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期对儿童图书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图书编辑需要注重儿童图书的生活化、游戏化,构建生态、全局的阅读环境;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丰富儿童图书的产品层次;学习广博的知识,培育爱护儿童的情怀;保护儿童的阅读权利,顾及普惠性、公益性。  相似文献   

2.
"出版"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因此对作为出版之重要环节的"编辑",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人们是这样来解释编辑概念的,即"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的工作".这个释义的关键在于"选择"二字.它意味着在图书出版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者,被赋予了"选择权".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编辑定义本质的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编辑学科建立始,对"编辑"这一基本概念,20年来争论最大.研究者提出的界说不下百种.究其原因,显然是对这一概念认识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实际上,对编辑基本概念的界定,也就是如何认识编辑的本质属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编辑之友>2000年第5期发表了叶向荣先生的<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一文,叶先生是以逻辑推理论证编辑概念的属.全文推理颇为复杂,详细,最后推论出:"编辑的抽象概念的定义应当是: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新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对此,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林云 《全国新书目》2023,(11):145-147
近年来,随着出版环境、市场渠道和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儿童图书编辑的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政治素养、教育理念、文字功底和项目管理四个角度出发,结合儿童图书出版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儿童图书编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以期为编辑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技术下的编辑"六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把编辑的基本工作概括为六个步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编排;校对.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原有的六个基本环节的具体操作,环节之间的界线也呈现淡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出版的兴起,网络编辑是用新的方式在新的载体上工作,其工作流程与传统的编辑"六艺"相去甚远.那么,新技术条件下的编辑流程有些怎样的特点?与传统的编辑"六艺"相比有哪些异同?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使编辑学这样一门实用型学科跟上时代的步伐.故此,本文以"六艺"为线索,讨论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金石 《出版参考》2007,(6X):15-15
从事了多年的儿童图书的编辑工作,以往每每在书店看到小朋友翻看我们编辑的童书时,心中都有一种甜蜜的感觉,但是近两年这种感觉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对目前中国儿童图书现状的担忧与无奈。目前儿童图书市场品种繁多而形式单一,很多图书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对图书内容的把握,重复选题太多,过多追求包装和书名对读者的诱惑,而不重视图书内容形式与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也谈"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期在《大学出版》杂志上拜读了一位同志的有关"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目前实行的策划编辑制,其负面影响"日益彰显",常常导致诸如"选题质量很难保证","文字编辑参与选题策划的意识淡漠……编辑群体资源浪费","编辑整体素质弱化","工作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甚至"不利于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作用",故而认为"对我国绝大多数出版单位来说,不宜实行策划编辑",而应实行编辑策划制.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第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策划编辑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第二,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应该并存.  相似文献   

8.
浅谈儿童图书编辑素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瑞红 《编辑之友》2011,(12):114-115,117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代人,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特别是一本好的儿童图书,就像一枝七彩笔在儿童这张洁白的纸上作画一样,会留下一生的记忆。一本优秀的儿童图书,从最初的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到图书出版问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复杂过程,需要许多人付出辛勤劳动,其中编辑的工作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儿童图书编辑,除了要具备一定  相似文献   

9.
吴健敏 《编辑学报》2010,22(2):186-187
每一本好书背后,都会有很多故事.<倾听书海:好书背后的故事>讲述的是编辑的故事.从在炮火中孕育的文化工程<新华字典>讲起,其时间跨度为60年,但重点是改革开放30年中出版的好书的故事.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出版"智囊",读后可以让编辑同人从中汲取养料,更好地掌握编辑工作的规律,进入出版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0.
1998年6月我担任出版社总编辑,于是规划社出版物结构与规模、指导编辑实务、规范编辑流程、培育编辑人才、保障图书质量成为我的主要工作.1997年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成为我仔细阅读的案头文件.我还将之复印给每位室主任,以利共同学习遵守.  相似文献   

11.
韦君宜的编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范 《编辑学刊》2004,(5):41-44
韦君宜(1917-2002),湖北建始人,编辑家、女作家.1934年在清华就学期间,曾任<清华周刊>编辑.青年时代,投身解放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做过<中国青年>、<抗战报>的编辑.在她的主持下,<中国青年>成为新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1953年她担任<文艺学习>主编,取得巨大成功,与<旅行家>主编彭子冈、<新观察>主编戈扬、<文汇报>主编浦熙修一起被誉为新闻出版界的"四大才女".1959年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60年后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为缓解文革造成的书荒,她主持了近50种文学名著的出版工作,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新时期文学出版社复兴的先声.韦君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书刊的编审有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了她的<老编辑手记>,辑入她在编审工作中关于编辑职业道德、专业素养、选稿标准、作者培养等方面的讲话和文章,是我们学习韦君宜编辑思想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12.
<图书编辑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详细阐述了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为编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规程>颁行十余年来,对规范编辑工作、提升编辑含量、提高图书质量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学习型编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1世纪的中国,应当是"学习型中国"; 21世纪的编辑,应当是"学习型编辑". --题记 我们为什么要做"学习型编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图书策划编辑,职责就是搜寻儿童图书市场的相关信息,从中寻找灵感。我是看着鞠萍姐姐主持的电视节目长大的"70后",和她的众多"粉丝"一样,喜欢和崇敬鞠萍姐姐。感谢那次关于玩具和图书的研讨会,第一次见到走下银屏的鞠萍姐姐,在我们社副总编辑徐凤梅帮助和指导下,我大胆地设想鞠  相似文献   

15.
"为人做嫁"说不能揭示当代编辑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编辑工作是"为人做嫁",借以赞扬编辑默默无闻,辛勤劳作,苦了自己,造福于他人的奉献精神,多少年来编辑界一直为这种赞美而深感自豪.作为对一种精神的赞美,这种比喻无可非议.但后来的发展却不仅限于此,越来越多的是用"为人做嫁"来说明编辑活动的过程和性质,这就不能不使我们从以往的自豪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种比喻的恰当与否了.  相似文献   

16.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却截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什么编辑学",但与某些徒有"编辑学"的虚名,内容并不切实际的论著相比,我觉得他的故事中包含的编辑学问更多.  相似文献   

17.
宋晓华 《出版科学》2007,15(5):17-18
编辑的"功夫"直接影响到刊物的质量,做编辑是要练"慢功"的,要做到心静、眼锐、手勤,脑活,如此才能真正做好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8.
图画书是近年来中国儿童图书出版中最新崛起的一个门类.对于图画书编辑经验缺乏的出版人来说,如何发挥创造性做出优质甚至经典的原创图画书是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从选题企划和编辑过程的创造性两个大的方面来逐层阐述图画书编辑的工作,而创造性作为一个显要特性,始终参与其中,为整个工作带来刺激和发现.而作为图画书编辑,要兼具成人和孩子的眼光,做到贴近孩子生活和阅读口味的创造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图书编辑工作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图书出版应"以读者为中心",已经成为出版界的共识,今日再提,似有老生常谈之嫌,然而数年来每每念及我的编辑工作,总是深深体会到这几个字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的确是要花费一番工夫的.  相似文献   

20.
"编辑学者化"还是编辑"编绩"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蒋永华  陆炳新 《编辑学报》2003,15(5):381-382
“编辑学者化”已成为编辑界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界的主流口号,影响甚大;但这一口号,存在混淆概念、逻辑关系不严谨、极易歧解的毛病。从实际工作考察,它不利于引导社会准确、客观、科学地评定编辑工作的业绩。为了编辑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这一口号重新审视。建议建立以“编绩”为核心的编辑工作评价体系并出台对编辑的奖励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