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吃龙虾     
我在小区附近开了家餐馆,水煮龙虾是我们的招牌菜,不少人都慕名而来。一天下午,从门外走进一对老年夫妇,老大爷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老太太慈眉善目。他们找好位置坐了下来,我拿着菜单请他们点菜。老大爷说:“咱们今天就吃水煮龙虾,听说这是你们餐馆的招牌菜,先来半斤。”老太太笑眯眯地对我说:“味碟里多放些醋。”  相似文献   

2.
近年沈阳街头的商家出现了一些奥妙的招牌,如“渐昱”,如“坎炫”。这些招牌的含义是横竖猜度不出的,无沦从古意,还是洋味。也就是说,这样的汉字罗列在一起,无法从现代汉语中得出意义。譬如说,“屙屎”有确定的含义,而“屙淦”就不可理喻。这些新商家的招牌就属于“屙淦”一类。然而招牌的拥有者躲在“屙淦”后面露出得意的笑脸,因为这招牌是花高价从玄妙家那里捏算获得的。 这些招牌在偏旁部首上必与“金木水火土”有关,这是玄妙家给商家酿名用的基本材料。据说大凡一个人的命相都由五  相似文献   

3.
《新闻天地》2007,(11):I0006-I0007
云梦宾馆是岳阳市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宾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云游四海,梦归故里,“云梦”成为了一块极富品位的招牌。  相似文献   

4.
光明 《新闻三昧》2005,(7):55-55
6月1日上海《新民晚报》38版刊登的一则小品《欧阳博导说》,说的是宋代大豪欧阳修今日被某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一日欧阳博导带数十博士生远足,看见一匹脱缰劣马踏死路上一只狗。欧阳修遂让学生以此作,一博士生惴惴道:“此事早闻尊师教诲,止六字足矣。”学生当着老师的面称其为“尊师”,此大谬也。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在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评选10名最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和100名优秀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的评选活动中,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教授荣获“十佳”称号。从1984年开始,欧阳宏生(下称欧阳)致力于新闻理论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个人著述200多万字,取得了大量的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著名的学者。记者:首先,祝贺欧阳教授获得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这是对你长期在广播电视理论领域内进行的大量富于探索性和建设性的研究工…  相似文献   

6.
彭俐 《传媒》2002,(1):16-17
记者是什么? 有人说,好记者是一家媒体的金招牌。而我以为,好记者就是金子本身,甚至是“金不换”。能够用金子换的记者,未必是真金。我不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招牌     
龚宝良 《档案时空》2003,(12):25-25
招牌是店铺的标志,起着区分行业经济性质和经营特点、讲求信誉、招徕顾客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商店招牌,大多是用布帛做成的。开始时,主要悬挂在酒馆、栈房、食宿之店,叫做“酒望”、“店招”或“幌子”。招牌作为商店的标志,在我国至少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在古代一些诗词名句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酒家商店、布帛招牌迎风飘舞的秀丽景色。唐代以后,商业日渐繁盛,商店悬挂招牌逐渐普遍,木刻的、铜铁铸造的、粉壁书写的,各式各样的招牌相继应运而生,并且加上店主的…  相似文献   

8.
罗彬 《新闻世界》2004,(10):22-22
不知不觉中,主持《第一时间》已经一年了。如今《第一时间》已经成为安徽经视的一块招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我很庆幸自己参与并见证了这一过程。经常有朋友问我,主持《第一时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思来想去,感触良多,如果要概括的话,那就是“紧随《第一时间》,生活天天新鲜”。  相似文献   

9.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10.
让金字“招牌”更闪亮──湖北省襄樊市新华书店开拓经营纪实刘东仿商厦林立,书摊遍地。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图书发行第二渠道的兴起,各地的新华书店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更换招牌、弃书经商,还是巩固阵地、开拓经营?湖北省冀樊而新华书店选择了后者,而目打了一...  相似文献   

11.
上海滩有句赫赫有名的歇后语——“大舞台对过——天晓得”,这算什么意思呢?不但外地人搞不清楚,上海的年青人恐怕也未必说得出所以然吧!近期搞陈列,有机会见到一块非常奇特的招牌,请教了老法师,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才总算对此语出典有了个基本的了解。所见的是一块长122厘米,宽86厘米的木质招牌(见图),招牌正中刻着一只大乌龟,龟身是立体的,龟头伸得特别长,吐出两行文字:“乌龟眼睛太小见人牌号就要假冒所以被人抽吊。”左右上角各有一只手非常醒目地指点着招牌上方的文字是“看 看 看”,看什么呢,看字中间点题“东首假冒”。招牌下方的文…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愤愤地对我说:你们广播电视“随地吐痰”的现象太严重了,能不能管束管束?我问他;此话什么意思?他笑了,戏耍道:打个比方嘛!人们都知道随地吐痰不好,深恶而痛绝之。可是,你们广播中、电视屏幕上的一些行为,诸如错字别字,胡说八道文理不通乱侃,和“随地吐痰”有什么两样?当然,这种随地吐痰式的乱弹琴不是广播电视的首创,严重的是那些公司招牌、广告牌,和各式各样的招贴广告。他们胡编乱造,造成极坏影响。但那些毕竟是“末流”,人们未必注意。而文化程度应该很高的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文明窗口,对你…  相似文献   

13.
因相约晚上采访大兵,我们便早早来到了长沙欧阳胖胖大歌厅,离开演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场内已经是座无虚席了。精彩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欧阳胖胖领着徒弟适时调动着观众的情绪,台上台下互动,高潮迭起,我们充分感受着这浓烈的氛围。大兵和赵卫国的出场,把场内的高潮推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经几次上场下场折腾,观众才恋恋不舍地让他们心目中的相声王子大兵和其搭档赵卫国下得了场。我们赶紧来到后台,瞅住机会,乘兴“抓”住了大兵。  相似文献   

14.
李潮 《记者摇篮》2005,(5):16-16
在日常报道中,电视新闻由于采制过程复杂、时间紧,很多记者往往忽略新闻标题的制作,认为那是编辑的事。这很不对。“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再创作。“题目也像一块招牌,招牌醒目、新颖,就引人注意。”因此,一定要重视电视新闻标题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记者只有通过对标题字斟句琢、精雕细刻。才能吸引帮助观众了解新闻的主要事实,理解新闻的价值,提高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5.
欧初 《出版参考》2011,(6):20-21
广东省几位老同志1997年初到增城参加一项活动。从广州市区出发东行,沿途城镇商业繁荣,招牌林立,不由勾起我一桩心事。到达目的地,我见任仲夷、刘田夫、林若、吴南生、杨应彬等俱在,就提出一个问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定,所有含繁体字的招牌一律强制拆除,改为简体字。这个规定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6.
沈彦 《青年记者》2005,(10):59-60
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被称为“里巷中事”、“琐闻”,源于当时不少报馆采访社会新闻的记不通墨不会写稿,只因在下层社会混得熟,能得到一些奇闻异事而被雇佣,他们到处打探采集,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然后告知编辑,由其写稿编发。随着我国现代报业的发展,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各类报刊均以社会新闻为“招牌”,期望赢得更多的读。然而此时的社会新闻已非彼时的“琐闻”、“里巷中事”,除了继续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体现接近性、人情味以外,更以其广泛的社会性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另一方面,琐闻也并未消失,在许多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中,它作为其中一个种类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随笔     
路边文字 出门的时候我喜欢眼观六路东张西望,有时是看美女,有时是看美景,有时是寻找街边那些有趣的文字??它们一般包括广告、标语、招牌以及不知是谁的涂鸦。这也许是因为常年文字打交道形成的怪癖,不过好在常常有快乐的发现。 “吃饭补胎”是早两年坐车在公路两边经常看到的招牌,这是兼营汽车补胎业务  相似文献   

18.
又想借助“毛”字招牌赚钱,又怕对毛主席有所不恭。这是韶山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19.
从传播效果角度讲,标题应是新闻的灵魂。观察时下的报刊,我们会发 现口语化的标题正由原来的“偶尔一试”逐渐变得“时常可见”。 现下,各类报刊的各种体裁作品频繁使用口语化标题,但这中间以晚报的消息类作品居多。羊城晚报今年春节前后大量作品采用了口语化标题,如《举着招牌收购机票 为的是报销三千元旅游费》。《羊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拜年兴讲仔女读书》。《车臣叛军要打游击  俄军方说那是“虚张声势”》。北京晚报的口语标题也很常见。如《美国跟俄罗斯叫板:你玩不起,我玩!》,《威廉王子与“老爸”不和》。新民晚报亦如…  相似文献   

20.
陈国忠 《新闻天地》2006,(10):34-34
2005年8月22日晚上10时许,我正在办公室值班,突然接到一名叫彭敦辉的男青年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自己是一位白血病患者,正在长沙湘雅医院住院治疗。当日傍晚,与他同病室的病友欧阳志成,将治病剩下的3.5万元钱留给了他,然后放弃治疗回家了。他是在送走欧阳志成后,回到病房才发现了欧阳志成给他留下的这笔钱和一封信。在信中,欧阳志成不无遗憾地说,尽管他是最有希望治愈的,却因10多万元的费用不能到位,而不得不放弃。在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决定将本来为自己治病准备的3.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