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新闻视觉化就是让听众在听广播新闻的过程中,通过充分艺术地运用的声音唤起其脑海中的记忆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从而给听众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达到"音外画"的效果.在这方面,广播新闻工作者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努力着,但潜力还远未充分挖掘出来.怎样增强广播新闻的视觉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强化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可听,而且要能够引起听众的视觉联想,形成广播新闻的视觉印象,这是对广播新闻可听性的要求。为此,广播要充分运用现场描写、细节刻画、音乐和现场音响的配合、新闻节目板块设置的创新等所有广播能够调动的表现元素,通过可听性的视觉延展,促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原本平面和线性的声音符号立体化、视觉化,更加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通过听广播新闻也能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3.
提倡写视觉新闻,这虽然是新闻界提了多年的老话题,至今却仍有现实意义。广播新闻是写给听众听的,难道也提倡写成视觉新闻?广播的声音,听众难道能看到么?笔者认为,广播新闻虽然是写给听众听的,是诉诸听众听觉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视觉形象。广播新闻所提供的具体形象的东西越多,诉诸听觉的内容越具有立体感、画面感,它所能转化成的视觉形象就越鲜明生动,就越能打动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同样要写得有视觉感、立体感。笔者拟从听觉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的物质基础、转换的具体过程和转换的必要条件等方面,对这个问题略抒浅…  相似文献   

4.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5.
王继田  谷子 《记者摇篮》2009,(7):102-102
广播和电视不同,电视有“声”有“画”,便于用故事化和情节化的手法表现新闻事件。其实,广播同样可以“声画并茂,细节达人”,通过生动的音响、故事化和细节化的写作手法来刺激听众想像,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这种广播新闻的故事化与情节化的处理,可以令听众在脑海里有情节、有视象、有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相似文献   

6.
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己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多写“视觉新闻”,以吸引听众。怎样才能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呢?笔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广播语言谈     
广播稿与报刊文章虽然在布局谋篇上大同小异,但是在具体传播途径、表达形式上却有着较大区别。广播传送的是声音,见诸报端的是文字;前者靠听觉感知,后者通过视觉来接受。因此,广播新闻在采写编播过程中,必须围绕听众的听觉效果来展开。 一、广播语言必须响亮清晰 有声语言是广播的全部表现手段。广播的传播途径决定了广播新闻语言必须字句清晰,词语响亮,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 在汉字的四声字中,平声字清脆响亮,余音连绵。合理使用平声字,能使听众准确辨别词意,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写稿时,在不因词害意的前提下,将那些琅琅…  相似文献   

8.
与报纸、电视的新闻传播手段相比,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靠声音传播信息,也主要靠声音来刺激、吸引受众。这就为广播人提出了一个话题:广播新闻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一、广播新闻应追求“视觉化” 即通过采访,运用音响和写作艺术,想方设法地获取感性的画面,把听众“带进”新闻现场,唤起其思维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感知事物形象,从而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广播是以声音线性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故事化、情节化的处理,有利于克服广播“一过性”、“易混性”的弊病,方便各层次人群收听。只要注意发挥广播优势.在一些具有现场感、细节化、情景化的广播新闻的采制过程中,通过生动的音响、故事化和细节化的写作手法来刺激听众想象,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调动多种手段,同样可以使广播像电税一样声画并茂,不仅更好“听”,而且更好“看”。  相似文献   

10.
黄泳 《新闻实践》2007,(7):33-33
广播要想吸引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即运用广播的特殊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唤起听众脑海中存储的记忆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的传输效果,让听众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一、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音响,发挥听觉的“传真性”  相似文献   

11.
借鉴故事的表现手法,将新闻事实以广播的特有手段展现给听众,能够使广播新闻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效应。注重人本因素、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等,把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讲述出来,是广播新闻的故事化表现技巧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李春红 《新闻前哨》2008,(12):89-89
广播节目最主要的表达形式是语言。就广播新闻的有声语言传播而言,在以传统的新闻播音为主的同时.广播新闻主持化的出现和探索.使得广播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日益活跃.听众朋友们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3.
黄进 《声屏世界》2017,(2):53-54
广播要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取得突破,就要采写"有趣"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新颖性贴近听众;采写"有料"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接近性吸引听众;采写"有胆"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重要性打动听众;采写"有用"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服务性黏住听众.  相似文献   

14.
曾捷 《东南传播》2016,(8):108-111
广播新闻直播在传统意义上只是属于声音的传播,互联网平台直播属于的是视觉传播的。广播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实现视频的直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互联网直播平台这样的发展新鲜事物,在媒介日趋融合的今天,二者之间可以实现融合,并实现媒介发展的新的突破。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在于网络视频直播对传统广播直播的冲击与挑战,在网络视频的直播环境下,推动广播直播的新的发展和创新,这里面的优势在于其突破了原有视觉的维度,同时转变成以网红和明星模式为核心的新闻主持,把两个媒介的巨大受众实现汇聚和消融,最后就是广播新闻直播样式的改变与创新,让广播主持人更加的形象具体,让听众更加直观地接受全面最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孙春兰 《新闻前哨》2001,(12):20-21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就是将广播新闻事实中的那些听众看不到、摸不到的景象、事件和事理,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广播形象化的语言反映的是具体新闻事实的形象、形态。 广播语言应该形象化,这是广播的特点和听众听觉规律决定的,也是广播新闻稿件写作的重要特点。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与文学艺术创作中语言的形象化是有区别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语言形象化,即饱蘸浓墨的描绘和精雕细琢的刻划。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则不同,它受广播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让"声响"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流,以"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广播新闻能够"响"彻大地.  相似文献   

17.
广播需要充分彰显文字和音响两个方面的魅力,强化广播新闻报道的可听性元素,吸引住听众。本文结合新闻报道实践,梳理典型音响、生活化语言及语言故事化等环节与新闻广播报道视觉化的关系,探讨新闻广播报道的视觉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广播新闻编辑当具备七种意识欧阳荣亮一、审时意识。在听众的新需要面前,广播新闻编辑的思维、动作要快节奏,迅速发现或发掘素材,以最快的时效播出.从而保证广播新闻始终做到内容"新"、"实"、"深",听众喜闻乐见。编辑对广播新闻节目应经常推陈出新.多搞独家报...  相似文献   

20.
广播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听众传播有价值的新闻。近些年,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广播新闻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报道的选材,还是内容的提炼、形式的创新,都彰显了新闻价值这一主线,并赢得了听众的好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广播新闻价值的挖掘上,我们仍然人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