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葛璟璐 《传媒》2021,(23):35-37
科普期刊一方面积极倡导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普及方面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对青少年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培养上尚显薄弱.本文从青少年科学素质内涵定义出发,围绕科普期刊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研究与讨论,在肯定科普期刊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依然存在表现形式单一、精品栏目凤毛麟角、服务科学素质提升意识薄弱等问题,建议科普期刊从提升阅读理解度、加强媒体融合、联系生活实践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活动中,应用、推广性科技工作占很大比重。任何发明创造中,高新科技如果得不到推广、应用,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这种应用、推广性科技属于科普范畴,是一项把科技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活动。由于科普活动不那么具有“轰动性”,因此,往往容易被新闻报道所忽略。从这种情况看,欲加强科技报道,就特别要加强对应用性科技——科普工作的报道。科普工作的沃土在基层,深深扎根于基层的科普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因此,  相似文献   

3.
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加强,对卫生科普知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于是各种综合性报纸,甚至其他行业报也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报道,纷纷涉足卫生领域,健康版、预防与保健、卫生科普园地等应运而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大家喜闻乐见,成为人们树立健康理念、接受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和传播者呢?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卫生科普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误区一:新闻工作者负责向大众传播医学知识,而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医学科普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公众理解医学、选择医学,使医学技术向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由单向传授变为双向互动,通过互动的科普方式,向公众传播“身边的科学”。在实践中,把一些最新的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能让读者觉得离自己很近,是“自己的事”。这样,读者就会主动“理解”、主动“选择”、主动“交流”。这样,媒体的角色也就从一种“居高临下”的“指导”状态,变成一种平视的、朋友间的“交流”状态。误区二:科普报道是给青少年和“…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当前的传媒业既充满了变数也充满着希望,当人们从网络(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震荡刚刚反应过来,手机短信及视频(第五媒体)的繁荣兴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可见,在这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共融的大媒体时代,作为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期刊,其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市场化竞争。  相似文献   

6.
刘嘉 《传媒》2017,(24):42-44
一直以来,科普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承担着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等重任.随着当前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从而有效地提升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效果成为当前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创作者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我国科普节目的发展情况,以融媒体环境为背景,结合科学传播理念,分析当前时代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丁文忠 《记者摇篮》2009,(11):84-84
电视是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协近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电视是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回顾辽宁省科协创办电视科普栏目的体会,笔者认为科协组织利用电视媒体拓展科普工作新渠道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8.
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与桥梁,科普编辑具有建构性、普及性和融合性的本质特征,其思想理念和人文情怀影响着人类文化演进的方向.在全球化时代,他们更是从认知视角具备了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气质,从而为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以及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与思想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医学科普是整个科学普及工作中重要一环。医学科普报刊是以内容通俗,形式生动,及时向公众传播医学科学的媒体。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医学科普报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有百余家。如何进一步办好医学科普报?首先要加强医学社会新闻的报道。医学社会新闻贴近公众...  相似文献   

10.
宣传与认同:三峡移民精神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三峡移民精神报道的简要分析,分析大众媒体以何种策略宣传三峡移民精神,以达到人们对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今社会,对于我国来说,科普工作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国家建设以及民族兴旺有着很大的影响。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视,为了加强科普观念的发展,必须要更新科普观念,确立新型的传播理念,使科学传播可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从而来加强科普观念的发展。1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科学传播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而大众媒体则是传播科学的主要媒介,将科普观念传播给大众,从而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电视科普作为大众媒体承担着科学的推广和普及的责任,通过对电视科普节目内涵的解读,结合时代特质分析出电视科普节目所面临的挑战。列举出电视科普互动课堂“开学第一课”与“天宫课堂”两档备受好评的电视节目,从其创新亮点出发,旨在守正创新,为科普节目的发展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3.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融媒体设施的不断完备,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于"非典"时期,融媒体在这次全民抗击新冠肺炎期间调配社会信息、及时科普、及时辟谣,保障了特殊时期的社会稳定。融媒体时代下科普主体的多元化、科普内容的优质化和科普形式的全面化也促进了科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疫情期间的科普从"生理防护"上升到"精神防护",不同的社会主体也承担着不同的科普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抗疫媒体科普的全程观察和深度访谈,客观分析了媒体在抗击疫情科普中的整体表现特征,涵盖了科学传播的亮点与突破、问题与不足,从提升应急科普能力角度提出促进媒介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媒体时代:科普期刊如何生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毫无疑问,21世纪伊始的传媒业既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希望和蓬勃发展的景象,第四媒体(即网络)对业界和理论界的震荡人们刚刚反应过来,关于第五媒体——即欣欣向荣的手机短信——的研究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专家指出,我们已经处在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组成的大媒体时代,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生存竞争。作为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期刊,与生活类、时尚类、实用类的期刊相比,则形势更为严峻。科普期刊何去何从,令人忧思。从科普期刊的整体现状来看,生存空间的步步萎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杂…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大量关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报道见诸网络和报端,各种食品安全的谣言也层出不穷。食品安全成为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民众迫切需要食品安全的科普。各级政府及其食品安检部门在发挥食品安全监管、宣传推广作用的同时,民间科普组织也发挥了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科普博客网站。  相似文献   

17.
邵华 《全国新书目》2022,(3):129-132
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科普内容供给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结合案例重点探讨在新时代科普编辑应如何积极改变传统的出版思维,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秉承“服务大众”的思想,坚持把“弘扬科学精神”当作使命,用“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理念指导作者,充分运用“编创互动”的行为打造科普精品,积极利用“融合出版”满足读者新需求,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和《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主要背景,结合各类科普场馆所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各自特点分析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使命。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科学文化建设对科普场馆的要求,从实现科学文化价值引领的角度对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提出了提升战略意识、加强学术研究、打破专业壁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普报纸有多种类型,有的侧重普及基础科学;有的侧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有的侧重用科学指导日常生活;有的旨在发展青少年智力;有的是综合性的。作为科普报纸,共性是为科普事业服务。 随着高科技产品的日益增多和电子化空间构成的信息社会的形成,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会产生越来越详细和越来越全方位、立体化的需求,专业科普报刊会越来越多,大众媒体中的专版、专栏也会涉  相似文献   

20.
科普广播是利用广播形式进行的科技传播,它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系列选择面前。1)科普广播内容选择的片面性与科学精神某些科普广播长期停留在一些局部知识的普及上,缺乏对科普内容的整体把握与选择。科普广播在运作中解释自然现象,报道科技新闻,介绍科技事件,传达科技政策,以及教听众怎样选购生活用品,怎样吃得营养,住得卫生,怎样保护健康,怎样培育良种等等,这些在受众科学文化素养相当薄弱的现状下是非常必需且有针对性的,而且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