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下半年以来,图书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以“隐私”字样命名的图书,其中有《绝对隐私》(安顿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贞操隐私》(安静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单身隐私》(安淇编著,团结出版社出版)。据某些媒体报道,还有《非常隐私》、《相对隐私》、《情故隐私》、《情爱隐私》、《男人隐私》、《女人隐私》等等。由于这类图书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受众面比较宽,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评论和分析。“隐私”类图书大都是以“实录”的身分出现。曾经被称为“地摊文学”的“隐私”类期刊,大多是文学性与新闻性交融一起的离…  相似文献   

2.
’98的文学出版,从上半年到下半年,都有为数不少的热点,比如,由《尘埃落定》等作品构成的“长篇小说热”;由《马家军调查》及反调查作品杨成的“马家军热”;由“思忆文丛”、《走向浑沌》等作品构成的“反思历史热”;由《前沿故事》、《足音》等作品构成的“明星写书热”;由《绝对隐私》引起由《单身隐私》、《非常隐私》、《相对隐私》、《贞操隐私》等作品构成的“暴露隐私热”,等等。一个选题方向形成一个时期的热点,有  相似文献   

3.
隐私是个人生活中存在于内心深处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人生经历和心事,然而现在却把揭示个人稳私作为一种时尚,有关“隐私”的图书越出越多。《绝对隐私》于今年5月由新世界出版社率先推出,作者安顿是《北京青年报》一名女记者,书中汇集了她  相似文献   

4.
1997年北京青年报女记者安顿根据当事人的口述进行实录, 在《北京青年报》上首开隐私倾诉的专栏, 然后集结成《绝对隐私》出版。这个事件具有非常的意义, 因为它标志着一种新的媒介现象的出现。今天, 当你翻开报纸,“隐私倾述”、“情感实录”等栏目触目皆是; 广播电视各类谈话  相似文献   

5.
何志武 《新闻与写作》2004,(9):39-40,44
随着1997年北京青年报开设“情感·口述实录”专栏及其主持人安顿于1998年出版《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实录之一》,全国新闻媒体似乎吹响了“隐私倾诉”的号角,百余家报纸纷纷开设了相关栏目(专版)。一时间,隐私倾诉成了报纸竞争的法宝,成为都市报竞相采用的新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6.
1997年北京青年报女记安顿根据当事人的口述进行实录,在《北京青年报》上首开隐私倾诉的专栏,然后集结成《绝对隐私》出版。这个事件具有非常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一种新的媒介现象的出现。今天,当你翻开报纸,“隐私倾述”、“情感实录”等栏目触目皆是;广播电视各类谈话节目关涉隐私的也越来越多。悄然之间,媒介对隐私的追逐变成了隐私所有在媒介上的主动倾诉。隐私在媒介上的传播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害隐私权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8月30日午夜(格林尼治时间22时),英国王妃戴安娜与其新男友、埃及百万富翁多迪·法耶兹乘坐奔驰轿车在巴黎塞纳河畔为躲避几位专门偷拍名人照片的摄影记者的追逐,不幸撞在路边的一根水泥柱上,法耶兹和司机当场死亡,戴安娜被撞成重伤,虽经紧急抢救,终因肺部大出血而不治身亡。戴安娜之死,一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对侵害隐私权问题的强烈关注。 在中国引起“隐私热潮”的是北京青年报女记者安顿所著的《绝对隐私》一书的出版,刹那间,“克隆”之作纷纷出宠,诸如《绝对私情》、《单身隐私》等情感实录之类的书竞…  相似文献   

8.
自从安顿的《绝对隐私》风靡大江南北,“隐私”的采访与写作开始转向职业化。很多报纸的副刊纷纷开设了倾诉类版面。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无法停歇脚步,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心里的压力,而“倾诉”类栏目的应运而生。恰恰满足了读者这种需求。  相似文献   

9.
公开的隐私     
公开隐私成了时尚。有以《绝对隐私》出书的,更多的是某些媒体上的各种“热线”。情感热线、心理热线、情感美酒(或苦酒)等等。隐私披露之处,原来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难以启齿的”、“难为情的”事情,纷纷曝光,成为媒体上最惹眼的地方。隐私盛行,首先是有人愿公开。否则,未经允许而公开别人的隐私,早就成轩然大波了。其次是媒体愿意披露。这样看来,各种隐私热线的繁荣,有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味道,别人似乎无权置喙了。但别人的隐私看多了,总有一些疑惑之处,不吐不快。一是个体何以如此愿意披露隐私。诚然,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0.
今年五月份,继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绝对隐私》一书后,随之《单身隐私》、《相对隐私》、《非常隐私》、《女人隐私》等同类书也纷纷上市,且销量看好."隐私"图书泛滥,某些报刊媒体也曾推波助澜,大肆渲染,"隐私"图书在取得市场效应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1.
去年底,某报刊发题为“某某名人披露绝对隐私”的文章。此标题让人大吃一惊。报纸披露人家的隐私而且是“绝对隐私”),不是构成侵权了吗? 细看内容,原来名人披露的,只是他的一般经历和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 1996年,安顿的《绝对隐私》出版, “口述实录”的文体写作方式被许多媒体效仿,由此,报刊上出现了很多“情感热线”、“情感故事”之类的栏目,至今风头不表。今天请到三位编辑,想就有关问题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3.
三、新闻传播中对隐私权的侵害 当《北京青年报》女记者安顿所著的《绝对隐私》一书在市场一炮走红后,一时间有关隐私方面的文章、著作纷纷出笼,文化名人、影视明星隐私大曝光几乎形成一种时尚。中国社会似乎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新闻报》事件反映了英国隐私保护制度的缺陷。新闻媒介“以自律换取自由”,《世界新闻报》一类“小报”,滥用新闻自由,以披露隐私追逐私利,践踏新闻专业操守,甚至以身试法。目前英国朝野正就保护隐私提出重重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5.
书店里有关网络经济的书,一半以上是IT记者所著;伴随一场足球十强赛,就有十几种足球记者的角逐书场;从安顿的《绝对隐私》到唐师曾的“畅销书系列”(《我从战场归来》等4本),再到吴晓波的《大败局》、李响的《零距离》、以及唐守业的《惊吻罗布泊》、周兴旺的《湖南  相似文献   

16.
靳翠萍 《新闻记者》2006,(12):2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一批都市类报纸迅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彰显市民生活,建构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主要诉求。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情感讲述”类栏目也应运而生.较早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绝对隐私”.现在则在许多都市类报纸上“遍地开花”,比如《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上海《新闻晨报》的“晨报倾诉”等。  相似文献   

17.
康瑶 《新闻前哨》2010,(7):46-47
自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青年报女记者安顿《绝对隐私》出版后,一种新的媒介现象出现在中国大众传播领域——作为典型的私人话语,情感隐私走进了公共领域。其中最火爆的是电视媒体上呈繁荣之势的情感访谈类节目,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8090》。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大量以中国机关政治为题材的小说风行。从前些年的《沧浪之水》、《西江月》、《绝对权力》到当前热销的《驻京办主任》、《苍黄》、《政法书记》等等,新世纪文学越来越热衷于通过讲述政治权力生活来获得不菲的商业利润。这无形中也打造了中国人“想象政治”4的基本方式:将机关政治讲述为一种“官场政治”,并由此激发读者的社会政治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报纸素有“易碎品”之称,这缘自读者读完报纸后多随手将其弃置不理,就像一句行话所说的:“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而如今,随着一批报纸名专栏的影响日深,却引得出版界的青睐,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的文章,已经连续出版了3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近在书摊上火爆一时的《绝对隐私》一书,就是从北京青年报名专栏《口述实录》上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由此可见,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名专栏”就像报纸的名牌产品,越发显得重要了,我国新闻界已经认识到名专栏也是一只“金饭碗”。而名专栏的结集出版又使报纸的传播和影响延伸持久了。  相似文献   

20.
李莎 《新闻通讯》2013,(12):34-35
私人化、非公开性是隐私的显著特征。然而在当下,隐私话语尤其是普通人的隐私借由大众媒介得以公开表达,并且这种表达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隐私话语不但构成了节目的主体,并且引发了受众对其进一步的“消费”,这在情感调解类拦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以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为例,对普通人的“隐私消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