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是马原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小说集中展示了一群70年代初的知青们的命运故事。小说呈现的是一部知青群体的“饥饿的美学”史。一群知青,陆高、姚亮、二狗、长脖,当然还有“我”,也还包括其他人,为了吃,便不惜干出诸如监守自盗式的偷青,杀鸭套狗烤肉吃、千方百计钓蛤蟆等一系列勾当来。总之,一句话,为了吃,他们是那样地不遗余力。相对于男性们的吃,女性们的情事则成为了小说中的另一个叙述重点所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叙述这些女性的情事时,作家马原并未赋予其太多的诗意色彩,只是尽可能进行…  相似文献   

2.
马原说,每个作家都有一部属于他自己的文学史。如果要我日后复述我自己的这一部,那么,马原一定位列其中。十几年前读马原小说时的快乐——充满奇异之感和无尽遐想的快乐,至今难忘。大学三年级时,我曾独自一人向西穿越整条青藏公路,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去认识海子的青海和马原的西藏。正如在《冈底斯的诱惑》中,马原借姚亮之口所说的:  相似文献   

3.
应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要求,我通读了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一书。应该说,这是一部出类拔萃、独具特色的选释本。尽管俞老“自己也难得满意”,然而研究者与读者却颇是买帐的。该书1979年第一版后,又于1990年2月再版印行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我迁新居时,对几百册书都进行了整理,大部分过时的旧书,我都“处理”掉了,唯独随我十几年已退了色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几十本《北京日报通讯》和1984年改刊后的《新闻与写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崭新的书柜里。一次,有位同事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嗬,你对这些‘小本本’还真够有感情啊!”我说:“你算是说对了。”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我当通讯员和后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案头置放着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再版的冯德英著《苦菜花》,凝视着封面,已是感慨丛生。白、绿为底色的封面上,在书名边注着“长篇小说”四个字,难到人们已不知道或已忘记《苦菜花》是一部长篇小说了吗?或许出版者为了告知新一代读者,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 确实,如果不是这部小说的再版,也许我也要把它忘记了,书中的母亲、娟子、星梅、花子、王柬之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湮没在记忆的风尘中已有十几年。书放在桌上,不敢去翻,怕见到那些被日本鬼子、汉奸杀害的同胞,包括还未懂事就被日本鬼子残害的曼子。 这些人物可以说是活在我小时候的心里的。在我的少年时代,《苦菜花》、《大刀记》、《平原游击队》等几乎成为大家的必读书。那时,并没有人强迫我们去读,而是一种自觉的学习,通过读这些书,便自然地产生了对日本鬼子  相似文献   

6.
《重逢的日子》《再会》两部纪录片都是以“人”为主题,真实地记录了离散45年之久的结发夫妻“团聚一离别一盼望团聚”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爱而无悔     
回首往事,进入农业银行18载以来,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放下手中的笔,任思绪飞扬在过去的日子里,每一次回味和咀嚼,最终都凝聚为真诚的感慨,“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在部队干了十几年的文字工作,当初转业,铁定了心要与劳人心烦的文字绝缘,然而似乎是命里注定,曾搁笔二三年后又重新操起了笔。未曾想到的是,后来的日子,竟如同坐上了电梯一样,要停也停不下来了。更令我欣慰的是,这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金融时报》、《中国城乡金融报》、《浙江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了4000多篇文章……我是一个“十年动乱”年…  相似文献   

8.
《出版史料》2007,(4):82-85
刘杲著《出版笔记》自序 这是我1997年以来的文字。 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出版文集》。作为“中国出版论丛”中的一种,书名是统一规定的,不由我定。“中国出版论丛”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联合“选编建国以来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部分负责同志有关出版工作的讲话、报告和文章,一人一卷”,共十一卷。我承蒙错爱,滥竽其间。  相似文献   

9.
《新闻学概论》(二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新闻学概论》(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李良荣曾在其“再版前言”中说:“……自2001年3月出版以来,承蒙读者的厚爱,两年多重印6次。”可见在当下新闻学界,尤其是新闻学高等教育界,这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新闻学理论教材。  相似文献   

10.
“这不仅是一本女儿怀念父亲的书”──《我的父亲朱德》出版座谈会侧记王松1996年12月,对于朱德的女儿、年逾古稀的朱敏来说是一生中又一段最难忘的日子。在中央组织的隆重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的大会上,朱敏一家人荣幸地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问候;她...  相似文献   

11.
仅仅一年多前,《金融时报》让我接手北美汽车专访业务,我没敢说“不”。这似乎是个极好的机遇,此外,刚进入报社三个月就说“不”似乎也并非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分类法》在台湾省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代由于《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传入,出现了“仿杜”、“改杜”、“补杜”等分类法不下三十多种,其中刘国钧先生的《中国图书分类法》是较重要的一种。它是1925年刘国钧先生任金陵大学图书馆主任时编制的,1929年改订出版,又于1936年增订再版.在初版自序里刘先生指出;“本法题曰中国图书分类法,盖为我国之图书作也。我国图书馆中由来有所谓新旧籍之分,其不当于事情,论之者已众,而本法编制之始即祛  相似文献   

13.
董柏云 《新闻三昧》2003,(11):36-36
人们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正业”,然而,他却可以在业余时间里完善曾经向往的“正业”,倘若乐此不疲,锲而不合,也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1972年12月,是我从农村“知青”到部队当兵的日子。刚到新兵连,连队要召开表决心大会。大伙说我是“知青”,有文化,就推荐我当代表,替大家写决心书。说来也巧,自  相似文献   

14.
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够修订再版,这在近年学术著作的出版中虽不能说是什么奇迹,但也并不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再版无疑意味着读者的肯定和需要,这也是该书学术份量和价值的一种证明。吴承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一书就是这样一部有份量、受欢迎的学术著作,一部可以为读者提供许多启发和思考话题的优秀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一这部《古诗文要籍叙录》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是当年我和金开诚先生合作的旧著,1988年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现在十七八年过去,很多朋友说,这部书已经很难找了。因此,中华书局要重印,重印前,让我写一篇再版序言。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回想起当年查找版本、考索文  相似文献   

16.
如今新闻从业人员出书、编书,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而浏览了朱有华(《人民前线》报社总编室主任)新近出版的典型报道作品选《放歌星辰》,脑子里却闪出了本文这个题目。新闻界频频出书,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堪喜堪忧,情况不一,各人的感觉也难以一致。这里我只是想说,有华的这本书表明,他看重文人、走向文人、走进了文人行列。这是我的感觉;他自己怎么想、是何感觉,我不知道,也不必问他。范匡夫、“红三连”、嵇琪和他的母亲嵇蓉珍……书中群星灿烂,气象万千。作者诗意地说:“我的思绪的翅膀在走过的路上扑腾。”(《自序》)这…  相似文献   

17.
闲中书趣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是一部专门核对名实的巨作。在“全梁文卷四七”章次,核对郑文焯《半雨楼丛钞》中“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生之涯”一语的发现,这句话原来并不是出自陶弘景之笔,而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时说过的话:“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生之涯”。 也许文人在世总是不如意的,所以往往在意志隳颓之时,而将精力放在那些虽无补于世却益于自我身心的玩物之上。“古玩”,就是这个意思吧。项鸿祚《忆云词》丙稿自序说:“嗟乎!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将一个“悦”字易为“遣”字,不觉平添了一些凄凉。  相似文献   

18.
提起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青类图书,不能不提《在那个年代》一书,那是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关于知青回忆录的图书。2011年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一部反映兵团知青的丛书《知青图录》,这是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学  相似文献   

19.
10月29日至11月2日,《湖北日报》在头版连续发表《居安思危话作风》系列评论员文章(《戒奢》、《戒“集体按摩”》、《戒懒》、《戒“三拍”》、《戒虚假》)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不少读者来信说:这组评论说真话,很痛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丁关根及中宣部副部长吉炳轩等领导同志也对这组评论给予很好的评价。丁关根说:“《湖北日报》这几天谈作风建设的一组评论我都看了,很好,很有针对性,很有说服力,宣传效果很好。”吉炳轩说:“《湖北日报》注重发挥举旗性言论的作用。”“这几天谈作风建…  相似文献   

20.
一、"占有性个人主义":市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C·B·麦克弗森一生出版的著作不多,但都掷地有声,其中尤以《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闻名于当代政治哲学界。该书初版于1962年,201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再版。在全球经济依然被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的当下,再版这本书可以说意味深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最近一轮金融危机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