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海涛 《今传媒》2005,(9X):43-44
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BBS中的信息传播是除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之外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当传统媒体由于技术和设备原因未能及时提供信息时,即时通讯、BBS、博客、web2.0网站等新一代媒体开始发挥传播信息的作用,一些现场目击者利用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向大众传播着他们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鹏民  王海  赵晓春 《新闻界》2005,(5):118-119
一、对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声的定义 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新的大众信息传播手段,网络传播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综合了传统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消费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当前亟须弄清楚3个问题,即:大众传播消费的范围是什么?谁是大众传播消费者?开展大众传播消费研究应明确哪些主要理论问题?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大众传播消费方面的许多理论问题也就明确了。一、大众传播消费的范围目前,人们对大众传播一般定义为:传播者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的定义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说明大众传播包含四项内容,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工具、受众;第二层含义说明大众传播是一个动态过…  相似文献   

4.
赵燃 《新闻世界》2011,(1):167-168
武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意蕴深邃。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革命不断向更高层次延伸,以及在勃兴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下,中华武术正面临...  相似文献   

5.
李虹霏 《今传媒》2014,(7):155-159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际传播在客家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众传播时代,客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和危机。为应对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应注重意见领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际传播,拓宽人际传播渠道、积极营造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面对着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大量的、连续的、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让人觉得无处不在,它所传递的道德化信息能够广泛、迅速、连续地影响着受众,但另一方面受众对大众传播渠道的无法避免又难以抗拒,使得大众传播的道德信息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为受众根据需要所选择并接受,从而引发道德教育活动。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做好育人工作无疑是研究来自社会的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孙炎 《大观周刊》2012,(17):297-297
得益于网络维基技术的普及,大众传播领域进入web2.0时代。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的基本模式。以微博为代表,在全新的大众传播语境下,它是否可以表现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创造力",从而对传统理论产生影响,就成为了本次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8.
对大众传播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即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机构通过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传递讯息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笔者始终认为,大众传播是对社会影响最大、最广的一种传播方式,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由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传...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就其一般意义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而大众传播是影响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调控,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又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科学信息因内容的特殊性和话语的专业性而使其具有一定的传播障碍和难度.而且“科学报道在传统上习惯于科学传播的精英惯性思维”,①受众对于其接受和理解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信息.此外,大众传播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渠道,但是大众传播过程和解读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发生,这些因素加大了科学信息的传播难度.  相似文献   

11.
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体。实际上,第四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的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因而它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框架。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即职业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和不确定的广大受众。而因特网是建立在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群体传播,继而由于传统大众传媒纷纷上网,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特网开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极度发达,传播媒介、传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获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异常快速,范围非常广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新时代传播的特性结合起来,使得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培养青年优秀的品质,弘扬中华文明,是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大众传播的背景下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传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析,寻找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崛起和成长,展现了人类全新的信息电子网络传播方式,它将受众从传统大众传播的媒体中分流出来,并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因此,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无论规划哪一种媒体的发展,都不能忽视国际互联网的存在。数字化时代和社会价值结构的变革按照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观点,1956年、1957年是美国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  相似文献   

14.
1999年4月中旬,有人在因特网上发布一条“消息”,声称郑州市交通银行某领导携巨款潜逃。这条‘稍息”在网上迅速传播,郑州市许多储户纷纷赶到交行提款以求自保,郑州市交行在短短两天内支付了巨额现金。后经公安机关查明,所谓“消息”纯属无中生有,是两个年轻人在网上散布的谣言。他们在键盘上的随意一敲,给银行和储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网络发展为大众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但由于削弱了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体“把关人”的作用,各种不良信息、恶意政治信息、虚假信息在网上不胫而走。网络时代的大众传播如何对受众进行正确的舆…  相似文献   

15.
罗静 《传媒观察》2007,(7):35-36
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基本特质和样式,也深刻影响了大众传播的习惯语境。面对新的信息消费心理和信息接受模式的挑战,传媒对高校领域的新闻思路和表达方式必须主动调整,适应受众市场消费信息的价值取向,改进惯性报道模态,开拓新的新闻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大众传播渠道建设,但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症结出在大众传播者没能了解农民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没能将大众传播与农民受众信任的组织传播、熟悉的人际传播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传播渠道整合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而信息产业又是支撑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信息资源的共有共享才能大面积地避免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人类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不同于以往的协作与竞争。最早迎接“信息高速公路”挑战的行业之一是大众传播。在跨世纪之际,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观念,培养进入21世纪的崭新传播观念。第一,要树立全球观念,将传播活动纳入世界信息市场,维护我国的传播资源和传播主权,并依据国际惯例和规范要求我们的工作;第二,要树立全民观念,确保广大普通受传者都有均等的传播机会,打破以阶级、等级划分受传者的传统作法;第三,树立全能观念,大众传播人员要重新界定自己的工作范围,掌握多种传播手段和工具,并将全能型人才培养尽早纳入大众传播教育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大众传播渠道建设,但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症结出在大众传播者没能了解农民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没能将大众传播与农民受众信任的组织传播、熟悉的人际传播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传播渠道整合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为适应21世纪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创办的“名记者研究生班”,将由省新闻出版人才武大培训基地和武大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举办.该班将为新闻单位委托培养一批40岁以下、业务优秀、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的在职人员.  相似文献   

20.
微博是基于一种手机媒体的开放的、自由的、便携的、移动的信息平台和社交平台.微博传播在理论上真正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物、任何事情传播的大同世界.在这样一种全新的传播事实面前,用传统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无法完全解释微博传播实践,那些针对传统媒体而发展起来的经典大众传播理论在微博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失效”,也就是说经典大众传播理论对微博传播实践发生的作用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