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雪桦 《中国出版》2013,(15):51-53
自媒体传播,尤其是微博等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在传播渠道层面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垄断",从而使得自媒体全民传播的特点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就自媒体的传播主体而言,在信息传播中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于一身,因此通过微博等自媒体传播,用户不但可以满足强烈的信息需求欲望,同时还可以实现社会角色的主动性转换,从而满足话语表达等权利需求。因此,我国微博等自媒体用户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相似文献   

2.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具有传播迅速、定向传播、协作传播等特性,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充分行使话语权,言论表达更加真实、自由和多元,但同时也存在利用微博歪曲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信息、传播错误观点等话语权滥用问题。本文围绕微博传播中话语权滥用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微博技术与传统媒体应有效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海波 《新闻窗》2014,(1):45-46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普通民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参与度越来越高,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①网络媒体以其时效怏、内容海量等特性冲击着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体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来应对网络媒体冲击的时候,网络又开发出了微博技术,手机网民成了微博主,微博因其写作的便利性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发布微博信息的行列中,人们不仅可以在微博中阅读到大量的新闻信息,还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有机化,强化了人们对于资讯的质量需求;身处全球化大格局中的人们对于信息需求在层次上更加丰富且深刻。而承受信息超载压力的人们需要简约精要的信息产品以使他们对于世界的把握更加经济节省,更加富有效率,微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其实,微博的许多资讯来自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可以借助微博更好地传播资讯,提升影响力。那么,党报如何在微博时代更好地改革与创新呢?  相似文献   

5.
李娟 《传媒》2015,(1):49-50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它篇幅短小,每条微博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是三言两语.它承载的是个人的所见所思,人们可以用它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服务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在中国,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公测,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给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8个月后,新浪微博用户即突破1 000万.借助微博,人们随手发布自己的心情、动态、照片.微博的出现,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它不仅使各类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而且也使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和平民化;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魏景霞 《新闻界》2012,(7):53-56
微博传播在微观上主要体现在技术-社会互动下的低门槛,信息传播方式的拓补化结构,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无中心化,以及传播偏好上的泛娱乐化.在宏观上,因为传播信息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微博舆论和传统媒体的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微博舆论的形成也更加复杂化,相应的对于微博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也呈现网络化和泛控制化.只有更加深入理解和把握不同层次上的特点,国家和公民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微博实现传播目标.  相似文献   

7.
微博是一种全新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工具,较比于传统媒体具有更加广泛的传播能力。从传播机理来看,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将不再局限于特定媒体,即可以在不同阶层之间进行任意形式的信息交互,形成对舆论的新引导机制。本文将以微博舆论引导为研究背景,透过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借助"前见"理论,深刻剖析微博舆论引导的功能,希望能够对社会舆论的健康引导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微博作为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实现了两大类信息的传播——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传播.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和重要传播工具,其有效使用是有规则、讲规律的.从微博传播致效的三个关键词——规则改变、系统协同、构建信任,我们可以准确把握住微博有效传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正一、微博与微博公关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发布的内容一般较短,例如140字的限制,微博由此得名。当然了也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200万粉丝,你发布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  相似文献   

10.
Web2.0时代下微博广告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因其良好的交互性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带给网络用户更加新鲜的体验,成为更具创意的网络传播应用模式.本文探讨在Web2.0时代微博广告传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世界》2011,(12):1-1
从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微博强化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信息从传统的单向传递变成双向互动;使官方不够完整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使舆论监督更加公开透明。那么.传统媒体应如何利用微博优势,做好新闻报道呢?  相似文献   

12.
微博的出现使突发事件的爆发更频繁、传播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广、更加难以控制。近两年来每一次突发事件的爆发、传播、深化都与微博息息相关。我们必须研究微博的信息发布特点与传播机制才能更好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3.
李荣 《东南传播》2012,(1):88-90
微博作为企业品牌传播媒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品牌传播学的视角,首先厘清相关概念,初步得出微博可以作为企业品牌传播媒介的结论,接着站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归纳出微博个性化信息传播特点:传播内容微小随性、信息发布随时随地、"背对脸"的交互方式、一种裂变式的传播以及传播模式,基于信息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提出了企业应该如何利用微博进行品牌传播,最后从品牌关系的角度再思考微博品牌传播媒介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微博诞生以来,其在社会各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作为文献资源与信息交流的集散地的图书馆,在其信息服务中引入微博服务体系已成为必然.微博应用简单、信息传播更加直接,大大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便利性与时效性.基于新媒体背景下,针对微博服务在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革,微博的兴起更吸引了广大的用户对传播内容的贡献共享,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型高校,在资金、人力、规模有限的条件下,采用何种策略和平台来传播校园网络舆情?在对各种主流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到微博会是一个很适合中小型高校的网络舆情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科技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互联网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传播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社会发展新时期,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媒体传播方式,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同时,其自身所具有的时效性强,适用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为微博的普及提供了一大优势。本文旨对微博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其产生与发展给新闻传播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究与总结,将针对其中的一些负面影响,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在传播中具有大众性、裂变形、透明性、即时性的优势,政府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的打造塑造政府形象。但同时微博传播又具有双面性,只有了解政府微博的特征和作用,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府微博管理的机制,打造政府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形象,从而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8.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信息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其控制对象的五个环节下手:信源控制、信息内容控制、环境控制、传播过程控制、传播效果控制。针对微博低准入、无把关和低犯罪成本的三大特点,遏制微博谣言的传播应从信源、信息内容和传播过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微博谣言传播进行控制,最根本在于对微博用户素养的整体提升。由于微博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因而一个高素质、可信的微博用户群可以从根本上打击和杜绝微博谣言的传播。其次,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应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加强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浪网公布的数据,目前其推出的微博业务,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微博业务作为当今互联网发展的新产品,具有信息传播简洁、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两年来呈井喷式发展,已成为信息发布最迅速的传播方式之一.作为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体,微博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对接,这是传统大众传媒所没有的优势.在微博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接受者和分享者.而信息从源头发出后,其传播过程可以是单线程也可以是多线程的,即信息以点对点方式传播,或引起众人关注后在短时间以点对点方式进行几何级传播,获得与传统大众传媒相同的放大效果.  相似文献   

20.
阮滢 《今传媒》2012,(12):67-68
微博虽"微",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微博在实现信息量最大化的同时,信息更新的速度也远远超越我们正常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微博一分钟内的信息传播及更新量已经远远超过我们人类大脑可以阅读与理解的信息数量。正确认识微博的传播特征,能够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微博传播的优劣,借其正效应、避其负效应,更好地助推传统媒体影响力的打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