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瑞雪 《报刊之友》2013,(3):149-150
随着大众传媒的蔓延及网络的发展,粉丝及其文化逐渐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人们的视野中心,一方面汲取着早已有之的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及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吸引着包括学术界在内的众多关注。本文拟从大众传媒研究、受众研究、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切入,对粉丝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以阐发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国传播学对受众的研究开始步入规范化轨道,以传统的实证调查方法为主得到的研究结果也正在为大众传媒的受众研究提供着有效的支持。然而,传统实证调查的研究方式在对作为文化主体的受众进行调研时,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李春霞概括了它引发的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近年欧美传播学速研究(fan studies)理论加以梳理,以国内粉丝-玉米为案例,检视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实践,以填补国内传播学主动受众研究中,速研究的空白。研究发现,国内速群以网络为平台,跨媒介追踪偶像文本,投射自我于偶像文本,展现了主动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张学洪用等差分成抽样法在江苏城乡调查了658人,用主体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测量受众的现代观念,研究影响受众观念现代化程度的诸因素。发现新闻媒介接触对创新意识有影响但不大,因径系数为0.156;对主体意识的影响力较弱,因径系数不及0.10;对效益意识没有什么影响。研究者认为新闻媒介对受众现代观念的影响力有限。{23} 198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与广播电影电视部合作开展的“中国不发达地区农村广播电视调查”,发现对农民现代观念产生影响的因素如表2:表2 影响农民现代化程度的诸因素(不发达地区1135个样本,发达地区304…  相似文献   

5.
刘国强  粟晖钦 《当代传播》2022,(1):56-61,66
全球不稳定劳工的涌现与资本主义新危机的起伏,使得“重返马克思”成为当下西方学界思考社会问题的新路径。此种研究视角下,社交媒体被描述为充满剥削的“无墙工厂”,而粉丝则被视为被资本压榨的“数字劳工”。本文以微博“控评”为案例,从受众劳动、商品化、情感异化三个维度管窥和反思西方“数字劳动”等术语在理论旅行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契合度与合理性问题。研究认为,尽管数字劳动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粉丝研究视野,并有效避免权力结构与不公问题滑落到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外,但由于缺乏对本土化情境适用问题的考量,忽视作为具体个体的粉丝主体性意识、情感的复杂结构以及社会性互动的深层意义,对新媒体时代作为亚文化社群的粉都与资本、偶像、国家之间的张力关系也缺乏深入考察,因此,将粉丝简单地定性为数字劳工并不十分令人信服。本文跳脱剥削范式与结构主义的窠臼,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数字化时代粉丝平台及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6.
此书以详尽且极富人文情怀的笔触将跨学科发展的受众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笔者以本书的结论"尊重受众,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学"为主线,分别就受众、文化、跨学科三个方向出发探究受众研究的现状。受众研究的特性使得研究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许多研究结果因为社会的变化导致研究内容与当下的受众研究现状格格不入。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受众研究领域,一直没有出现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在当下复杂的学科研究情况下莫衷一是,但能肯定的是,中国在受众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陈敏 《传媒观察》2012,(1):43-44
正当前,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影响红色文化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如传播的方法、手段,传播的社会环境,传播者的素质等。我们认为受众的主体需要是否得到切实尊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科学地认识、利用、引导和激发受众对红色文化的主体需要,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琛元 《新闻记者》2023,(10):45-56
国内传播学界对于戴维·莫利受众民族志的讨论往往局限于《举国上下的受众》和《家庭电视》两部作品,将其理论背景简化为“编码与解码”,未能注意到莫利在理论资源方面的持续更新,更对其在1990年代之后的演变重视不足。本文以莫利不同阶段的受众研究作品为论述对象,将其置于文化研究的思潮演变中予以审视,认为莫利的受众民族志强调能动和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受众与其说是经验对象,不如说是反思文化霸权的枢纽。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受众应当遵循社会转型当中的信息重组逻辑,变被动为主动,从实践出发,自主地为创造人机和谐的传播秩序,建构人机共生的传播共同体担负起个人责任。受众需求推动着传播技术、组织、模式、规则、思维的演变,同样的,传播的演化促进了受众主体、实践、行为、观念的变革。可以说,任何一个领域的新动向并非突然显现,在受众(人)与媒介(技术)相互作用的历史沿革中,总是蕴含着受众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