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别集《齐文帝集》至萧梁之时,尚有十一卷,至唐初仅剩一卷,且有残缺,而现在则仅存残诗(句)二首、文一篇(即《疾笃上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勾稽、排比,发现文惠太子之文,至少还有《九言》《律序》《豫章王萧嶷碑》《法乐赞》等四篇。通过爬梳相关文献,对其内容、作意、写作时间等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上诸篇对于了解文惠本人诗文的创作、编集、传播情况,对探索永明时期佛教文学、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许安世,北宋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有《许少张集》一卷已佚。现考出其《公生明赋》一篇、《咏史》等诗五首、文三篇以为"辑佚",以及其忠州平都山仙都观(酆都宫)所存《阴真人诗》的学术考辨一例。  相似文献   

3.
盛唐前期著名文人张九龄的见存诗歌究竟有多少首,迄今说法不一。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乔象钟先生谓:“《曲江张先生集》是张九龄为我们遗留下的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十三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张九龄》,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6 月第1版,第73页)。此后,又有一说:“张九龄现存诗二百一十八首,本集收为四卷”(《唐代文学史》上册,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 265页)。统计的数目显然前后有异,是否所据版本不同, 亦未见说明。华南师大文学院的陈建森先生曾撰有《<曲江集>版本源流考》一文,惜未提及各种版本的诗歌篇目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阅读乾隆五十八年《直隶遵化州志》,是书艺文志存明戚继光《葺汤泉记》、《重修三屯营城记》、《景忠山死事祠奠文》等文三篇及诗《景忠山景忠庙》、《宿石门驿闻马嘶》二首。其中《景忠山景忠庙》一首不见载于戚继光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戚氏诗向称"亦伉健,近燕赵之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十五·集部·别集类存目五》),兹抄录如下,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5.
<正>玄烨,清康熙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文武全才文治武功皆优的帝王。他冲龄即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一生3次东巡、6次南巡、3次西征,无论是在京理政还是离京远巡,留下诗文墨迹数以千计,著有《御制诗文集》4卷,收集诗词1135首、制文12篇,共计1147篇,其中3次东巡期间创作诗45首、御制文2篇。康熙皇帝东巡期间创作的诗文,多为有感而发,即兴之作,叙史、怀古、记事、抒情、歌咏,壮景抒情,感物言志。经过祖先征战之地,写下《萨尔浒·并序》《吕翁山》《松山》《憩小凌河》《驻跸大凌河》《山海关·并序》等,追忆缅怀太  相似文献   

6.
卢挚是元代前期诗文及散曲大家,其诗文集《卢疏斋集》已亡佚。《大明一统志·顺天府·人物》条载,"卢挚,涿州人,仕至翰林学士,博学有文思,元初能诗文必以刘因卢挚为首,所著有《疏斋集》。"似乎明代中叶犹存。李修生作《卢疏斋集辑存》(以下简称《辑存》),收文十余篇,诗五十余首,词二十余首,散曲小令一百二十余支,并作有《卢挚年谱》,但典籍浩繁,难免遗  相似文献   

7.
南宋著名词人与思想家陈亮原有《龙川文集》四十卷、《外集》四卷,人元亡佚。至明成化年间汪海收拾断简残编,补辑而成《龙川文集》三十卷,流传至今。陈亮诗文多有亡佚,三十卷本《龙川文集》中也误收入伪篇。如卷十五中有《后杜应氏家谱序》一文,其中有"登宋咸淳中解榜,官至广东廉访司副"等语,显为元人  相似文献   

8.
目前公藏解缙文集共有八种,除一种仅载诗外,其余七种均诗文皆备。然各版本之间,差异甚大,所收最少者为天顺本,有诗五百一十一首、文一百三十三篇;最多者为万历本,有诗九百一十七首,文三百九十五篇。由于解缙文集散藏于各地,至今尚未有学者对全部版本提出讨论,本文将八个版本依其卷数,分为三十卷系统、十卷系统及十六卷系统,一一详述内容大要、版本特色与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今存汪藻的《浮溪集》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而成,故其中有一些失收及误收者。《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诗订补》等书都对汪藻的诗文进行了整理和辑佚,然而却对集中一些误收的诗文未加细考。今就所见者,略作考辨,确认误收者计文两篇,诗四首;疑误者计诗五首。  相似文献   

10.
1.《全宋诗》"洪刍"条下收有一首《示子》诗:"太学何蕃久不归,十年甘旨误庭闱。休辞客路三千远,须念人生七十稀。腰下虽无苏子印,箧中幸有老莱衣。归时定约春前后,免使高堂赋式微。"此诗标题下,整理者有一段注释:"朱本无此诗。鲍校云:此诗应删除,《尧山堂外纪》是洪皓诗,见《鄱阳集》附录。按:四库本《鄱阳集》未收此诗,待考。"(第22册,第14492页)按:此诗既非洪刍诗,亦非洪皓诗,而是北宋洪浩之父写给洪浩之诗,此洪浩曾于北宋熙宁间  相似文献   

11.
晚清文人鲁一同(1805-1863),字通甫,亦称通父,幼居安东(今江苏涟水),后迁山阳(今江苏淮安)。擅长诗文创作。其诗文集包括《通甫类稿》四卷、《通甫类稿续编》:二卷、《通甫诗存》四卷、《通甫诗存之馀》二卷及《通甫类稿补编》二卷等,本文即对各书的成书、流传及版本情况试作一些考察梳理。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载集》载录张载诗16首,其真实性毋庸置疑。李裕民《张载诗文的新发现》一文称新发现张载诗61首。这61首诗真伪掺杂,其中误入了杨时、吕本中、朱熹、陆游等人的诗作。  相似文献   

13.
1985年,珍藏河南省濮阳民间达600余年之久的由西夏遗民唐兀崇喜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编成的《述善集》一书得以重见天日。该书现存抄本二件(甲本、乙本),从尾跋知,抄写时代应在清顺治十六年(1659)或以后,题"祖遗藏书《述善集》"。全书分为"善俗"、"育才"、"行实"三卷,内收元末明初西夏遗民著作及亲朋师友撰写赠诗、赠文数十篇。其中,有数篇诗文与元代著名哈刺鲁学者伯颜宗道有关,既有其事迹记录,又有其撰写  相似文献   

14.
厉鹗《宋诗记事》卷四十八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系之朱熹名下。其实,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栻所作,在张栻《南轩集》卷二中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及此秋容霁"、"昔游冰雪中,未尽登临意"来看,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相似文献   

15.
《永乐大典》卷2264载自居易《湖上春行》诗二首,有人断定其二为佚诗(见《文献》1997年2期童根羽文),其实不然。这二首诗均被收入《全唐诗》。第一首在卷443,第二首在卷446,只不过前诗题作《钱塘湖春行》,后诗题作《春题湖上》,仅有几字不同。可见二诗并非佚诗。《永乐大典》把二首诗作同一诗题下之组诗处理,《全唐诗》则作为  相似文献   

16.
终于布衣而声价重于一时的明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谢榛,一生惟诗是乐,驰骋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诗坛六十馀年,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和诗论。时至今日,虽历经四百馀年沧桑,仍有诗2542首、曲1阕、句6则、诗话429段、序1篇、评点79条流传下来。这是一笔可观的文化遗产。《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二《四溟集》提要谓:"榛诗足以传,而论诗之语则多迂谬。"卷  相似文献   

17.
《全唐诗》卷四六七收牟融诗一卷,诗六十九首,小传云:"牟融,有赠欧阳詹、张籍、韩翃诸人诗,盖贞元、元和间人也。诗一卷。"显然,《全唐诗》的编者并没有掌握牟融生平的任何资料,小传不过就所谓"牟融集"撰写而成。据我们考察,这个《牟融集》实为明人所伪造。唐代没有牟融其人。我们曾遍搜唐代文献史料,包括史乘笔记、总集别集、政书类书、金石碑志等,从未发现有关唐人牟融的只字片语。苏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同志为了编纂《全唐五代  相似文献   

18.
业师徐朔方先生编年笺校的《汤显祖全集》,是徐先生在笺校《汤显祖集》之诗文集部分、增订修正之《汤显祖诗文集》的基础上重编而成。《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五十一为《补遗》,所收为不见于汤显祖作品集各种古代版本的佚文佚诗。原收入《汤显祖诗文集》卷五十《补遗》中的佚作,被证明为伪作的已予删除,并增补了后来所发现的佚作。而正是这后来所增补的佚作中,由于失考,造成了一些伪作被误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19.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著《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民国八年,张氏无倦斋重刻文津阁本,后来刊行《湖北先正遗书》,即据张本影印。然此书既经辗转抄录,错讹之处是所不免。如该集卷一四所载《朝贤送陈职方诗序》一文,末云:"集高斋之逸韵,增黄堂之故事,宿承贶授本,辱命冠篇,绝《大雅·穆如》之章,惭末学斐然之累。宝光己卯季冬二十八日序。"宋代绝无"宝光"年号,据字形及郑獬生活年代考之,当是"宝元"之误,且"宝元已卯"正是宝光二年,干支相符。然此文首称"康定元年,  相似文献   

20.
唐代宗朝,左拾遗窦叔向工于五言诗,名冠流辈,其五子常(中行)、牟(贻周)、群(丹列)、庠(胄卿)、巩(友封),皆以诗名于当时,人称"五窦",唐褚藏言编《窦氏联珠集》,收五人诗共一百首,《四部丛刊》三编据嘉业堂藏宋刊本影印,弥足珍贵,而《全唐诗》卷二七一收五人诗一百三十首,卷八八三补窦巩诗一首。五窦创作了大量的酬唱寄送诗,涉及到许多王公卿相、文人士子,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