找寻合理有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传媒领域生态格局的空前变化以及价值秩序的深刻调整,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垄断新闻信源的旧格局被彻底打破,传媒领域呈现出多级序列的媒介结构。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3):28-36
人类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政治、技术、文化领域的宏观变迁深刻嵌入国际社会的信息传播机理之中,促动着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革新。因而,在新形势下拓展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内涵、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家身份建构的话语调适、话语应对模式的重建、全球信息价值观的重塑三个方面提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维度转向,并从理念路径、技术路径、文化路径等方面描摹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实践重构图景,以期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后疫情时代,为提升我国的话语软实力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球变局,人工智能技术在为多个行业提能增效的同时,也引发国际舆论场的深刻变化,为中国国际传播带来诸多挑战。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形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发展将加剧全球范围的技术垄断与偏见、信息污染与失序、技术依赖与专业失守、数字鸿沟与素养赤字。同时,AIGC给中国国际传播也带来数字赋能的重大机遇,有助于促进人机协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用户体验,从而实现主体强化、叙事迭代和传播升级。要完成AIGC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生态重构,中国需要推动国际传播技术创新、增强全球数字沟通能力、加强AI国际传播法律规制、提高国际传播风控能力,以及提升公众国际传播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日渐崛起在于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对全球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为中国传媒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传播科技的发展为中国媒体的全球化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传媒产业的振兴 ,使中国媒体有可能面对更具挑战性的国际传播大环境 ,并跻身其间 ;华侨华人精英层的形成 ,使世界对华人刮目相看 ,也使他们透过华人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了解 ;汉语成为全球最新的强势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