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悟敬业     
2006年3月,我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解放日报》人事部与我签了合约。8月1日,我结束了长达19年的学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的记者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好几次转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特稿记者到民生记者,从"高屋建瓴"到"一地鸡毛"。每一次报社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我许多机会。然而,最初三个月机动部的工作生涯,则是在我新闻生涯中最关键的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机动部记者的采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2.
2007年5月21日,当我进入《半岛都市报》开始见习记者生活时,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在激动和不安中开始了记者生涯。当记者先学做人报社为我们这批新人准备了精心的"新记者课程培训",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培训中,社长王军教给我们"做记者要先做人",做记者一定要搞清楚何以为记者,何以为人,做人是一名记者永  相似文献   

3.
"你的时政报道很有特色,坚持下来,就是晚报的特色。"2000年初的一天早晨,报社采编中心主任赵振江告诉我,报社决定给我开时政专栏。不久之后,大连市第一个时政记者的专栏"小马时政}央车"开设。这时,距我进入报社整整4年时间。从一名工科大学生到工厂技术员,从"厂报宣传干事"到真正的记者,一路走来,颇多感慨。工科班里的文学青年 1985年。当我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时候,我做梦也想不到今天会成为一名记者。我之所以报考了海洋工程专业并非对它情有独钟,只是因为该专业有为大连造船厂委托培养的名额,如果你愿意,毕业后可直接分配  相似文献   

4.
工作近5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江苏省连云港日报社一名骨干记者,期间的跌打滚爬,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苦而有乐。要问有什么感悟心得,我不敢说,但至少有一点,能吃苦,爱学习,肯钻研对于我们这批80后新闻工作者来说依然十分需要。年轻不怕吃苦我大学读的是市场营销专业,2003年毕业时听说连云港日报社招聘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报名应聘,幸运进入报社,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6.
"今晚就是有天大的困难,绵阳晚报记者也要在现场,在第一时间采访到重灾区的灾情。""我不敢回家,我宁肯呆在报社不停地工作,我宁肯累倒,都不愿回去休息。  相似文献   

7.
写作,就是写生活。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观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培养观察力,对记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某报社招考记者谈起——一天,是某报社招收记者考试的日子,想当记者的考生们坐在考场静静地等待着。这时,报社总编辑走了进来,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分发考试答卷。考生们一看,答卷纸是象稿纸似的格子纸,都迷惑不解地看着总编的脸,心里不禁暗自嘀咕着,能出什么样的试题呢? 就在总编辑转向黑板,刚写完“试题”两字的一  相似文献   

8.
近日,我来到辽宁陆军预备役192师驻铁岭高炮团的编兵单位——辽宁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加前进报社开展的记者蹲点活动。有生以来第一次下到360米深的矿井下。我感到,记者当兵是一次很好的到基层一线蹲点调研活动,到基层一线  相似文献   

9.
回顾2004年,我感觉最幸运的事就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报社当记者。我进的这家报社非常不景气,发行量仅3万来份。在我进报社后的第一次选题会上,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发行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报纸缺乏锐气,文章没有棱角”。会上老总定下一个基调,就是以后报社一定要多搞一些批评性报道。会后我荣幸地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采写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专挑人家的阴暗面。我第一次的采访对象是一家英国建材公司,该公司在记者所在城市开了一家大型超市,一开业便雄赳赳气昂昂地打出了“谁价比我低,差价双倍还”的促销口号。可据我在工商局、消费者…  相似文献   

10.
偷懒留下的遗憾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实习是一个难关,但又非过不可。即使是日后大家都已经走向社会成为传媒人,回忆起实习的日子来,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当时我在广州日报社实习,分到社会部。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呼声的,包括处理读者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到报社研究了一星期报纸后,主任就递给我一封读者来信,让我自己一个人去采访。我粗略看了一眼,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一封几个民工写来的信,投诉说他们共有67个人应聘进了一家自称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方要求来者必须缴纳押金,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家工厂的老板却是个骗子,在收了钱后以进货为名一去无踪。我又看了看地址,是“石溪村”。我把广州地图找出来看,找了半天才发现“石溪村”已经到了地图的边角上了。让我这样一个年轻女孩单枪匹马去一个偏僻的村里采访一帮民工?我的脑子里顿时“嗡”的一声。我有点结巴地问主任:“请问有记者跟我一起去吗?”主任微笑着说:“现在人手很紧张,恐怕只有你一个人去。”我没说什么,但心里还有点不大情愿。当时正好有一些别的事要处理,部门的版面又马上要截稿了,我看那封读者来信上有电话,心想电话采访也一样的,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向那位民工了解有关的...  相似文献   

11.
家庭留言簿     
第一次使用家庭留言簿是在五年前。那时,我刚应聘到盐城晚报社做记者,出长途短途差是常有的事。一天上午,我刚踏进办公室,总编通知我,立即奔赴南京去采访一位盐城籍文化名人。我二话没说,立即折回  相似文献   

12.
说长道短     
记者要“记” 记者要记笔记,这可能会被人讥为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然。 有一回,某地一主要领导人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当地报社派记者采访,领导讲话次日也见了报。不料见报当天那位领导人便打电话到报社,说记者强加于人,见报稿中的那些话他并没有讲。原来派去的记者只是到会务处拿了领导讲话打印稿,转一圈就走了,并未老老实实坐在会场里认真听会、记录。而那位领导碰巧那天又没有照本宣科,基本上是脱稿讲的,这就使惯于按材料“写”新闻的记者碰了一鼻子灰。  相似文献   

13.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14.
在考虑《媒体人访谈录》的人选时,我搜索的目光停留在了长江韬奋奖入围名单中"冯春萍"这个名字上。"中国航天报10年中四夺中国新闻奖,两年里报纸两次增刊……"一线记者出身,18年后做到中国航天报社社长。"亲历并见证了新时代中国航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带领报社书写出一个又一个新闻界的太空传奇……"  相似文献   

15.
普嘉 《青年记者》2017,(4):56-57
一年前,我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某省级机关工作,在新单位的工作职责之一是负责联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原本在报社工作,我常常与跑口单位的宣传干部打交道,现在角色转换后,相当于在时政新闻报道协作关系中,从乙方到了甲方.一年来,邀请记者参与宣传报道十多次,对记者的采访写作“套路”早已见怪不怪,现在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两次赴安吉县当驻站记者的经历,至今当驻站记者已有6年多了。我认为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全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要善于跳出驻地看全局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站记者,必  相似文献   

17.
从一名基层通讯员到企业新闻干事、特约记者、宣传科长,再到企业报社社长,我在企业新战线上走过了近二十个春秋,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件。回顾我走过的新闻采写历程,总结在新闻采写上的心得,我的体会是做到"九多"。1、多学:这是一个基本功问题。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尤其人们把记者称为"杂家",意思是什么都要学习和了解。要在学习好新闻专  相似文献   

18.
赵金 《青年记者》2003,(1):53-55
主持:赵金 嘉宾:敏瑞(笔名) 山东电视台国际部制片人 培宇:济南某报记者 赵:最近,接到一位在圈内供职的师弟的电话,告诉我他又另谋高就了.挂上电话我细想了想,这位师弟从毕业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已经换了5次工作了,有3家报社、1家杂志社,现在又到了电视台.他在电话里自嘲说:"我已经跳槽跳得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20年了,除了两次回报社值班的短暂时间外,我几乎没有离开过记者岗位,一直站在采访一线。如今,我已经两鬓染霜了,依然和20年前一样四处奔波采访,依然和20多岁的年轻记者一起出现在各种活动和事发现场,依然为赶写稿件而废寝忘食,依然为写出一篇有社会影响的“得意之作”而兴奋不已。从现在看来,这记者我可能要当一辈子了。一直到退休身份都不会变化:我始终是一名普通记者,始终没有离开采访一线。也许有人会问:这是否牺牲过大?这是否有点悲哀?这样一直干下去是否值得?有这样想法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尽管我国现在有几十万新闻工作者,但自…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我根据报社的安排,主要跑社区新闻。2年多时间的实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社区记者,就要真正沉到基层去,不但要身入,还要心入,要加强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为居民排忧解难.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新闻素材永不枯竭,工作得心应手,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