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2.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行行皆有为     
在中国纺织报社工作了十年,许多朋友都曾问我,行业报纸的记者能比得上综合性报纸的记者吗?这句话我明白,意思是说,作为行业报纸的记者是否同样可以产出对社会有影响的报道。 诚然,由于分工的不同,综合性报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这自然就给其记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报道条件,而这也正是行业报纸所不及的。因而,在行业报纸的记者队伍中,总有人认为自己是“小报”,与“大报”无法竟争。而以我的工作实践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5.
所谓报贩,即旧社会沿街叫卖报纸的无业贫民和流浪儿。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跑到各报馆去买报,然后再沿街叫卖,往往是劳碌终日,也赚不了几个钱,有时卖不出去报纸甚至会亏本。自然,卖报也有它的诀窍,三四十年代成都有名的、外号叫“成都鲁迅”的陈名儒,就比一般报贩会卖报。  相似文献   

6.
卖报纸能够成为一项终身事业吗?当然可以,如果能够卖上76年的话,还有机会名列吉尼斯纪录大全呢!出生1900年的美国报贩莱斯利·卢科威兹就是入行最老的报贩,他十二岁开始卖报纸,当时只不过是一名报童而已。虽然已经卖了76年报纸,菜斯利显然并没有对这行产生厌倦,现在他依然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仍旧是在街角一个报摊上卖其报纸。他在1911年入行,最初是打工,到1942年,他才能自己开档,拥有自己的报摊,从那时起,一直做到今天。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工农业图片报道中,虽然出现过许多好照片,但是有些报道和群众的要求确实还有距离,从内容到形式还都比较枯燥、呆板,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一是由于记者片面地理解“抓中心工作报道”。例如,报道增产煤炭,许多摄影记者都去拍摄掘进的情况,跟着报纸上就不断地出现清一色的“打眼”和“剥离”工作的照片。农业图片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另一个原因,是记者  相似文献   

8.
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报贩与便利店抢客情况日趋激烈,除大送礼物外,近来还发现部分便利店上午11时便将每份5元的报纸减价至每份3元,或5元两份。 港报贩协会批评便利店销售报纸杂志有多项优惠,迫使报贩到了“生死存亡边缘”,因此致函报社要求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 据报道,自去年中开始,便利店和报贩便以买报纸送小礼品吸引顾客,包括买报纸送纸巾,加1元送利是封、香口胶或饮品等,“战况”愈演愈烈,不断蔓延。  相似文献   

9.
中央级、省级报纸、电台、电视台驻站记者,地、市、县(区)级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我们姑且称其为地方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地方记者认为自己是基层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工作的“手足”部位,新闻视野狭窄,活动空间狭小,新闻来源匮乏,因此而常常看低自己。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首都、省城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有自己的优势,地方记者也有自身的地方优势。概括地说,地方记者距生活的激流较近,更容易抓到活蹦乱跳的“活鱼”;地方记者身置生活的原野,更容易采撷到带露水的“鲜花”;而且地方新闻工作者脚踏一片火热而独特的乡土,也能做出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报纸”一直是这几年报业发展的热门话题,虽然很多报纸都推出了自己的数字报,但在形式上长期以来仅限于所谓的“原汁原味”,在理念上似乎仅是报纸内容在网络上的转移,少有突破。“《广州日报》数字报纸”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集合图文、视音频于一体数字报纸,并在《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中总分第一。  相似文献   

11.
现在,有一部分读者对报纸上的报道不满意。如常听人说“报纸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记者不了解实情,不敢说实话”等等。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谁也不能说记者对“实情”总是那么了如指掌的。但如果硬说记者写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甚至“专门造假”,就有失公平了;怎么叫“讲真话”,又如何“既报喜又报  相似文献   

12.
虽然说“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报纸更旧”,但新闻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甚至生活本身,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新闻不仅通过对事件的报道达成信息的传达和问题的解决,而且隐性地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无论就前者还是就后者而言,新闻都负有极其严肃的社会责任。但是,认真地分析新闻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有趣的数字中看出新闻遭遇的尴尬:作为虚构的人物,在电视节目中,只有24%的电视记者和14%的报纸记者是好人,大部分记者被描写成不讲道德、粗心大意、麻木不仁和愚不可及的人,他们每天都在撒谎…  相似文献   

13.
王勇 《记者摇篮》2004,(11):13-13
《新民晚报》记者季颖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一个优秀记者。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不一定做得到“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伟大,但至少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新闻记者是公众的代言人。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闻记者最根本的追求,作为一名记者。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不能担当好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报海珍闻     
世界上的报纸之多难以胜数,但墨西哥1980年创刊的《问题》晚报,却有自己的特色。这家晚报以墨西哥全国公众为读者对象,可报社的记者、编辑和其他工作人员却都由清一色的女性担任。墨西哥著名作家、女记者米切莱纳担任第一任社长。这家报纸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家全部由妇女办起来的报纸。这家报纸一创刊,就在墨西哥引起了轰动。开业那天,当时的墨西哥总统波蒂略专程来到报社向办报人员表示祝贺,并在开业式上剪彩,他说这份报纸的创办是墨西哥妇女在墨西哥公共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积极性的新成果。夫妻办的报纸在美国尼苏达州首府几十里外…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记者每天都在接触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但记者的报道不应是被动地接受采写对象提供的材料,而要通过自己思想的过滤和筛选,去伪存真,去芜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并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要求记者有一双超乎常人的“新闻眼”。没有“新闻眼”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16.
遍觅文魂天涯步张我常常有一种担心,担心报纸上今后真正的新闻会越来越少,担心报纸上的稿件是记者采访的越来越少。有时拿着报纸看看,恨明显地可以看出,不少的文章都是从“发布会”上来的。常常要求记者、编辑“深入基层”采访,可惜,“深入基层”现在好像是一个很不...  相似文献   

17.
消息是报纸最广泛使用的体裁,采写消息是记者的主要职责。从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情况看,虽然1990年报纸上出现了一些很精采的消息,但人们感到,报纸的消息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看还是比较薄弱的。由此,评委们认为:有必要呼吁报纸的记者下大力气采写消息,采写有分量的消息。为什么说报纸的消息比较薄弱呢?  相似文献   

18.
媒体在践行“三贴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注意解决“不够贴近”的问题.又要避免走人“盲目贴近”的误区。一些都市类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占领市场,就走人了“盲目贴近”的误区.犯了导向性错误。这些报纸虽然不是主流报纸,但由于发行量较大.所以在读者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更有甚者,在受到有关部门批评时。居然振振有辞地用“三贴近”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这种不良倾向在一些地方有向党报蔓延的趋势。其不良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把盲目地照搬实际当作贴近实际,即把盲目地复制生活当作贴近生活.把盲目地迎合群众当作贴近群众。此所谓“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9.
王星 《青年记者》2006,(4):46-46
办报纸如同做饭,“口味”好不好很重要,个中原因不用多说,一句话:“饭”不合读者“胃口”,报纸生存就有危机。都市类报纸有做“农家饭”的,但都不是“主业”。我今天说的做“农家饭”,主要是针对那些农字类报纸。现在虽然是信息爆炸时代,但在广大农村,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信息的“  相似文献   

20.
办报要发挥记者、通讯员的主动性,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报纸的编辑除了认真严肃地坚守岗位,把好报纸的宣传质量关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主动意识,因为主动意识是编辑创造精神的前提,创造精神是编辑优化新闻的重要手段。编辑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报纸精品才多,报纸整体质量才高。首先,编辑的办报指导思想要有主动意识。谁都知道,编辑是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办报方针来把关的。但是把关有主动积极与被动消极之别。一个好的编辑应自觉主动地站在党的立场上,高瞻远瞩,力求不让任何错误漏网。但又不能以当“铁门”为满足,还应该主动“进攻”,运用各种武器千方百计使报纸宣传取得最佳效果。其次,编辑应当根据当前的报道思想,从大量的稿件中进行相互比较,权衡其轻重缓急,“抠”出具体体现办报指导思想的内容,努力做到突出重要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