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巨星 《中国出版》2023,(22):22-25
研究在系统分析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传播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能等视角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细致厘定,提出智媒技术语境下从主体层参与力、内容层软实力、技术层媒介运用力和效果层影响力等四个维度,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2.
孙振涛 《新闻界》2012,(21):23-25,30
视觉传播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视觉传播中蕴涵着意识形态负载。在3D动画视觉传播中,3D动画被视觉呈现为一种单向度的肯定文化,通过内容层面的"去现实化"和形式层面的"感官化",从而完成对否定性维度的遮蔽,达到"意识形态国家工具"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艳珍 《新闻世界》2023,(11):95-98
党刊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舆论阵地,是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略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党刊公信力不只来源于权威性的制度化信任,还来源于受众的认知、认同和信任。从认知、认同、信任三重维度构建有公信力的党刊,有助于强化受众对党和政府的普遍信任及其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进一步加强受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话语支持、价值共识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武蕾  陈猛 《传媒》2021,(4):94-96
媒介技术的更迭与新型传播载体的出现导致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嬗变、传播内容从"导向明确"到"指向不一"的演变、传播方式从"单向灌输"到"环形发散"的改变、传播环境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面对如此态势,强化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亟须从科学打造传播团队、努力推进话语转型、合理构造传播矩阵及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等四个维度加以思考,以期提升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纪念性空间作为媒介,发挥着传播文化,进而塑造社会记忆、构筑国族认同的功能,衡阳抗战纪念空间既是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又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还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建筑空间、展览、仪式传播等方式,传播抗战文化记忆,建构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健康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全新格局,既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本文从话语变迁、意见领袖、文化认同三个维度,探讨了健康传播在当前媒介环境下的发展现状,也为在公共传播领域构筑一个和谐、立体的健康传播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政治游说、清末王韬的政论文体,到梁启超的报章新文风,政论话题搭载现代电子媒介,产生了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政论片。本文从传播路径、传播平台、传播技巧、传播策略和传播规律等维度就十九大期间播出的一系列新时代政论片进行分析,探讨新时代政论片如何建构"政治认同",并就政论片传播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刘晔 《出版广角》2016,(13):91-93
文章以畅销科幻小说《火星救援》为研究对象,根据福柯大众传播理论,从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体自律性丧失这两个维度进行解读,探讨小说的传播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建构和意识形态引导的艺术样式,它强大的隐喻功能、“培养”功能和“沉浸式”传播体验效应,具有其他媒介产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容易形成“峰聚效应”,成为先进文化框架里最活跃的部分,充分发挥着先进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2017—2022年之间的系列主旋律电视剧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国家叙事,用来表现中国人恒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些电视剧以其强大的家国意识、人民情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当代“中国式英雄”审美等,形成了强大的价值认同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建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与政治同时诞生。在论述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上,传播学者邵培仁认为"政治即是传播",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其中,政府传播作为政治传播的主要形式,对政权稳定、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政府传播的语境已由"革命语境"、"改革语境"走入"治理语境";在民主意见表达借助信息化和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彰显的形势下,认真研究政府传播如何坚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外思潮的涌入以及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挑战,新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变迁淡化了意识形态差异,网络化的传播环境对意识形态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策略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思路推进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巩固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由全家悦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崛起与重构:大众文化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研究》一书,对新时期大众文化影响下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路径进行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作者梳理了学界关于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主要观点,同时对大众文化的内涵、生成、特征和功能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大众文化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关系建设、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媒体宣传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输入与输出和媒体宣传密切相关。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积极融入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场域,通过解构官方话语体系、设置主流议题、革新传播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构建青年的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织就起全新的传播环境。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日益被新媒体所取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之间具有的耦合性,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在传播途径更为多样;传播手段更为灵活;传播内容更为丰富的情况下,高校掌握运用技术的不到位、不充分;新媒体自身存在的弊端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恶意渗透都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产生了消极影响。只有立足高校,分析现状问题,制定计划并提出对策,才能促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更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师晟  李敏 《当代传播》2015,(2):111-112
公众的视觉认同是一种以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为理性判断的视觉状态,它提升了新闻传播中公众视觉表达的领悟力,避免了视觉异化。公众的视觉认同依托于公共形象的新闻传播,建构新闻的审美意识形态,通过重视视觉风险传播,把握视觉隐喻在新闻传播中的多重解读,从而增强新闻传播价值,推进公共形象传播与公众视觉评价之间的良性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主题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文章从主题出版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重大议题,厘清主题出版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双重语境中论述主题出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的实践意义和传播价值;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主题出版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即政治上立魂、理论上创新、情感上凝聚;最后探讨“两个大局”背景下主题出版建构意识形态的趋势与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16.
文献遗产往往被视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档案文献遗产是文献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认同在档案文献遗产上的表现是多次价值化的过程,既体现在遗产界定阶段也体现在后“申遗”阶段。后“申遗”时代,档案文献遗产在面向受众传播时面临文化认同困境。为增强受众文化认同,引入叙事学,在论证“叙事增强档案文献遗产受众文化认同”命题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后“申遗”时代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化的主要方向,进一步从阐释与展示两个维度构建档案文献遗产的叙事策略。阐释维度,主要在故事与话语层面探讨上下文应用的当代叙事构建;展示维度,主要从用户与媒介方面探讨可视化驱动的数字叙事构建。  相似文献   

17.
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现状及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和飞速发展,军队宣传工作坚持以受众的可接受度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受众的认知、情感、需要、行为等心理因素,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初步打造了我军忠诚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正面形象,未来我军的形象传播要继续把握和运用有利于受众接受的心理要素,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我军形象传播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去中心化”“众声喧哗”的网络虚拟空间内凸显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传播模式、信息架构、传播环境三个方面尝试把握新型传播形态的脉搏,以不同以往的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志安  杨洋 《新闻界》2023,(9):36-45
社会运动是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集体表达方式,也是影响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演化发展的关键变量。本文尝试在立足经验案例的基础上引入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对行动者利用不同传播技术发起社会运动的经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从身份认同、传播资源与动员结构等不同维度,尝试回答“行动者如何利用传播技术影响和改变社会运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传播技术的变迁使得社会运动的身份认同构建由面对面沟通转变为线上多元聚合,传播资源动员由资源调用转变为技术赋能,动员结构生成由人际关系网络转变为线上组织的无形化。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出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下,传播技术对社会运动的影响:根据具体事件的关注而产生的新的集体行动形式“连接性行动”更多出现,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内容丰富了社会运动的传播资源,社交媒体的内容可复制性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新的学习路径,同时的、多点的跨境社会运动涌现。  相似文献   

20.
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健康传播的定义入手,以健康传播研究中最常见的议题之一“医患关系研究”为例,逐层剖析健康传播研究的多维性和多层次性,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健康传播研究什么?通过比较和剖析,在“接合”健康传播研究的不同维度和层次的基础上,以健康传播研究的两个主要维度——传播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为基本坐标,建构了一种新的“健康传播研究领域划分模式”。最后,根据研究者关注度的差异,提出了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