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石头乡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他的书斋名为励耘书屋,晚年人称“励耘老人”。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接到一张寄自北师大励耘2号楼的信卡,于是离开京西门头沟,应邀到母校励耘2号楼拜谒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 敲开家门,被先生让进书房,但见书架上、书橱上、书桌上,到处放满书籍,不少处图书堆得直摩房顶,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书房。  相似文献   

3.
论科技期刊的终校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徐超富 《编辑学报》2005,17(5):326-327
在科技期刊终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3种终校方法,即浏览法、对应法和划块法.  相似文献   

4.
朱农 《出版史料》2006,(4):37-37
长眠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的一代学者启功的墓地,是他和夫人章宝琛的合葬墓。墓碑端庄醒目,设计巧妙,是由大理石制作的一方放大了的石砚,独具风采。特别是碑阴雕刻了两条砚铭。一条是启功生前收藏的清康熙“御砚”上的“御书御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功曾以“坚净居”为自己的室名)另一条是他的恩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先生亲自书写的“元白用功之砚”(启功,字元白)。启功终生不忘恩师,感情真挚,历久弥深。晚年更以义卖书画所得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陈垣,字援庵,室名励耘书屋,学者称励耘先生)。读到这方墓碑,令…  相似文献   

5.
刘勇 《中国编辑》2011,(1):24-27
陈垣先生的"校法四例"不仅对于古籍整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编辑工作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文章对"校法四例"在编辑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试论校对的两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奇 《出版科学》2008,16(2):19-25
从分析原稿与校样上的两类差错入手,阐述现代校对两种功能的此消彼长,论证"活校"在现代校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活校"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校检工作所处的正是报纸出版流程的"收口"环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一直以来,由于校检工作的幕后性,以及校检的贡献价值和终极价值不那么具体,不容易被量化,所以在许多人甚至在部分校检工作人员的认识里,校检工作不过是一种依他性很强的机械纠错活动,缺乏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又十分容易导致校检人员自身价值定位低,从业精神状态差,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8.
吴丽 《报刊之友》2014,(2):135-136
对于刚加入出版行业的年轻生力军担任校对一职后,如何入手校对一期报纸?本文旨在告诉新入行的校对同行如何运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以及如何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校对一期报纸。文中以《英语周报》2013~2014学年高一外研第6期报纸为例,对如何具体运用这四种方法进行校对进行了说明,以期对新入行的校对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曾经为刊物写过文章,提出"方法比结论更重要"的观点;也曾在书报刊编辑同仁中,鼓吹"加强方法论修养"的倾向.为什么方法比结论重要?因为一般来说,结论总不免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它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显出某种过时性,或由正确变成错误,或由整体变成局部.但是充满智慧的方法却能给人们提出独立探索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反过来可以检验结论本身.黑格尔说: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说: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都是暂时的东西,但包含在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却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方法是结论的催生素,结论是方法的派生物,方法的寿命无限,可以受用终身.那么,如何养成重视方法论的品格呢?  相似文献   

10.
肖云 《传媒》2000,(9):37-39
报界人士都知道,1998年<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发明了一种新的报纸发行方法,即"敲门发行"法.这个方法是如何发现、完善和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11.
张阳 《出版经济》2004,(10):61-63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会计学界一个十分有争议的问题.我国目前还未出台合并会计准则,相关的暂行规定中只允许采用购买法,未涉及企业权益联合法的问题.而在实务中,我国证监会等对权益联合法采取了"制度之外的默许"态度.  相似文献   

12.
陈垣其人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国宝"的陈垣(1880年~1971年),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别号援庵居士,书斋号励耘.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导师;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前,他还曾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图书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陈垣先生治学精勤刻苦,对宗教史、元史、年代学、目录、校勘、辑佚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的成就.主要有<二十四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中国佛教史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名作.  相似文献   

13.
蔡小英 《出版科学》2007,15(1):32-34
通过发掘"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加深对"两个制度"的理解,提高执行的自觉性;提出实施好"两个制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掌握现代校对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由"校对"向"校审"转变 现在有人提出以后的校对就是校审,这不无道理,原因有二:(1)现在的作者大多在电脑上写稿件,投稿方式也就变为送磁盘或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这样的稿件产生的错误主要是,作者用了不规范的词语、错别字和引用错误等.(2)电脑的智能化校对,可以纠正大部分的错别字、漏字、多字、形近字、同音字和成对的标点符号等,到了校对人员手上的校对稿,只剩下编辑漏改的和校对软件校不出的错误.这样的校对稿件只有是非可校.对一个校对人员来说,在没有异同只有是非可校且必须忠于原稿的原则下,他们必须采用校对独特的"点"校方法及审稿的审读查错的方式,纵观全书,进行版式、标点符号、错别字及重、漏句等的校读,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向编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因此,校审代替校对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16.
古籍整理本应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著作者的意图,因而整理者需要放弃已有的习惯与成见,厘清校本使用的范围、讹误校正的标准等先行概念.他校法是古籍校勘中的常用方法.在《枕中十书》的整理中,使用他校法时,特别关注了著作者的学术之渊源、所见之版本、一家之思见,"以不校校之",以免轻改原书.  相似文献   

17.
米戎 《出版科学》2007,15(4):38-40
书稿的电子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原稿与校样合而为一,校对方式变为以读校为主,校是非的功能凸现,这是校对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要想解决书稿中的是非问题,首先必须辨明是非.做不到这一点,校是非就无从谈起,读校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本文结合实例分析、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得出了"辨是非是读校活动的第一要义"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徐绍启(1879-1948年)字信符,原籍广东番禺,生于英德.清光绪二十四年(1989)岁考,为学使张冶秋器重,录为博士弟子员,与叶恭绰、陈融等同年;二十六年(1900)肄业于学海堂菊坡精舍.三十年(1904)与陈融、朱执信等组织"群志社",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