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剑飞 《出版参考》2021,(11):63-65
书评是作者、读者、出版社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好的书评读起来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行为.作为科技类图书编辑,写好书评,避免生硬、枯燥、平铺直叙,同样对图书宣传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编辑写书评     
伍杰 《中国编辑》2003,(4):48-49
编辑是书稿的保姆,在编辑的抚育下,书稿才得以出版成书。编辑和书稿朝夕与共,长相厮守,是最了解原著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心去写,一定能写出好的书评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评发展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书评写作生涯令我对中国书评的现状有较多了解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一点拙见可以对中国书评的发展有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看过的书评学方面的作中,吴道弘先生的《书评例话》(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是一本通俗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书。它通体清晰,洗炼平实的字,通畅轻松的表述包裹着真知灼见和深切体验。习惯对理论作系统严密的逻辑运演的人可能不喜欢它的无体系形式,偏好纯  相似文献   

7.
《今文渊源》是一本有趣的、可轻松阅读的“散文史论”.作者潜心十年,对中国白话散文自五四至今的发展作了一次梳理,以“闲话”笔调娓娓道来. “上编”从“谈话风”入手,围绕胡适、鲁迅、周作人三大重镇的不同特色,逻辑清晰地阐明了白话散文绵延有序的思潮源流.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总认为图书管理就是管好图书,近年来,随着学校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仅仅管好图书是远远不够的.图书管理员应该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转换角色,变被动管理型为主动服务型.  相似文献   

9.
10.
11.
书评有问题,但不是书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末,我来<南方周末>佐助鄢烈山先生编时事评论版,因机缘巧合,一年后改编书评版,后又兼编往事版."炎方"气候,与我本不相宜,来此之后,案前的作业就像我个人的生活,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年来我的阅读兴趣和方式亦随之发生了变化.比如.对那些长篇文学作品.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很少有兴趣完整阅读或从头到尾啃下来.至多读读前言.看看后记和翻翻目录而已。然而,廖永亮同志日前将他的一本35万字的学术新著《消息写作创新》(新华出版社2004年8月版)送给我,我不仅能够耐心地读下去.而且越读兴致越浓.时而产生共鸣.时而引发沉思,真有点读了这节欲读下节的的感觉。概括起来说.该书有如下两个特点犹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15.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增色添彩,令人过目不忘;而一个淡而无味的标题,常使人视而不见。可见,标题制作是新闻工作者“十八般武艺”中重要一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 目前,虽然县市台已逐步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但整体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是“套路式”标题多。如会议报道的标题,往往是《我市召开某某会议》;领导活动报道的标题也是《某某参加某某活动》;工作经验性消息常常是《某某局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等等。这样的标题尽管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但千篇一律,令人厌烦。二是“仿古式”标题多。如写医生就用  相似文献   

16.
自己的书出版了,就像生了孩子似的,很高兴。但每每想起一些熟人,他们看到了书会怎样想,心里又忐忑起来,丑媳妇见了公婆,自不免有些心虚。我的心虚不是没有原因,一是觉得有点伪态,文章要给别人看的,一想起为人而作,就要做一点表演,所以就不自然起来。二是胆子有点太大,什么题目都敢议论几句,杂而非精,在专家们看来,就有点浅。上述两个原因加起来,自己的书就有了可疑的地方,所以倘若有人批评几句,哪怕是苛刻的,我并不反感,听一听不同的看法,总是可提一提精神的。《求疵与废话》大部分是做记者时写下的,内容有些零乱。有…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由新闻学术界著名教授方汉奇作序、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庚振教授撰写的《新闻评论学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是一部植根深厚、体系完备、论述精当的著作,是近年来新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这部著作既不是书斋深院里闭门造车式的纯理论推演,也不是一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作者在掌握大量材料并取得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由感性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