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恤刑制度是儒家法律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文主义品质备受历朝历代的青睐。恤刑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恤刑思想内容较为丰富,在古代法律史上也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使在崇尚"重典治国"的明代,也通过较为完善、成熟的恤刑制度以及刑狱实践对审刑制度、法外行仁、教化等恤刑思想加以全面的展现,从而也进一步体现出了儒家"明德慎罚"思想以及封建社会法制伦理的特点。同时,恤刑思想对有效缓解阶级矛盾和维护封建统治也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我国古代慎刑思想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清朝秋审制度中慎刑思想的表现形式.通过地方、中央两个层级诸多层次的死刑复核程序,秋审制度的慎刑思想刻上了很深的历史印迹,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文杰  付淑娥 《兰台世界》2013,(11):123-124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况提倡把礼法结合礼本刑用作为建设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和“治之经,礼与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发遣作为流放刑的一种,乃清代所独创,且极具民族特色,是指把罪犯发往东北或新疆地区分别当差、为奴、种地的一种刑罚.本文对清代发遣刑的形成过程、执行情况及其对边疆社会的影响进行考察,以期对清代流放制度有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6.
张伟  焦艳辉 《兰台世界》2012,(36):143-144
作为古代法律创始阶段的秦汉时代是中国族刑制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起源、演变并逐步趋于定制的时期,乃是深入阐释族刑历史变迁、制度演进以及其与古代中国社会辩证关系的极佳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7.
王霞 《兰台世界》2014,(3):91-92
明代的赎刑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赎刑制度为基本点,对其立法内涵、赎罪方式、量刑特点以及自身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赎刑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赎刑制度为基本点,对其立法内涵、赎罪方式、量刑特点以及自身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况提倡把礼法结合礼本刑用作为建设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和"治之经,礼与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至正条格》是新发现的元朝的第3部法典,其中条格部分第33、第34两卷是题为狱官的条格汇编,保留了大量的研究元代刑狱制度的新史料。通过这些条格,可以对元代的刑狱制度有大体的认识和了解,如元朝重视死刑审判、刑罚总体较轻、司法中存在明显的蒙古因素和民族歧视现象、人道主义精神多有体现、刑狱审判过程中相关机构职责不明、司法腐败非常严重等。  相似文献   

11.
丁洁 《大观周刊》2012,(13):33-33
“酒驾入刑”的正式实施,不仅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要使"酒驾入刑"真正收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做好酒驾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衔接工作,检察机关应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预防犯罪,从而维护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12.
从现有的史料考证,古人在案件的定性、审判、量刑以及执行上所采取的做法是非常审慎的,秦汉时期的杂治定罪、廷议审案,就是古代中国慎刑观念发展的产物,也是古代中国慎刑观念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郑颖 《兰台世界》2012,(9):15-16
面对灾害的发生,北宋时期的中央政府通过灾情上报制度从地方获得灾害信息,并且作出反馈。但由于制度以及人为因素,导致在信息传递中存在着一些弊病,阻碍了对灾害的有效处理和对百姓的及时救恤。  相似文献   

14.
发遣作为流放刑的一种,乃清代所独创,且极具民族特色,是指把罪犯发往东北或新疆地区分别当差、为奴、种地的一种刑罚。本文对清代发遣刑的形成过程、执行情况及其对边疆社会的影响进行考察,以期对清代流放制度有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5.
韩秀丽 《兰台世界》2016,(14):144-147
科举制度、国家祭祀制度、圣谕宣讲制度和旌恤制度是清政府控制民众意识形态的四大主要制度。主要论述上述四大主要意识形态控制制度的变革与演化,同时对清末新政时期意识形态控制制度的变革和演化进行反思,总结出清末意识形态失控的表现,并且分析出清末意识形态失控的原因,即国家无力挽回的持续衰败导致合法性基础的丧失、官方意识形态调整停滞不前和国家控制力过于薄弱。  相似文献   

16.
出土汉初律中的赎刑一般被分为规定赎刑与替换赎刑。根据出土简可知规定赎刑可进一步分为比照赎刑与直定赎刑。其中,比照赎刑直到唐律中仍然存在,直定赎刑则在西汉中后期为罚金刑所代替。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发展到隋唐高峰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当中的法典化逐渐成熟,形成了法典的基本形式和基本体例,体现中国封建法制融礼于刑的思想的各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唐代,由于经济上获得了高度发展,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各项工作制度更趋完善,治理国家的效能也大为提高,实行的“三省制度”和“五花判事”便是一例. 唐代的中央机关,设有省、台、寺、监、卫等机构.其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辖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为辅佐  相似文献   

19.
清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养老事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清朝时期,在养老、养恤贫苦孤残等社会保障政策方面,也实现了许多创新发展,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促使更多的弱势群体获得了救济。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经常借助“冒犯、大逆之词”编织各种罪名,滥杀无辜,以达到排除异己,维护统治的目的,并设置了相应的刑狱.因文字而导致的牢狱之灾并不是一开始就称为“文字狱”,南宋以前把这类案件称为“诗狱”、“字祸”、“诗案”,清初多因撰写明史而获刑,又称为“史案”、“史狱”.“文字狱”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乾隆末期,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赵翼首次提出. 文字狱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常见的思想文化专制统治手段,对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带来的波澜如今已消逝,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文字狱,正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