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实践评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馆际互借的实际工作入手,分析了馆际互借中遇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以及时效和费用对读者使用馆际互借服务的影响,并对目前的馆际互借工作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宋朋  张秀兰 《图书馆学刊》2011,33(6):137-140
随着图书馆馆际互借业务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馆际互借中所使用的协议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馆际互借早期及目前使用的协议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重要协议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通过总结对比能为我国馆际互借实际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数据库订购协议是利用数据库进行馆际互借服务的重要法律依据,电子全文数据库用于馆际互借是在限制条款的框架下进行的,馆际互借的限制条款主要有使用目的、传递方式、需要遵守的法律制度、传递范围、传递量、版权及读者的使用限制等.研究和了解订购协议中的馆际互借及其限制条款对馆际互借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馆际互借服务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概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的必要性及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的意义,介绍了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4个馆际互借系统,并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务实、高效的馆际互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985高校馆际互借政策的内容涉及注册申请、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互借流程与范围、补贴方法与借期、收费标准与付款方式、版权和使用帮助等方面.该政策异同并存,良莠不齐.可从馆际互借标准的统一、馆际互借后备力量的培养、欠发达地区馆际互借服务的扶持以及馆际互借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着手来改进985高校馆际互借政策.  相似文献   

6.
馆际互借网络数据库服务和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的馆际互借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要求。清华大学图书馆结合多年来在馆际互借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利用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开发出基于Web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数据库服务和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馆际互借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而且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各高校图书馆自2009年开始统一使用CALIS馆际互借系统。在使用CALIS馆际互借系统共享版的过程中,用户服务及用户管理仍存在问题。应构建文献传递原文库,完善系统统计功能,实现馆际互借系统与图书管理自动化系统中数据的同步更新,以弥补系统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自动化管理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高校图书馆用天津高校统一使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来实现馆际互借的自动化管理,实现方法包括馆际互借的原则、自动化管理系统参数的设置以及馆际互借的服务流程。影响天津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因素包括服务理念;宣传力度;馆藏文献质量、数量和种类;地理位置及院校之间专业设置的相近度。为了更好地提供馆际互借服务,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应该加强4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各高校图书馆自2009年开始统一使用CALIS馆际互借系统。在使用CALIS馆际互借系统共享版的过程中,用户服务及用户管理仍存在问题。应构建文献传递原文库,完善系统统计功能,实现馆际互借系统与图书管理自动化系统中数据的同步更新,以弥补系统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使用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访谈内容,对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对"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国内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实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模式、类型和特点,充实图书馆跨界融合的理论并为实践提供借鉴。[方法/过程]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图书馆的跨界融合实践进行研究,归纳出图书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图书出版发行业之间的融合、与网络电商的合作、与信用评估、金融机构相结合、与文化休闲类机构相结合、与其他可提供阅读空间的机构跨界合作等7种跨界方式,以此总结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具体模式。[结果/结论]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模式主要有: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相关行业上下游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信用、金融机构的跨界融合、图书馆与文化休闲机构的跨界融合等。所有模式的共同点是跨界,但跨界的层次和程度各有不同,从跨界的领域、时限、机构、程度、范围、主动性6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图书馆跨界融合的特点:资源共享、业界范围拓展、利益双赢和文化认同。指出图书馆跨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不要为跨界而跨界,要永葆图书馆服务的初心。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以图书馆提供电子借阅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厘清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提出建立基于社会平衡机制的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系统的主要路径。[方法/过程] 介绍图书馆电子书和电子借阅的发展现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作者、提供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涉及作者与提供商的商业利益、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的权利和用户获取知识的权利,不同利益主体存在既冲突又合作的关系;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系统不够成熟,产生明显的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法律制度,维护公共利益;扶持电子书产业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许可协议标准模板,保护各方利益;控制采购成本,促进电子书资源利用;发挥电子书优势,促进电子书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与读者权利义务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与读者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高校图书馆诸多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法律关系。高校图书馆与读者在高校的不同身份与地位决定了他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复杂性,其权利义务关系是服务者与接受服务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科学和艺术产生的根源是大自然。本文对于实践、大脑活动对科学艺术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财富对科学和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对科学和艺术的效益,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和艺术相互结合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中的文献计量学经典定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链接分析与引文分析的相似性,促使人们去探讨文献计量学经典定律在网络环境中的扩展和应用。针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包括: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大量偏态-负幂分布,网络环境中的指数发展规律,网络环境中的布拉德福现象,以及耦合与同引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等。在具体描述网络环境中文献计量学经典定律各种表现形式的同时,还特别介绍了挖掘和发现这些潜在定量规律的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计量、信息可视化分析、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10年国内外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比较,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在时间分布、期刊分布、关键词及研究前沿节点知识图谱的特点、引文及主题内容方面的情况。从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基础、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类型与特点、需求群体、影响因素、用户模型等几个方面分析国内外近10年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网络用户需求本质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明显。未来研究可深入系统地研究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及配套的信息服务机制,努力提升研究的理论深度,并促进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个人层次、群体层次和组织层次角度,对目前心理资本理论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及归纳,内容包括:心理资本的内涵、心理资本的测量、心理资本的前因与中介、心理资本的结果、心理资本与结果间的中介或调节变量、心理资本的调节以及图书馆员心理资本相关研究。最后,指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心理资本的研究展望及今后图书馆员心理资本研究可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针对均等化视角下中美社区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中美社区图书馆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提高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方法/过程] 以中国宁波市社区图书馆、美国密尔沃基市社区图书馆为例,利用个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中美社区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均等化实践。[结果/结论] 通过对社区图书馆服务的供给均等、过程均等和消费均等的对比与分析,得出均衡资源配置、实现阅读推广供给均等化,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实现阅读推广过程均等化,尊重读者自由选择权利、实现阅读推广消费均等化,依托文化特色、宣传社区图书馆均等化服务以及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社会文明新成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传播已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科学传播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支持科技,参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看公众科普需求迅速变化和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效果呈下降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科学传播方式的变革。只有及时适应公众科学技术普及需求变化,加快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象传》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特色藏品,记录了清代主要学者肖像及传记,是了解清代学者形象的重要文献。关于这套画册的缘起与生成、选录与编纂的标准、画成之后的刊印和发行、传播与影响等,在学术界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即在梳理时人与后人文献的基础上,尽可能厘清叶衍兰、叶恭绰等人编著《清代学者象传》的来龙去脉。《清代学者象传》是迄今为止了解清代学术最为完备的图像资源。以图证史,该图册也是研究清代学术演变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从文献学和传播学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也就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