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初期,1938年6月,我在汉口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遇到一位笔名“老百姓”的青年,他原名徐师梁,江苏人,在汉口帮助朋友编《大众报》七日刊。他外表温文儒雅,但胸怀大志。他看到河南一带,自我军徐州突围之后,大军云集,而当地报纸奇缺,消息闭塞,就在7月份,毅然离汉北上。临别,我们问他:“你单身去前方,凭什么来办报?”他慨然回答:“我只带一支铁笔,一块钢板足矣!”他进入中原战场,初在当地游击队中奔走,然后找到同伴三人,即开始编辑发行油印的《大众报》,从印几百份开始,逐步发行推销,最多时竟达到一万份左右,这真是战时力、油印报的一大奇迹! 这位“老百姓”记者,不仅精通编辑、采访业务,  相似文献   

2.
1940年1月,晋西北行署(后改为晋绥行署)成立以后,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决定出版《抗战日报》和《晋西大众报》。同年9月18日、10月26日两报先后创刊。《晋西大众报》为四开二版,报名由晋绥边区抗日领袖续范亭将军题写。1945年6月5日改名《晋绥大众报》,同时改出四开四版。从1947年5月20日起,因编辑人员参加土地改革,报纸暂时停刊。1948年10月25日复刊,1949年7月24日终刊,共出版445期。曾经出周刊、五日刊、三日刊、间日刊。最高发行量达12000份。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苏南的东路地区(长江以南、沪宁线以北、常州以东地区)创建了一大片抗日游击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江南》、《大众报》象两把战斗的号角,吹奏起了一曲又一曲激动人心的战歌,鼓舞人民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洪流中去,从而在我党的报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历史演变过程来说,《江  相似文献   

4.
《大众报》创刊于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是江南中共东路特委的机关报。从创刊至一九四一年七月敌伪对江南“清乡”为止,根据已经征集到的史料统计,大众报总共出版了二百一十五期。  相似文献   

5.
胶东《大众报》于1938年8月13日创刊,1948年12月1日改称《胶东日报》,1950年4月20日终刊,历时近12年。历任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有贺致平、于寄愚、阮志刚、王卓清、李显堂、王波、王人三、白汝瑷、何若人、鲁平、康庄、鲁琦、张映吾、陈晓东等。  相似文献   

6.
饶嵩乔 《湖北档案》2007,(12):35-36
一个任汉口警察局长的孝感人,在其任内利用工作和闲暇时间,对民国初年的武汉工商百业、社会习俗、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撰写出了让时人感佩,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情工具书《汉口小志》,其历史价值是值得大书一笔的。这个乐此不疲的孝感人就是徐焕斗。  相似文献   

7.
牛济 《新闻知识》2001,(6):48-49
周恩来和张季鸾都是留日学生,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却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即 1938年于武汉开始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季鸾预料上海必将失陷,决定增出《大公报》汉口版,“以树立战时言论之中枢”。“八一三事变”后四日,仅率两位同人,冒险离沪,“舟车毛驴,病不辍行,兼程抵汉”,终于 9月 18日创刊《大公报》汉口版,并独力主持该版言论。翌年 1月 11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与积极努力下,《新华日报》也在汉口创刊发行,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 10月 17日日军逼近武汉,《大公报》汉口版…  相似文献   

8.
冯波 《兰台世界》2016,(23):121-123
《银行杂志》是近代汉口银行公会因其事业上的需要办理的行业机关杂志。在短短四年间发展成为民国初年三大金融刊物之一。其每期内容不尚空谈,专载事实,东西都很纯粹,尤其是其关于财政金融市场贸易的记载确有永久的价值,因此剖析《银行杂志》有利于我们细化和深入汉口金融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两三年前,在武汉市文化局唐惠虎局长的指示下,武汉图书馆承担了《汉口宁波帮》这本书的编写任务。当时,我是既高兴,又有些担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90年代在汉口创刊的中文《汉报》,在究系何人创办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三种不同的说法。我就目前看到的资料加以缕析,提出个人看法,供新闻史志研究者参酌。  相似文献   

11.
重庆《大公报》是1938年由汉口迁到重庆,于同年12月1日发刊的,日出对开纸一张。抗日战争时期,日销最多曾达到97000余份。重庆《大公报》经理是曹谷冰。抗战胜利后,曹调任天津《大公报》经理,由金诚夫继任重庆  相似文献   

12.
汉口路309号原<申报>大楼,座落在汉口路与山东路交叉处形成的西南直角形的地块上,是一座六层楼的欧洲式建筑,确切地说是英国古典建筑,因为<申报>最早的老板就是英国人.整座建筑浑厚、凝重,外立面精雕细刻,轮廓清晰,立体感很强.  相似文献   

13.
1937年秋,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从南京来到汉口。开始,军委会要把他安排在汉口中央银行大楼里住。冯玉祥先生觉得那地方太热闹繁华,不好办公,于是自己找到武昌千家街福音堂这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在福音堂里,还住着一批文化人。他们有老舍、老向、何容等,因住的较近,常来看望冯玉祥先生。来得最勤的要数老舍先生了。有一次,冯玉祥先生请老舍吃饭,问能否出一本抗日的文艺杂志?老舍风趣地回答说:“在下有人有笔,就是印不出来!”冯玉祥先生说:印刷和经费问题我来解决,文章由你们来写。没过多久,冯玉祥先生便在汉口办起了一个小型印刷社,并取名为“三户”。何为“三户”?原来冯玉祥先生喜读宋陆游的诗词。一天,他读陆游的《金错刀行》中“楚虽三户  相似文献   

14.
汉口时期的《中央日报》提起《中央日报》,人们都知道它是国民党的宣传工具。它的创刊期,一般人都认为是“1928年2月1日”,地点在“上海”。现在仍在台北出版的《中央日报》就是以“2月1日:为“创刊纪念日”、“社庆日”的。  相似文献   

15.
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在抗战时起过很大作用。有一说法,该刊自第7期起改名《抵抗》,迁至汉口后从第30至86期都用原名。事实如何?叶再生主编的《出版史研究》第一辑第50页刊载《调查小记》说:编辑部找到了上海书店1984年的影印本,影印本刊名叫《抗战》,但该影印本第7—26期中的第  相似文献   

16.
在国民党报刊史上,上海曾出版过两次《中央日报》。第一次是在1928年2月,原在汉口创刊的《中央日报》迁沪复刊,由当时国民党中宣部长丁惟汾兼任社长。1929年春,该报迁至南京出版,即南京《中央日报》。第二次是在1945年8月底,原创刊于屯溪的安徽《中央日报》迁沪出版,社长冯有真。本文所介绍的仅指后者而已。  相似文献   

17.
汉口路309号原《申报》大楼,座落在汉口路与山东路交叉处形成的西南直角形的地块上,是一座六层楼的欧洲式建筑,确切地说是英国古典建筑,因为《申报》最早的老板就是英国人。整座建筑浑厚、凝重,外立面精雕细刻,轮廓清晰,立体感很强。正门朝东北向。正门西边北向另有一门,连着楼梯。两门内部连通。正门门厅比较宽阔,墙壁与地面全部用高级石料砌成。  相似文献   

18.
《经世报》 1897年8月2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初五)创刊,旬刊,农历逢五出版。连史纸铅印,每期三四十页不等,线装成册。至同年12月,共出16册。馆址设杭州市上扇子巷,上海分馆设在上海新马路福海里。此外,北京、天津、西安、长沙、汉口、济南、广州、安庆、芜湖、福州、南昌、苏州、常熟、宁波、温州、兰溪、绍兴等地均设有售报处。  相似文献   

19.
矗立在上海汉口路、山东路口的《解放日报》大楼,已于去年5月28日在上海解放45周年和《解放日报》创刊45周年纪念日部分启用,两个纪念日和大楼落成典礼在大楼的多功能大厅隆重举行,《解放日报》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看到新大楼的崛起,笔者不由想起了一段《解放日报》办公楼的轶事。老报人都知道,上海解放时,《解放日报》是在范长江等同志领导  相似文献   

20.
作者附言:在国民党报刊史上,上海曾出版过两次《中吹日报》。第一次是在1928年2月,原在汉口创刊的《中央日报》迁沪复刊,由当时国民党中宣部长丁惟汾兼任社长。1929年春,该报迁至南京出版,即南京《中央日报》。第二次是在1945年8月底,原创刊于屯溪的安徽《中央日报》迁沪出版,社长冯有真。本文所介绍的仅指后者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