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分析传统数字鸿沟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国际学术界数字不平等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数字不平等的核心内涵是: ICT接入者和利用者的分层化和多样化;ICT接入和利用背后的动机、利用能力和效果的不平等及其所反映出的各类社会不平等;数字不平等是文化复制的结果;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关系在ICT利用和接入中的表现等。数字不平等表现维度的研究有传统的ICT接入、利用、心理及技能视角,有从资本角度的研究,还有综合的衡量方法。表1。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2.
数字不平等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不平等.文章依循数字不平等这一概念框架从产生到发展的研究线索,回顾和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认为数字不平等研究对数字鸿沟研究既有直接的继承性,又有其独特性.它依旧关注ICT带来的不平等,但它突破了数字鸿沟“二分法”的局限,深入分析互联网使用者在接入、使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机制与社会影响;并试图将互联网使用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新标准,提出数字社会分层,是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研判.文章最后讨论了数字不平等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数字不平等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不平等.文章依循数字不平等这一概念框架从产生到发展的研究线索,回顾和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认为数字不平等研究对数字鸿沟研究既有直接的继承性,又有其独特性.它依旧关注ICT带来的不平等,但它突破了数字鸿沟“二分法”的局限,深入分析互联网使用者在接入、使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机制与社会影响;并试图将互联网使用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新标准,提出数字社会分层,是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研判.文章最后讨论了数字不平等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消除数字不平等: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民 《图书馆》2012,(5):17-20
数字不平等研究是在数字鸿沟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信息通讯技术(ICT)资源分配不均的新视角。图书馆界就公共图书馆承担消除数字不平等,实现信息公平的社会责任已达成共识。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倡导社会包容,发展社会资本,加强自身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承担消除数字不平等的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这一社会责任的实践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社群信息学(CI)是一个关注社区和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互动关系,探讨将ICT应用于赋能社区发展和实现社区目标的新兴领域,在欧美等地发展迅速且成果丰富。文章梳理了近十年国外CI的研究文献,从数字鸿沟成因、ICT接入、社群信息服务、ICT与社会资本关系和CI批判性思维等5个主题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CI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研究,注重宏观与微观情境的识别和探知,重视基本理论的建设和完善,以及立足社会实践并适应社会需求;建议我国CI领域增强对国际CI研究经验的学习,促进学科与国际交流合作,加强CI领域的专业教育,推进CI教学、研究和实践融合,进而推动CI研究范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社会中,因为对新兴信息技术拥有和应用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分化现象,包括接入鸿沟、能力鸿沟和创新精神鸿沟。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在信息质量感知的调节作用下,信息质量感知和接入鸿沟对政务微信的使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能力鸿沟和创新精神鸿沟对公众使用政务微信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将为我国推广使用政务微信,更好地实现和改进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在信息化社会中建立信息和谐机制提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汤曼  肖烨 《图书馆学刊》2010,32(7):63-65
数字鸿沟分为两种:一级鸿沟和二级鸿沟。一级鸿沟是计算机或互联网接入方面存在的差距;二级鸿沟指计算机使用方面存在的差距。信息素质教育旨在提高用户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它在缩小二级鸿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展开分析,指出全面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缩小二级鸿沟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杨海亚 《图书馆学刊》2014,(10):139-142
国内图书情报界对信息不平等的研究既保持了国际化视野,如对数字鸿沟和数字不平等的研究,又形成了本土化理论,如个人信息世界和数据不平等理论.以上述4种视角为主线评述国内图书情报界关于信息不平等的研究进展.总结国内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特点,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并尝试提出元信息不平等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梳理和阐述社群信息学(CI)的内涵、研究领域和问题、研究方法、学科基础等。CI强调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与共享规律,关注信息通讯技术(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可以完善中国情报学体系,促进情报学在缩小数字鸿沟和建设信息社会中发挥作用。最后提供实践案例并预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数字鸿沟的定义很多,归纳了大多数学者的意义.数字鸿沟的危害性:一是它破坏信息社会的公平性;另一是破坏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图书馆在跨越数字鸿沟、构建和谐信息社会工作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农民数字化贫困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丰富的田野研究数据、经验和理论,界定了数字化贫困的范畴,提炼出数字化贫困的八个核心要素,即数字化物质实体、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心理、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社会规范、数字化社会支持和数字化影响。根据数字化贫困现象的典型特征,以八个核心要素为维度识别并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常见的数字化贫困人群:物质匮乏者、数字化文盲、脆弱的贫困者、孤独的贫困者、懒惰的贫困者、抵触的贫困者、徒劳无益者以及数字化赤贫者。在界定结构性贫困的前提下,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作为四个结构性强的成因,并依据田野数据论证其存在的事实,分析它们对上述常见的不同数字化贫困类型的多重作用机理。本研究强调数字化贫困的个体性成因不容忽视,但更需要关注结构性成因,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脱贫提出战略思考。表3。参考文献29。  相似文献   

12.
农民数字化贫困自我归因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通过对安徽东至县、甘肃天祝县和天津静海县农村数字化贫困田野研究的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归纳出中国农村居民数字化贫困的常见归因类型: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情境和社会支持。数字化能力的缺失归纳为四种情况:数字化生理能力、数字化经济能力、数字化心理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缺失,这四种能力的缺失组合起来形成了数字化能力贫困的不同情形。数字化努力包含投入到数字化行为中的时间及基于此积累的使用经验。数字化情境是数字化贫困个体所处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及传统认知)和运气。社会支持是数字化贫困个体从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获得的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化脱贫动态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字化脱贫策略。图1。表5。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13.
于良芝 《图书馆杂志》2005,24(12):6-18,37
本文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信息分化”和“数字鸿沟”的研究成果及其政策启示综述显示,虽然以上两种研究都是为了从信息资源分配的角度考察当代社会分化,但从文献来源和话语体系看,它们事实上构成了两个相互交叉的研究社区。前者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特点主要由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认知学视角)所决定,具有较强的伦理色彩;后者则主要由四种不同的政治立场所决定,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色彩。两大社区之间以及它们的内部分歧导致现有研究中存在很多相左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令研究继承者和政策选择者经常面对甄别和调和困难。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的特点和分歧的基础上,为未来研究和政策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技术接受行为和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引入数字化贫困研究,以我国六个省市十二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数据为依据,发现农村数字化贫困群体的ICT接受行为分为三个阶段:ICT的接入、ICT的使用和ICT期望。在此基础上,阐述ICT接受行为形成过程的三层传导模型,即由客观特征与情境指向主观感知,并最终传导至ICT接受行为。客观特征与情境包含主体自身的固有特征和外部社会环境;主观感知包含主体对ICT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自我效能、负面性感知、信息需求感知和使用感知等一系列因素。图1。表7。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参与和介入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发起的虚拟导航员项目在唐人街社区公共图书馆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该案例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桥接型社会资本为社群数字贫困成员实现数字脱贫提供了先决条件;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以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增加公益信息机构如图书馆的团结型(内部型)社会资本储量。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use of the Korean central government website in 2010. Adapting the digital divide and the gender differentiation hypothesis, we analyze e-government user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their demand for e-government websites. Specifically, after controlling for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s demand determinants, we test whether gender inequality in e-government access and usage persists across central government units that provide differentiated public services. Our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 (i) no persistent gender inequality, supporting the gender differentiation hypothesis, and (ii)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s a determinant of demands for e-government websites. However, we also find a persistent divide in access to and usage of central e-government services by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which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天津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选题原则和选题结果以及应用清华同方TPI系统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8.
张琦  蒋冠 《北京档案》2015,(9):21-24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对有关此热点问题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其研究主题,总结其研究特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思考,以期对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后续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数字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用户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归纳与总结,深入剖析用户数字素养内涵,在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用户数字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数字素养研究框架模型,包括明确用户数字素养需求、界定数字素养概念范畴、量化数字素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具体的用户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