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许是孤陋寡闻,"新闻发现学"这个词,我还是第一次从《怎样发现新闻》这本书里看到。这本书冠名《新闻发现学》未尝不可,也许这样就可能多了一些中国式教科书的气息,但不太通俗的学术概念包装起来的书让人难读。这本书的作者潘堂林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他从一个新角度为传统应用新  相似文献   

2.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杨世聪 的学术专著《新闻发现方法论》近日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闻发现方法论》提出了一种新闻发现学的框架:发现新闻是报道新闻的前提。作者批判地继承“传播价值”,使之发展、上升为新的新闻发现理论──新闻发现的四条规律。全书根据新闻发现规律提出十四种发现新闻的基本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这些方法,对于新参加新闻工作的记者来说,本书可操作性较强,为发现新闻提供了捷径。(邮购本书电话0851-5821144邮编550002)《新闻发现方法论》面市@刘世杰  相似文献   

3.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这一命题已逐渐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共识,也许还会成为评价新闻的诸多尺度中的一方面。众多新闻工作者从他们自身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发觉,对于新闻发现——这一新闻学教科书中缺乏相应地位而新闻实践中又是时常碰到、急需解决的课题,应当至少是在应用新闻学中提升它的地位,在新闻成果评价体系中占有它应得的一席之地,才能够促使新闻竞争在更深层次上达到新的高度。 长江日报社副总编辑潘堂林同志新著《怎样发现新闻》在研究新闻发现方面,提出了“新闻工作者第一素质是发现”等诸多颇有新意的创见,并从大量的新闻实践中归纳和阐述了新闻发现的多种渠道,以及如何提高新闻发现力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杨世聪的学术专著《新闻发现方法论》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提出了新闻发现学的框架 :发现新闻是报道新闻的前提。批判地继承传播价值 ,使之发展、上升为新的新闻发现理论———新闻发现的四条规律。根据新闻发现规律提出14种发现新闻的基本方法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这些方法 ,可操作性强 ,为发现新闻提供了捷径。(欲购者请直接与作者联系 ,电话0851———5981144)《新闻发现方法论》出版  相似文献   

5.
《军事记者》2006年第6期发表陈玉祥、章顺湖的文章《新闻发表与发现新闻》。文章说,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世界上哪些客观事实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文章认为,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2006,(10):42-42
《军事记者》2006年第6期发表陈玉祥、章顺湖的文章《新闻发表与发现新闻》。 文章说,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世界上哪些客观事实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江卉 《新闻三昧》2005,(2):30-32
新闻发现这一命题最早由《武汉晚报》原总编辑潘堂林于1996年在《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提出。在8年多的时间里,我国新闻界对于它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这些阐述比较多的是从新闻发现的概念、作用和思维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怎样能够真正获得新闻发现,怎样具体地发现新闻研究不太多。本从新闻发现的四种模态切入,具体探讨新闻发现所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面前摆着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趟过新闻那条河》。我奉劝年轻的新闻记者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使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界领导干部也不妨看一看这本书,知道我国基层新闻界隐藏着多么可敬可爱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周克冰,我以往并不相识。从什么时候起,我看到一张新闻业务小报《新闻桥》(四开四版半月刊)。这刊物上面每期都有一篇周克冰同志的两千来字的文章,首先是它清新活泼的文笔吸引了我,读起来如泉水般清澈。文章往往从一个小问题着手,从一个缺口插进去,引发出许多有趣的事实和议论,从小看大,作者从一个小问题阐发了一…  相似文献   

9.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1》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先生2011年4月出版的新书。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本书已是该系列出版的第六本。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号,而每年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以下简称《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新近发达的事实的报道。那么从事实 转化为报道,首要的工作是发现。发现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把它采写(制)成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开发自己的发现力。 什么是发现?《辞海》的解释是,本有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著《新闻史上的奇情壮彩》一书 ,新近由华文出版社于 2 0 0 0年 3月出版 ,全书 2 9万字。收入本书的文章共 2 1篇 ,是作者从已发表的有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的 1 0 0多篇文章中 ,自己认真筛选出来的。除个别篇目外 ,大部分都曾经在海峡两岸的《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研究资料》、《报学》、《新闻论坛》等新闻传播学专业刊物和报刊上发表过。这次结集出版 ,除外别地方稍有删节外 ,基本上维持原状 ,没有大的更动。本书的一些论文 ,如《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  相似文献   

12.
我院陈力丹教授新著《解析新闻传播学2012》,于2012年4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共计30万字。这是他2006年以来出版的第七本《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系列著作。这本书从他2011年及2012年1月写的文字中选取了与当前关系较为紧密的69篇,根据内容划分为九章:第一章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3篇)、第二  相似文献   

13.
记者既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新生事物的发现者;新闻的本质在于发现,写作在其次。目前,新闻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但如何发现新闻?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比较权威的是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在《中国记者》1997年第6期上发表的《积极开发自己的发现力》的长篇文章,以及前不久出版的《记者的“发现力”》的专著。所以,笔者一度认为:如何发现新闻是个大题目,不是什么简要的公式可以概括了的。但是,看了《新华文摘》2002年第一期转自《发明与革新》杂志的一篇短文———《科学发现的公式》后,笔者的想法改变了。《科学发…  相似文献   

14.
全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丁法章所著《新闻评论教程》,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丁法章在1985年曾经出版了解放后我国第一本《新闻评论学》专著,获得广泛好评。《新闻评论教程》是作者在总结最近20年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主持青年报和新民晚报工作期间对评论工作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对《新闻评论学》进行最新补充和修订而成的,是作者为新世纪新闻评论教学和新闻评论实践提供的一本力作。该书约36万字,内容涵盖了新闻评论学一般原理、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技法,许多观点、实例…  相似文献   

15.
新闻从产生到完成,必须经过新闻发现和新闻传播两个基本环节。作为媒体,应该同样重视这两个基本环节,而不能有所偏废。可是,当前许多报纸在急速的扩张中,忽视了新闻发现,造成新闻特性弱化。新闻发现,从递进的层次上来看,可以分为事实的发现和要旨的发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学习长江日报社副总编辑潘堂林所著《怎样发现新闻》一书,试谈个人对新闻发现的一点认识,以此就教于新闻界同仁。 新闻发现是新闻主体与新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新闻发现,《怎样发现新闻》给其内涵所作的界定是:“识别客观事实的传播价值,看出或者找到客观事实本身固有的值得传播的要素。”谁“识别”谁“看出”,毫无疑问,是新闻主体即新闻工作者。因此,这个界定是从主体出发所作的界定。但是,由于新闻主体的素质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个客观事实,有的认为其具有“值得传播的要素”,有的认为其不具有“值得传播的要素”。又由于新闻主体所对应的新闻客体即客观事实构成的要素不同,其本身有的具备“值得传播的要素”.有的不具备“值得传播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2009年6月,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全新改版升级的大型直播节目《都市发现》开播。从周一至周五,每天在长达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都市发现》的五个子栏目《天天读报会》、《爱行动》、《生活新闻》、《小家创业》和《今日盘点》都以“正在进行时”的方式,对当天发生的各种新闻、咨询及时报道。  相似文献   

18.
1.《实用评论学》作者:姚之华。本书针对当前评论工作和评论写作中存在的新问题,着重回答了两点;一、新闻评论写作有哪些经验、传统和规律,二、为什么要重视新闻评论工作和评论写作如何改革等。2.《信息的传播与应用》作者:冯健伟。本书是一本阐述信息的基本定义与作用,研讨信息传播与应用的普遍性知识及其规律的基础理论书。(?)石华同志长期从事摄影实践和摄影理论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贵州日报主任编辑饶鹏飞所著《实用新闻写作》一书,现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新闻原则、新闻采访、新闻主题、新闻体裁到各种新闻稿件的写作,都作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