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惘  璩卉慧  卢明芬 《今传媒》2011,19(1):52-53
本文首先辨析了网民议程、网络议程、媒体议程、政府议程、公共议程之间的关系和异同点,并结合案例重点分析网民议程设置和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得出在不考虑外界干扰的前提下,网民议程设置和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为正相关的结论。同时指出,无论各种议程是否存在差异,对公众保持信心是正确认识"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环境议题"PM2.5"为研究对象,以议程设置为理论框架,着重于属性议程设置,分析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5月1日期间"PM2.5"议题在中国的议程设置过程,考察真实世界指标、政策议程、媒体议程、网民议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舆论与真实世界并非完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媒体报道与网民议程相关,但相互间设置关系较复杂;媒体和网民议程的信源及对象选取差异较大;两者议程属性皆偏重"现在-问题"型,停留在"浅绿色"环境观念阶段;媒体议程情感偏中性,网民议程多负面。本研究改良了传统议程设置过程模型,提出我国环境议题建构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杨美容 《今传媒》2012,(6):100-101
在web2.0时代,微博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快捷性等传播特征,迅速成了网民的新宠儿,每天都有不同的公共事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微博主页上设有的"热点话题"无疑成了网民进行大讨论的平台。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海量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系统,而微博本身的特质以及"热点话题"的聚集性体现了另一种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4.
章宇光 《新闻记者》2008,(10):41-44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同比增长了9100万人,同比增长56.2%.  相似文献   

5.
针对2009年的两会,人民网推出的"E两会"专题在网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效应。本文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E两会"前各媒体的对其的铺垫作用,为"E两会"设置议程的因素、"E两会"议题的特征和"E两会"议程设置起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油腻中年"一词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在网络中掀起了一场针对中年男性群体的污名化狂欢。"油腻中年"与其他许多流行语不同,具有明显的抗争内涵。这一内涵并非最初就具有的,而是在二次传播过程中,同时作为受众和传播者的网民通过议程设置手段对这一标签进行再编码,从而赋予其抗争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介审判”的负面效果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网民在“网络媒介审判”中所起的负面作用及成因,包括网络匿名性、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BBS议程设置等。  相似文献   

8.
2010年2月6日,一项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09"活动中,"被"字被网民票选为"2009年度汉语第一字".这里所说的"被"脱离了我们平常的词语运用,反映在大众传播学领域中,形成了一种"被"现象.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以“艳照门”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冠希的“艳照”在网上泄露以后,网络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艳照门”热议,广大网民对此事近乎疯狂的讨论似乎又陷入了一个非理性的误区。这场“艳照”风波拷问了娱乐圈的道德底线,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艺人的隐私问题如何保护以及媒体无休止的炒作是否过度、网民的非理性行为等问题的深思。本文试图从媒介议程设置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事件,分析该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web2.0时代,人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方便的浏览信息,而且可以快捷并低门槛的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微博作为web2.0的典型形态,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数量十分庞大,许多网民聚集在微博上,参与微博“热门话题”互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的形成机制有两种,一是基于网友参与度的计算机制排序,二是由管理微博的后台工作人员操控;一旦信息成为“热门话题”在网络上传播,将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大多数网民津津乐道的谈资。因此,借助网络传播平台的快速反应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择取群众喜闻乐见的亦或有社会意义的话题加以推广,使其成为“热门话题”,便可以利用好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对网民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议程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中国目前有大约3.83亿网民,其中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博客,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网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推动者,当爆发危机事件或产生敏感话题时,地方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场优势",解决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内忧"与"外患"的快速升级,"西北中国"在中国地缘政治快速凸显。精英媒介《大公报》通过媒介议程的建构重新发现了"西北中国"。《大公报》对"西北中国"的发现与当时政治议程中"西北中国"存在关联性。但是,《大公报》的"西北中国"媒介议程设置保持难得的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范长江是《大公报》"西北中国"议程的首席定义者,他的西北报道成就了《大公报》作为精英媒介在定义"西北中国"媒介议程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13.
网民议程设置对媒介话语权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网民规模雄居世界首位、互联网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已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网民议程设置正在重构传统意义的大众媒介话语权。当网民议程设置成为一种现象后,媒介话语就变成了权利与义务统一。充分认识网民议程设置对媒介话语权的重构,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基础,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斌 《新闻界》2009,(2):33-34,87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他们运用网络形成自我议程设置的机会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本丈以"甘德怀事件"为案例,通过对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网络时代社会道德预警建议:加强网民自律,完善网络自身管理,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社交的兴起,互联网公共空间逐渐形成,网络意见领袖们,针对公共领域的热点事件发表言论,与网民、媒体形成互动,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事件走势。意见领袖成为权力结构中新崛起的权力者,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传统意见领袖所处的环境相比,互联网所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平等和自由的言论空间,在这一虚拟空间里,网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一方面,在网络平民的围观行为下,意见领袖得以主导舆论形成和影响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平民的意见表达则缺乏应有关注与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并没有形成,取而代之的是精英的表演与平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杰 《新闻窗》2009,(4):88-89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多,使不同的阶层能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网络这一互动平台,在不断地讨论、修正、反馈中,形成代表主流民意的网络舆论。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就很好的证明了网络超强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微博这种新媒体自2009年引进我国以来,就以其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得到了众多的支持者并迅速风靡,进而催生了一批微博大V。微博大V因其有大批的粉丝追踪,而掌握着网络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着对社会话题、社会舆论等方面进行"议程设置"的能力。一方面这些"大V"们代表着自由的声音,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在"主体"、"内容"和"流程"方面促成新的议程设置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网络红人掀起了一场"丑角"风暴,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具体的"小月月"事件的呈现,深入探讨网民从众心理的表现、成因,并为规范和引导网络从众行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